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控制式阀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758683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机电控制式阀件,是于一座体上设有齿轮组及马达驱动组,其中一推杆一端是自座体下方穿经座体与其上的齿轮组啮合,另一端则与一结合件连接;其中该推杆为圆柱形,而其位于座体下方的一端外侧亦形成有螺纹,再于其两相对侧边分别形成一切削平面,而该结合件形成有一与切削平面匹配的结合孔,以结合至该推杆位于座体下方的另一端上,配合一螺帽与推杆螺合,而将结合件固定于该推杆;当螺帽经长期使用后松动,该结合件可因切削平面而不会相对于推杆旋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电控制式阀件,该阀件是以机电整合方式加以 控制,可供使用者预设设定值,以控制阀位位置。
技术介绍
应用于水阀或气阀等阀件结构样式众多,且依据其实际应用场合而有 不同控制方式,概包含有手动机械式、自动电控式或及其两者。以大楼空调水管管路来说,为有效调节各楼层温度必须控制冷却水管 路的水流大小,由于如此管路直径均不小,所使用的阀件结构较小型阀件 复杂,又为方便与空调装置配合作动,通常采用机电整合控制型式的阀件。诚如图8所示,即为一种机电整合控制型式阀件60,其包含有一座体61,其形成有一贯穿孔,并于上端盖合一外盖62,下端则供一管路70连接;一齿轮组63,固定于该座体61上,且是由多个齿轮由上至下叠合而成,其中最下方的齿轮的轴心对准该座体61的贯穿孔;一马达驱动组64,固定于该座体61上,并包含有马达及其驱动电路 板;其中该马达的转轴是与齿轮组最上方齿轮啮合,通过驱动电路板驱动 该马达,即能带动该齿轮组的所有齿轮转动;一推杆65,呈一圆柱形,其一端形成有螺纹,并自该座体61下端穿 经其贯穿孔与该齿轮组63啮合,而另一端则位于座体61下方;通过转动 的齿轮组63而为直线运动;一结合件66,是以一内六角螺丝661螺合于推杆65—端,令结合件 66夹设于推杆65 —端及螺丝661之间;其中该结合件是与一位于该管路 70内的连接杆71 —端连接,该连接杆71另端则与一阀塞72连接;一转动元件67,是与外盖62结合,包含有一旋钮671及与该旋钮671 结合的连动齿轮672,该连动齿轮672是可分离地与该外盖62内的齿轮组63啮合,通过手动下压并旋转该旋钮671,而令连动齿轮672与齿轮组63 啮合而令齿轮组63转动。由上述说明可知,由于推杆65是透过该结合件611连接至管路70内 的连接杆71,因此推杆65是透过结合件611推动管路70内的连接杆71, 然而该结合件611因为以螺丝661螺合于推杆65的一端上;而长期使用 下来,该螺丝661易松开,使得结合件611会相对于推杆65转动。此外, 上述机电整合控制式阀件包含有自动控制推杆直线运动及手动控制推杆 直线运动的功能,其中该马达驱动组的驱动电路板一般均依照推杆行程距 离,设定好阀位的全开及全闭位置,当含有开启命令信号输入至该驱动电 路板,则马达会顺时针转动,令推杆65以连动片66推动该连接件72前 端的阀塞到达至管路70全开阀位位置;反之,则逆时针转动,令该推杆 65以连动片66推动该连接件72前端的阀塞至管路70全闭阀位位置;此 即为自动控制阀位的方式,但通常会需要调节连动片66能够停止在直线 行程的其它位置,因此如遇此一需求,操作者必须依靠手动转动该转动元 件67,仍嫌复杂。近期空调设备或是一些大型精密气压设备,均需要精细调节管路中的 水流或气压,让室内温度更符合人体需求,因此为达到如此目的,上述机 电控制型式的阀件的单纯功能已不敷使用,必须额外寻求有效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管路阀件缺点,本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机电控制 式阀件,可确保一管路中一端连接有阀塞的连接杆,不会相对推杆而转动; 此外,依设定不同阀位设定值,而能自动调节不同阀位的位置。欲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令该机电控制式 阀件于一座体上设有齿轮组及马达驱动组,其中一推杆一端是自座体下方 穿经座体与其上的齿轮组啮合,另一端则与一结合件连接;其中该推杆为圆柱形,而其位于座体下方的一端外侧亦形成有螺纹,再于 其两相对侧边分别形成一切削平面,而该结合件形成有一与切削平面匹配 的结合孔,以结合至该推杆位于座体下方的另一端上,配合一螺帽与推杆 螺合,而将结合件固定于该推杆。本技术一种机电控制式阀件,其包含有 一座体,其形成有一贯穿孔,并于上端盖合一外盖;一齿轮组,固定于该座体上,且是由多个齿轮由上至下叠合而成,其中最下方的齿轮的轴心是对准该座体的贯穿孔;一马达驱动组,固定于该座体上,并包含有一马达及其一驱动电路板; 一推杆,为一圆柱形且其一端形成有螺纹,并自该座体下端向上穿经其贯穿孔与该齿轮组啮合,而另一端则位于座体下方,并于其两相对侧边分别形成一切削平面;一结合件,结合至该推杆位于座体下方的另一端,且对应推杆一端形成有一匹配该切削平面的结合孔,再配合一螺帽与推杆螺合,而将结合件固定于该推杆上。