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池晓玲专利>正文

一种治疗病毒性肝炎黄疸的中药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61633 阅读:2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病毒性肝炎黄疸的中药外用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药物主要由茵陈、大黄、栀子、车前子、贯众、虎杖、半枝莲等组成,其配制方法是将上述药物的粉末混和,经浸泡、煮沸、过滤,将滤液浓缩至稀糊状,加入研末后的冰片,拌匀,浓缩至稠膏状而成。治疗时,将上述外用药物应用于病人穴位局部给药治疗,并配合内服等治疗药物,可在增加局部给药途径的同时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对病毒性肝炎黄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退黄作用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医外用药物,尤其涉及一种关于治疗病毒性肝炎黄疸的中药外用药物及其 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 是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WHO己将HBV感染列为世界第九大死亡原因。病毒性肝炎是由 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一般以乏力、肝区疼痛、 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黄 疸。病毒性肝炎黄疸者一般都具有湿热瘀交阻的特点,尤其是慢性肝炎黄疸明显者还具有病 程长、药物内服治疗不易奏效的特点。中药外用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药物通过人体穴位、 经络系统渗透和吸收从而通达全身。釆用中药外用药物应用于病人穴位局部给药治疗,并配 合内服治疗药物,可在增加局部给药途径的同时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 病毒性肝炎黄疸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毒副作用,对病毒性肝炎黄疸患者治疗效果理想的中药外用 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药物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茵陈15-30份,大黄15-30份,梔子10-20份,车前子15-30份,贯众15-30份,虎杖15-30份,半枝莲15-30份。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的步骤为(1) 将上述药物切碎,取0.3-0.5重量份冰片研末、备用。(2) 取绍兴黄酒、蒸馏水(两者比例为l: 4,与上述药物的重量比为4-6: 1),与上述 药物混和,浸泡40分钟,煮沸1.5小时,过滤,将滤液浓縮至稀糊状,加入上述冰片,拌匀, 浓缩至稠膏状即成。祖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病毒性肝炎黄疸者属于黄疸范畴,其发病机理大都归结为 湿热发黄、瘀热发黄两途,病机特征属湿热瘀交结。本专利技术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 治疗总则,由中药经绍兴黄酒、蒸馏水等配制的提取液提取而成,通过中药外用法使药物分 子易于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并迅速到达全身,能改善肝脏微循环,恢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 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与肝细胞的再生,切中病机,提高了临床退黄的疗效。治疗时,可辅助 利用其它加热、照射等设备增强肌肤吸收效果。尤其是利用中药外用机,在穴位电信号治疗 的同时,配合药物的导入,使药物形成离子堆,通过穴位导入,既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又达 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局部给药的途径。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对病毒性肝炎黄疸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退黄作用具有较好的疗效。为了观察本专利技术对慢性肝炎的退黄作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进行临床随机 对照研究。疗效对比-按照设立对照、随机的原则,将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黄疸患者59例,随机分为2组,治 疗组37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9例,年龄18-65岁,平均47.2岁,肝功能中度异常者10例,重度异常者27例。对照组2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19-63.5岁,平均44.5岁,肝功能中度异常者5例,重度异常者1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及病情分布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茵栀黄注射液静滴清热退黄,同时给予维生素、支链氨基酸护肝支持治疗, 每日1次,疗程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本专利技术进行中药外用治疗,取穴阴 陵泉,足三里,至阳,太冲,阳陵泉等,每次四穴,交替选用,每日l次,每次30分钟,疗 程8周。