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液压换向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699013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多路液压换向阀,包括阀体,转斗阀杆、动臂阀杆、主安全阀、过载阀、转斗负载保持单向阀、动臂负载保持单向阀、补油阀、转斗阀杆定位装置、动臂阀杆定位装置,定位装置中阀杆的尾端开成台阶孔,其中深孔与定位块前端螺纹连接,浅孔作为定位孔与定位块中部的圆柱面密贴配合;转斗阀杆和动臂阀杆杆身上开有纵向节流槽和多道环形平衡槽,节流槽至少和一道环形平衡槽相交;阀体上供阀杆贯穿的阀杆孔开成台阶孔,其中深孔与阀杆配合,浅孔作为定位孔与压板凸缘部位的圆柱面密贴配合;衬套内壁上开有三道钢球定位圆弧环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小液压阀的操作力,克服液压阀的“卡阀”问题,还能降低液压阀相应零件的摩损,延长液压阀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压机械,尤其是对适用于装载机工作液压系统多路换 向阀的改进。
技术介绍
目前国产轮式装载机的工作液压系统配用的多路换向阀,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中国专利号为200510023936.7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装载机用整体式手动多路换向阀,表示了现有整体式手动多路换向阀的基本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原整体式手动多路换向阀固有的内泄漏大、换向操纵力大的问题,但仍存在以下缺陷1 、定位装置中钢球座与阀杆尾端螺紋联接,螺紋之间的间隙容易使钢球座与阀杆之间产生晃动而偏离同轴;2、钢3求座上只有在一条直线上两端的两个钢5求,衬套上需制作四道圆弧环槽以对应四档(动臂上升、中位、下降、浮动)动作,当发生磨损后,容易在另外方向偏离同轴;3、 转斗阀杆和动臂阀杆杆身上开有纵向节流槽和环形平衡槽,两者相互 隔离,容易产生径向不平衡力;4、 转斗阀杆和动臂阀杆阀杆相对于高压油的受力面为直角设制,受力面 较小。上述因素总的效应会使得液压阀在换向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机械力,这些 机械力又进一步使阀杆偏离阀体上阀杆孔的中心位置,产生更大的液压卡紧力,因而液压阀工作过程中操作力较重,容易产生"卡阀"现象;液压阀相 应零件的摩损加大,液压阀的使用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多路液压换向阀,适用于装载机工作液压系统,操纵轻便,有较好的微动性能。本技术一种多^各液压换向阀,包括阀体,转斗阀杆、动臂阀杆、主 安全阀、过载阀、转斗负载保持单向阀、动臂负载保持单向阀、补油阀、转 斗阀杆定位装置、动臂阀杆定位装置,阀体上转斗联阀杆孔、动臂联阀杆孔上分别设有9条油道,转斗联阀杆孔上的油道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回油油道T1、 左工作口油道A1、左工作口进油油道al、转斗联左卸荷油道a2、转斗联进油 油道a3、转斗if关右卸荷油道a4、右工作口进油油道a5、右工作口油道Bl, 右回油油道T2,转斗if关左卸荷油道a2、转斗联右卸荷油道a4在转斗联与动 臂联之间交汇后与动臂联进油油道相通;动臂联阀杆孔上的油道从左至右分 别为左回油油道T1、左工作口油道A2、左工作口进油油道a10、动臂联左卸 荷油道a9,动臂联进油油道a8、动臂联右卸荷油道a7、动臂联右进油油道 a6、右工作口油道B2、右回油油道T2,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中阀杆的尾端开 成台阶孔,其中深孔与定位块前端螺紋连接,浅孔作为定位孔与定位块中部 的圆柱面密贴配合;转斗阀杆和动臂阀杆杆身上开有纵向节流槽和多道环形 平衡槽,节流槽至少和一道环形平4軒槽相交。所述换向阀的转斗4关进油油道a 3通过转斗单向阀与左工作口进油油道 al、右工作口进油油道a5相连通,动臂联上的进油油道a8通过动臂单向阀 与动臂联左进油油道a 1Q 、动臂联右进油油道a6相通。在阀体上供阀杆贯穿的阀杆孔开成台阶孔,其中深孔与阀杆配合,浅孔 作为定位孔与压板凸缘部位的圆柱面密贴配合。通孔内分别装有弹簧,钢球分别装在径向通孔端口并与弹簧顶触,钢球与壁 部的圓弧环槽配合。所述两道不同方向径向通孔相互垂直但不相通,所述壁部是端盖内壁或 衬套内壁,内壁上开有三道定位圓弧环槽。在转斗阀杆和动臂阀杆杆身上开有环形平#^槽面向油腔的端沿部位制成 锥面状。阀体上转斗联阀杆孔上回油油道T2经补油阀与转斗阀下转工作口油道Bl相通。所述的压板比常规增厚,其一侧面制有圆柱面凸缘,该凸缘的圆柱面与阀体上阀杆孔的定位孔密贴配合。