由此一设计可知,本技术透过由于该切削平面及结合孔的设计, 若螺帽经长期使用后松动,该结合件可因切削平面而不会相对于推杆旋 动。本技术次一目的是令该马达驱动组包含有 一马达,其转轴与齿轮组的其中一齿轮啮合;一环形栅栏件,供设于阀件的齿轮组的其中一齿轮上,并相对该光耦 合器设置位置;及一驱动电路板,其上设置有一光耦合器,该光耦合器对准形成有该环 形栅栏件的齿轮。本技术当该环形栅栏件随着齿轮转动时,该光耦合器的光线会间 隔反射回光耦合器,此时该驱动电路板即可计数反射光耦合器光线的次 数,得知马达转动时间,并依据转转时间决定管路内的阀塞阀位位置,以 精密控制管路内阀塞阀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透过由于该切削平面及结合孔的设计,若 螺帽经长期使用后松动,该结合件可因切削平面而不会相对于推杆旋动。 再者,通过该驱动电路板及该齿轮组的环形栅栏件设计,可供使用者依据 其应用本技术阀件的状况,输入不同电压的驱动信号,控制管路阀塞 的阀位,而不仅限制在全开及全关阀位两种选择上,本技术应用弹性 相当广。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部分立体分解图2:是本技术未包含上盖的俯视图3:是本技术未包含上盖及马达驱动元件的俯视图4:是本技术应用于一个三通管路的部分组合剖面图;图5:是推杆与结合件组合端视平面图6:是本技术驱动电路的方块图7:是本技术控制器的流程图8:是既有机电控制型式阀件的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阀件11座体lla外壳111贯穿孔12齿轮组121主动齿轮122从动齿轮123环形栅栏件13推杆131螺纹132螺纹133切削平面14结合件141结合孔142螺帽15转动元件151连动齿轮152旋钮20马达驱动组201固定座21马达22驱动电路板221光耦合器222控制器223设定装置224指示装置225驱动信号输入端口30管路31连接杆32阀塞60阀件61座体62外盖63齿轮组64马达驱动组65推杆7672连动齿轮 71连接杆66结合件 67转动元件661螺丝 671旋钮 70管路 72阀塞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机电控制式阀件10 —较 佳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其中该机电控制式阀件IO包含有一座体ll,其形成有一贯穿孔,并于上端盖合一外盖(lla),其下端 供一管路30连接;一齿轮组12,固定于该座体ll上,且是由多个齿轮121、 122由上至 下叠合而成,其中最下方的齿轮122的轴心是对准该座体的贯穿孔111, 又其中一齿轮上表面形成有一环形栅栏件123;于本实施例中,该齿轮组 12是由上至下包含有一主动齿轮121及一从动齿轮122,该主动齿轮121 包含有上齿轮及一下齿轮,而该从动齿轮122与该主动齿轮121的下齿轮 啮合;一马达驱动组20,固定于该座体ll上,并包含有马达21及其驱动电 路板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电控制式阀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座体,其形成有一贯穿孔,并于上端盖合一外盖; 一齿轮组,固定于该座体上,且是由多个齿轮由上至下叠合而成,其中最下方的齿轮的轴心是对准该座体的贯穿孔; 一马达驱动组,固定于该座体上, 并包含有一马达及其一驱动电路板; 一推杆,为一圆柱形且其一端形成有螺纹,并自该座体下端向上穿经其贯穿孔与该齿轮组啮合,而另一端则位于座体下方,并于其两相对侧边分别形成一切削平面; 一结合件,结合至该推杆位于座体下方的另一端,且对 应推杆一端形成有一匹配该切削平面的结合孔,再配合一螺帽与推杆螺合,而将结合件固定于该推杆上。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机电控制式阀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座体,其形成有一贯穿孔,并于上端盖合一外盖;一齿轮组,固定于该座体上,且是由多个齿轮由上至下叠合而成,其中最下方的齿轮的轴心是对准该座体的贯穿孔;一马达驱动组,固定于该座体上,并包含有一马达及其一驱动电路板;一推杆,为一圆柱形且其一端形成有螺纹,并自该座体下端向上穿经其贯穿孔与该齿轮组啮合,而另一端则位于座体下方,并于其两相对侧边分别形成一切削平面;一结合件,结合至该推杆位于座体下方的另一端,且对应推杆一端形成有一匹配该切削平面的结合孔,再配合一螺帽与推杆螺合,而将结合件固定于该推杆上。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机电控制式阀件,其特征在于 该齿轮组的其中一齿轮上表面形成有环形栅栏件; 该马达驱动组的马达转轴是与该齿轮组的其中一齿轮啮合,而该驱动电路板包含有一光耦合器,该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进龙徐绍业
申请(专利权)人:伦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