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圆形周边出水沉淀池,圆形筒体下连锥形池底,池内中心部有中心立柱筒,中心立柱筒下与位于锥形池底下方的底座连接,中心立柱筒上与连有转臂的旋转支座连接,圆形筒体上口外连池边走道,圆形筒体上口内、外侧壁分别连有导流槽和设有出水口的集水槽,与锥形池底相配合的刮泥板通过刮泥板支架连接转臂,中心立柱筒上、下分别有中心立柱筒出水口和进水口,锥形池底的底部有出泥口,导流槽的内侧由过滤膜构成,转臂的尾部连有与过滤膜相配合的膜清刷装置。所述的膜清刷装置由滑动轴和与滑动轴呈滑动配合的滑动套构成,滑动轴的一端连有锁紧套,锁紧套与滑动套间连有弹簧,连有刷子的刷子支架连接滑动套。(*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净化的圆形周边出水沉淀池。技术背景在大中型污水处理中,二次沉淀常采用辐流式沉淀池,这种沉淀池集泥和排泥方 便,运行较为稳定,但负荷较低、停留时间长,处理效率不高。七十年代中,国外发 明了一种周边进出水式沉淀池,其结构是沿池周边设置配水槽和排水槽。配水槽在外 侧,与进水管相连;排水槽在内侧,与出水管相连。配水槽底设有配水管,通向沉淀 区,槽底内侧下方设有导流墙裙,使配水较均匀地导入沉淀区。沉淀处理过的水溢流 入排水槽,经出水管流出。该沉淀池,其配水槽宽度渐变縮小,截面不等,配水管间 距不等,管径大小不同,随配水槽宽度的縮小而减小,处理效率可比辐流沉淀池提高 约50%,但结构较复杂,施工难度大。有关专利技术家了另一种沉淀池,圆形筒体下连锥 形池底,池内中心部有中心立柱筒,中心立柱筒下与位于锥形池底下方的底座连接, 中心立柱筒上与连有转臂的旋转支座连接,圆形筒体上口外连池边走道,走道一端设 有驱动机械来驱动桥架上的橡胶轮沿走道运行,作圆周运动;圆形筒体上口内、外侧 壁分别连有导流槽和设有出水口的集水槽,与锥形池底相配合的刮泥板通过刮泥板支 架连接转臂,刮泥板下弦连接塑性材料刮泥条,中心立柱筒上、下分别有中心立柱筒 出水口和进水口,锥形池底的底部有出泥口。废水从沉淀池的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 深度大的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周边流动,沉淀后的废水由周边溢流堰溢流至集水槽排 出。不足之处是不能彻底的将净化处理后的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及有机物的胶体粒分离 去除,从而导致经处理后的水不能达到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彻底将净化处理后的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及有 机物的胶体粒进行分离去除的圆形周边出水沉淀池。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圆形筒体下连锥形池底,池内中心部有中心立柱筒,中心立柱筒下与位于锥形池底下方的底座连接,中心立柱筒上与连有转臂的旋转支座连接,圆形筒体上口外连池边走道,圆形筒体上口内、外侧壁分别连有导流槽和设有出水口的集水槽,与锥形池底相配合的刮泥板通过刮泥板支架连接转臂,中心立柱筒上、下分别有中心立柱筒出水口和进水口,锥形池底的底部有出泥口,导流槽的内侧由过滤膜构成,转臂的尾部连有与过滤膜相配合的膜清刷装置。本技术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所述的膜清刷装置由滑动轴和与滑动轴呈滑动配合的滑动套构成,滑动轴的一端连有锁紧套,锁紧套与滑动套间连有弹簧,连有刷子的刷子支架连接滑动套。本技术在现有技术的沉淀池结构基础上去掉溢流堰,改为过滤膜变溢流为过滤,该过滤膜可选用硬质过滤膜,根据需过滤、分离物质的粒度选用过滤膜的微孔尺寸,从而将净化后的污水中的固体物质及有机物胶粒进行过滤、分离并去除,大大提高了COD、 BOD去除率,同时也使SS大大降低,使处理后的水质达标排放,并可进行中水回用,彻底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沉淀池所存在的缺陷。为防止过滤膜膜孔的堵塞,采用膜清刷装置,通过刷子将附在过滤膜表面的固体物质及有机物的胶体粒刷下沉淀,如果采用膜高频清刷装置效果会更好。