治疗结果(1) 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改变情况比较(见表l)。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改变情况(umol/L) (3f士s)<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由表1可知,治疗组治疗后TBIL恢复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代O. 05)(2)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见表2)表2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例/%)<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column></row><table>治疗组总有效率89. 2%,对照组总有效率68. 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代O. 05)。 提示采用上述中药外用治疗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退黄作用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使用安全、 毒副作小,临床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中药组方如下茵陈30g、大黄20g、栀子20g、车前子30g、贯众20g、虎杖30g、半枝 莲20g。制备方法为(1) 将上述药物洗净、烘干,磨碎、研磨成粉末,取0.3g冰片研末、备用。(2) 取绍兴黄酒200ml,蒸馏水800ml,与上述药物混和,浸泡40分钟,煮沸1. 5小时, 过滤,将滤液浓縮至稀糊状,加入上述冰片,拌匀,浓縮至稠膏状即成。病例黄某,男性,36岁,发现HBsAg阳性10年,平素无规则检查及治疗。本次因发现身目尿黄12天入院,患者自觉乏力,纳差,腹胀,溲赤,失眠,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入院体查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 ),上胸部可见6个蜘蛛痣。腹平软,肝肋下2cm可触及,质软,边缘钝,触痛(+ ),肝区叩击痛(+ )。肝功能ALT l画/L, AST868U/L,TBIL 186.5咖ol/L。治疗方面,予肝安护肝,茵栀黄注射液静滴清热退黄,同时结合上述药物进行中药外用治疗,选穴阴陵泉,足三里,至阳,太冲,阳陵泉等,每次四穴,交替选用,每日l次,每次30分钟。治疗2周,患者乏力、纳差、溲赤等症状明显好转,黄疸明显消退,肝功能明显好转,复查肝功能ALT 156U/L, AST 88U/L, TBIL 56. 5腦1/L。继续治疗2周,症状消失,肝功能基本正常,ALT54U/L, AST42U/L, TBIL 25.6umol/L,出院继续门诊随诊。实施例2:中药组方如下茵陈30g、大黄30g、栀子20g、车前子30g、贯众30g、虎杖30g、半枝 莲30g。制备方法基本同实施例l,冰片选用0.5g 。病例谭某,男性,38岁,发现HBsAg阳性8年,曾服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服用l年 自行停药。本次因发现身目尿黄1周入院治疗,患者自觉乏力,纳差,腹胀,溲赤,舌 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入院体查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掌(+ ),上胸部可见3个蜘 蛛痣。腹平软,肝肋下lcni可触及,质软,边缘钝,触痛(+),肝区叩击痛(+)。肝功能.-ALT 560U/L, AST 368U/L, TBIL 86. 5umol/L。治疗方面,予肝安护肝,茵栀黄注射液静滴清 热退黄,同时结合上述药物进行中药外用治疗,选穴阴陵泉,足三里,至阳,太冲,阳陵泉 等,每次四穴,交替选用,每日l次,每次30分钟。治疗2周,患者乏力、纳差、溲赤等症 状基本消失,黄疸消退,转氨酶基本正常,复查肝功能ALT 56U/L, AST 38U/L,TBIL 26. 5umol/L。 继续治疗1周,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出院继续门诊随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病毒性肝炎黄疸的中药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的原料的重量组成份数为:茵陈15-30份,大黄15-30份,栀子10-20份,车前子15-30份,贯众15-30份,虎杖15-30份,半枝莲15-30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病毒性肝炎黄疸的中药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的原料的重量组成份数为茵陈15-30份,大黄15-30份,栀子10-20份,车前子15-30份,贯众15-30份,虎杖15-30份,半枝莲15-30份。2、 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l所述治疗病毒性肝炎黄疸的中药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 在于制备方法的步骤为(1) 将上述药物切碎,取0. 3-0. 5重量份冰片研末、备用。(2) 取绍兴黄酒、蒸馏水(两者比例为1: 4,与上述药物的重量比为4—6: 1),与上 述药物混和,浸泡40分钟,煮沸1.5小时,过滤,将滤液浓缩至稀糊状,加入上述冰片,拌 匀,浓缩至稠膏状即成。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治疗病毒性肝炎黄疸的中药外用药物,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晓玲
申请(专利权)人:池晓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