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翠忠专利>正文

出料管C形布料两步发酵工艺自动循环户用沼气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58809 阅读:4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出料管C形布料两步发酵工艺自动循环户用沼气池,C形布料墙设置于发酵间中间位置,C形布料墙上方设置有多功能活动盖,多功能活动盖的一侧设置有导气管,多功能活动盖的上方设置有连通孔,出料管与多功能活动盖相连接,水压酸化间池墙中间位置设置有厕所下水管,第一水压酸化间左端与进料间相连接,中心隔墙与进料间相连接,进料间两侧下端设置有回流管,进料间内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与发酵间上端球形拱顶相连接,进料间与第二水压酸化间左端相连接,第二水压酸化间右端通过溢流口与沼液导流间相连接。第一水压酸化间右端通过溢流口与沼液导流间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产气率,实现100%投料,保证了沼气池不间断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出料管C形布料两步发酵工艺自动循环户用沼气池,属于有 机物质经厌氧处理产生沼气的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重点推广的户用沼气池池型主要有常规水压型沼气池、旋流布料沼气 池、曲流布料沼气池、强回流沼气池等,其中以常规水压型沼气池应用最广。以上均为侧置 式进料间和水压间,结构较复杂,施工不方便,占地面积大,成本较高。且由于进料口和水压 间与主池沉降不均,容易在进出料管与主池连接处折断,造成沼气池报废。常规水压型沼气池属于“静态池”,由于该池型采用静态发酵工艺,导致发酵间存 在“微生物贫乏区”、“发酵盲区”和“料液短路”,池内原料分层严重,带来清渣出料困难、产 气率低和管理不便等技术问题。池内浮渣极易结壳,阻碍沼气进入气室,降低原料利用率。 使用秸秆原料时需要铡碎或粉碎。人们为了简化沼气池的结构,设计了出料管式沼气池,该池型将活动盖改为钢丝 网水泥进、出料吊管,使其有一管三用的功能(代替进料管、出料管和活动盖),简化了结 构,降低了建池成本,由于整体沉降均勻,结构性能大大提高。但是,新鲜的原料和发酵后的 旧料液混在一起,原料的利用率有所下降,使用秸秆原料时需要铡碎或粉碎,且出料困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出料管C形布料两步发酵工艺自动循环户用沼气池,包括C形布料墙(1)、发酵间池墙(2)、进料管(3)、水压酸化间池墙(4)、厕所下水管(5)、回流管(6)、中心隔墙(7)、多功能活动盖(8)、导气管(9)、连通孔(10)、边隔墙(11)、第一水压酸化间(12)、进料间(13)、第二水压酸化间(14)、沼液导流间(15)、溢流口(16)、出料管(17)、发酵间(18),其特征在于发酵间(18)的中间部位为圆筒状,发酵间(18)的两端为球形拱顶,C形布料墙(1)设置于发酵间(18)中间位置,C形布料墙(1)上方设置有多功能活动盖(8),多功能活动盖(8)的一侧设置有导气管(9),多功能活动盖(8...

【技术特征摘要】
1.出料管C形布料两步发酵工艺自动循环户用沼气池,包括C形布料墙(1)、发酵间池 墙O)、进料管(3)、水压酸化间池墙G)、厕所下水管(5)、回流管(6)、中心隔墙(7)、多功 能活动盖(8)、导气管(9)、连通孔(10)、边隔墙(11)、第一水压酸化间(12)、进料间(13)、 第二水压酸化间(14)、沼液导流间(15)、溢流口(16)、出料管(17)、发酵间(18),其特征在 于发酵间(18)的中间部位为圆筒状,发酵间(18)的两端为球形拱顶,C形布料墙(1)设置 于发酵间(18)中间位置,C形布料墙(1)上方设置有多功能活动盖(8),多功能活动盖(8) 的一侧设置有导气管(9),多功能活动盖(8)的上方设置有连通孔(10),出料管(17)与多 功能活动盖(8)相连接,发酵间(18)上方设置有第一水压酸化间(12)、进料间(13)、第二 水压酸化间(14)、沼液导流间(15),第一水压酸化间(12)的外壁为水压酸化间池墙G), 水压酸化间池墙⑷中间位置设置有厕所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翠忠
申请(专利权)人:马翠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