本技术定位装置中的定位孔结构,保证了阀体与转斗阀杆和动臂阀杆的精密同轴;阀杆的节流槽和环形平衡槽相交,使两槽相通,使得液压阀阀杆在该部位的圆周上各处液压力相等,可消除由于液压阀阀杆圓周方向上液压力不相等而产生的径向不平衡力;阀杆面向油槽的端沿制成锥面状,与 高压油的受力面增加,阀杆的安装、运行精确度明显提高,能很好地减小液 压阀的操作力,克服液压阀的"卡阀"(液压卡紧)问题,还能还能降低液压 阀相应零件的摩损,延长液压阀的使用寿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 步说明。 图l是实施例主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附图说明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图。图4是图1中的D1处详细结构放大图。图5是图4旋转90度的截面图。图6是图1中的D2处详细结构;故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3,多路液压换向阀,包含阀体2,转斗阀杆4、动臂阀杆5、 主安全阀l、过载阀IO、转斗负载保持单向阀8、动臂负载保持单向阀9、补油 阀3、转斗阀杆定位装置7、动臂阀杆定位装置6等,阀体2上转斗联阀杆孔、 动臂联阀杆孔上分別设有9条油道,转斗联阀杆孔上的油道从左至右依次为左 回油油道T1、左工作口油道A1、左工作口进油油道al、转斗联左卸荷油道a2、 转斗4关进油油道a3、转斗Jf关右卸荷油道a4、右工作口进油油道a5、右工作口 油道Bl,右回油油道T2,其中转斗联进油油道a3通过转斗单向阀8与左工作口 进油油道al、右工作口进油油道a5相连通,转斗联左卸荷油道a2、转斗联右 卸荷油道a4在转斗联与动臂联之间交汇后与动臂联进油油道相通;动臂联阀 杆孔上的油道/人左至右分别为左回油油道Tl、左工作口油道A2、左工作口进 油油道alQ、动臂联左卸荷油道a9,动臂联进油油道a8、动臂联右卸荷油道a7、 动臂联右进油油道a6、右工作口油道B2、右回油油道T2,其中动臂联上的进 油油道a8通过动臂单向阀与动臂联左进油油道a 10、动臂Jf关右进油油道a6相 通。主安全阀1以螺紋插件的形式旋合于阀体2,其作用是控制系统压力,当 系统压力超过额定压力时,主安全阀l打开,压力油流回油箱,保护液压系统 不受过高压力而损坏。在阀体2上转斗联下转腔装有专门的补油阀3,补油性能良好,阀杆孔上 回油油道T2经补油阀3与转斗阀下转工作口油道B1相通,可有效防止液压系统 在工作过程中伊斗受到外来的冲击载荷产生的吸空现象。转斗负载保持单向阀8和动臂负载保持单向阀9以螺紋插件的形式旋合在阀体2进油单向阀孔中,起油缸的负载保持作用,防止转斗阀杆4和动臂阀杆5在换向过程中执行机构产生"点头"现象。转斗阀杆4和动臂阀杆5为实心结构,刚度好,弹性变形小,热容量得以提高,使之热变形小,同时阀杆直径缩小,可降低多路换向阀的内泄漏; 转斗阀杆4和动臂阀杆5的各开档处开有纵向节流槽2和多道环形平衡槽1 (结合图6),其中至少有一道环形平衡槽1开在节流槽2位置,即节流槽2 至少和一道环形平衡槽1相交连通,可使阀杆在高压大流量时不会出现液压 卡紧和有效调速区域增宽,提高手控微动操作性能。转斗阀杆4和动臂阀杆5 阀杆杆身上的环形平tf槽1在面向油槽的端沿制成锥面状b (结合图6),增 加与高压油的受力面,有利于减小液压阀的操作力。如图4、图5所示,为了保证阀杆在换档过程中与阀体的精密同轴,避免 液压阀的"卡阀"现象,本技术对阀杆的定位装置进行改进。转斗阀杆 采用弹簧定位,动臂阀杆釆用钢球定位,阀体2上开有供转斗阀杆和动臂阀 杆阀杆贯穿的两个台阶阀杆孔,套在阀杆1上的压板3比常规增厚,加长了 对阀杆的同轴导向距离,其一侧面制有圆柱面凸缘31,该凸缘的圓柱面密贴 配合定位在阀体上阀杆孔的台阶大径孔上,压板3与阀体、阀杆的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路液压换向阀,包括阀体(2),转斗阀杆(4)、动臂阀杆(5)、主安全阀(1)、过载阀(10)、转斗负载保持单向阀(8)、动臂负载保持单向阀(9)、补油阀(3)、转斗阀杆定位装置(7)、动臂阀杆定位装置(6),阀体(2)上转斗联阀杆孔、动臂联阀杆孔上分别设有9条油道,转斗联阀杆孔上的油道从左至右依次为左回油油道(T1)、左工作口油道(A1)、左工作口进油油道(a1)、转斗联左卸荷油道(a2)、转斗联进油油道(a3)、转斗联右卸荷油道(a4)、右工作口进油油道(a5)、右工作口油道(B1),右回油油道(T2),转斗联左卸荷油道(a2)、转斗联右卸荷油道(a4)在转斗联与动臂联之间交汇后与动臂联进油油道相通;动臂联阀杆孔上的油道从左至右分别为左回油油道(T1)、左工作口油道(A2)、左工作口进油油道(a10)、动臂联左卸荷油道(a9),动臂联进油油道(a8)、动臂联右卸荷油道(a7)、动臂联右进油油道(a6)、右工作口油道(B2)、右回油油道(T2),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中阀杆的尾端开成台阶孔,其中深孔与定位块前端螺纹连接,浅孔作为定位孔与定位块中部的圆柱面密贴配合;转斗阀杆和动臂阀杆杆身上开有纵向节流槽和多道环形平衡槽,节流槽至少和一道环形平衡槽相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世建
申请(专利权)人:临海多伊尔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