该膜清刷装置配装于刮泥机转臂上,不另加新的驱动设备,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费用低,且投资较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2是图1中单个膜清刷装置放大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圆形筒体1下连锥形池底17,池内中心部有中心立柱筒6,中心立柱筒6下与位于锥形池底17下方的底座14连接,中心立柱筒6上与连有五副转臂4的旋转支座5连接,圆形筒体1上口外连池边走道2,圆形筒体1上口内、外侧壁分别连有导流槽8和设有出水口 10的集水槽19,导流槽8与集水槽19通过筒体出水口 (9)连通,与锥形池底17相配合的刮泥板12通过刮泥板支架11连接转臂4,呈弧形排列并弧心朝前进方向的钢质刮泥板12下弦连接塑性材料刮泥条,中心立柱筒6上、下分别有 中心立柱筒出水口7和进水口 15,锥形池底17的底部有出泥口 13,导流槽8的内侧 由过滤膜3构成,转臂4的尾部连有与过滤膜3相配合的膜清刷装置18,膜清刷装置 18由滑动轴24和与滑动轴24呈滑动配合的滑动套25构成,滑动轴24的一端连有锁 紧套22,锁紧套22与滑动套25间连有弹簧23,连有刷子18的刷子支架16连接滑 动套25,锁紧套22通过锁紧螺栓20与滑动轴24连接定位,连接支架27连于滑动轴 24的两端,连于滑动轴24端部的压盖21与连接支架27的一端连接,通过连接支架 27连接在转臂4上。权利要求1、一种圆形周边出水沉淀池,圆形筒体(1)下连锥形池底(17),池内中心部有中心立柱筒(6),中心立柱筒(6)下与位于锥形池底(17)下方的底座(14)连接,中心立柱筒(6)上与连有转臂(4)的旋转支座(5)连接,圆形筒体(1)上口外连池边走道(2),圆形筒体(1)上口内、外侧壁分别连有导流槽(8)和设有出水口(10)的集水槽(19),与锥形池底(17)相配合的刮泥板(12)通过刮泥板支架(11)连接转臂(4),中心立柱筒(6)上、下分别有中心立柱筒出水口(7)和进水口(15),锥形池底(17)的底部有出泥口(13),其特征在于导流槽(8)的内侧由过滤膜(3)构成,转臂(4)的尾部连有与过滤膜(3)相配合的膜清刷装置(18)。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形周边出水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膜清刷 装置(18)由滑动轴(24)和与滑动轴(24)呈滑动配合的滑动套(25)构成,滑动 轴(24)的一端连有锁紧套(22),锁紧套(22)与滑动套(25)间连有弹簧(23), 连有刷子(18)的刷子支架(16)连接滑动套(25)。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圆形周边出水沉淀池,圆形筒体下连锥形池底,池内中心部有中心立柱筒,中心立柱筒下与位于锥形池底下方的底座连接,中心立柱筒上与连有转臂的旋转支座连接,圆形筒体上口外连池边走道,圆形筒体上口内、外侧壁分别连有导流槽和设有出水口的集水槽,与锥形池底相配合的刮泥板通过刮泥板支架连接转臂,中心立柱筒上、下分别有中心立柱筒出水口和进水口,锥形池底的底部有出泥口,导流槽的内侧由过滤膜构成,转臂的尾部连有与过滤膜相配合的膜清刷装置。所述的膜清刷装置由滑动轴和与滑动轴呈滑动配合的滑动套构成,滑动轴的一端连有锁紧套,锁紧套与滑动套间连有弹簧,连有刷子的刷子支架连接滑动套。文档编号B01D21/02GK201275436SQ200820173019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3日专利技术者傅振祥, 宋瑞平, 马春强 申请人:马春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圆形周边出水沉淀池,圆形筒体(1)下连锥形池底(17),池内中心部有中心立柱筒(6),中心立柱筒(6)下与位于锥形池底(17)下方的底座(14)连接,中心立柱筒(6)上与连有转臂(4)的旋转支座(5)连接,圆形筒体(1)上口外连池边走道(2),圆形筒体(1)上口内、外侧壁分别连有导流槽(8)和设有出水口(10)的集水槽(19),与锥形池底(17)相配合的刮泥板(12)通过刮泥板支架(11)连接转臂(4),中心立柱筒(6)上、下分别有中心立柱筒出水口(7)和进水口(15),锥形池底(17)的底部有出泥口(13),其特征在于导流槽(8)的内侧由过滤膜(3)构成,转臂(4)的尾部连有与过滤膜(3)相配合的膜清刷装置(1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春强,宋瑞平,傅振祥,
申请(专利权)人:马春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