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的调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50393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床的调整装置,其包含有:    一床架,其系一四边形框架;    一可弯折床垫,其形状系对应该床架形状而设于该床架上;    一第一调整装置,其系设于该床架而位于该床架及该床垫之间,用以弯折升降该床垫一预定部分;    一第二调整装置,其系相邻于该第一调整装置而设于该床架并位于该床架及该床垫之间,用以弯折升降该床垫一预定部分;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调整装置包含一杆体、一第一支撑部、一桥部及一第一伸缩部;    该杆体系相对于一第一旋转轴而以其两端分别枢设于该床架相对两侧边;    该第一支撑部系对应该杆体及相对于一第二旋转轴而以其相对两侧分别枢设于该床架相对两侧边,其中该第一支撑部一预定部位系抵接该床垫;    该桥部,其一端系不同轴于该第一旋转轴而枢接该杆体,其另一端系不同轴于该第二旋转轴而枢接该第一支撑部;    该第一伸缩部系连接一控制部,其一端系枢接于该床架,其另一端系不同轴于该第一旋转轴而枢接该杆体,该控制部系控制该第一伸缩部做一往复移动,用以连动该杆体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具一角位移,进而连动该第一支撑部具一仰角而在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之间具一角位移,其中,该杆体从该第一位置到达该第二位置的行程中,该第一支撑部系从该第三位置到达该第四位置,然后再朝该第三位置方向移动一预定的角位移。(*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床的调整装置
技术介绍
按,一般习用具可调整一使用者躺坐姿势的床如家庭用床或病床,其系包含一床架、一床垫、一第一升降装置及一第二升降装置;该床垫系设于该床架上,该第一、二升降装置系设于该床架而位于该床架及该床垫之间,该第一、二升降装置并连接一控制机构如一电器开关而分别用以弯折举升该床垫一预定部分,使得一使用者从一躺卧姿势变成一半躺卧姿势或坐立姿势,用以该使用者方便地进行某些动作如阅读、进食等。前述习用床的调整装置,该第一升降装置系用以升降该使用者下半身,该第二升降装置系用以升降该使用者上半身;一般而言,该第一、二升降装置可以分别独立地升降该使用者的下半身及上半身,用以获得需要的或较舒服的姿势,再者,该第一、二升降装置亦可以同时升降该使用者的下半身及上半身,用以即时获得坐立的姿势。在现行设计上,若要调整该使用者成一坐立姿势时,则其作动方式有如下者1首先启动该第二升降装置举升该使用者的上半身至一几乎垂直的位置,此时常发生的情形是该使用者会朝下滑移一小距离(如图1所示),这时,该使用者必须再朝上挪动至原来位置,然后再启动该第一升降装置稍些举升该使用者的下半身,用以符合人体工学的坐姿及防止该使用者不可预期的下滑。2该控制机构可按压一开关来同时启动该第一、二升降装置而同时相向弯折举升该使用者的下半身及上半身,而为了防止该使用者会朝下滑移,该第一及二升降装置系会分别弯折举升该使用者下半身及上半身达到一较大仰角,此时,这样的角度使得该使用者腹部被挤压的程度较大,其非常不舒服(如第二图所示),然后必须再单独启动该第一升降装置下降该使用者下半身一小角度,则才达成该使用者成一符合人体工学及较舒服的坐立姿势。上述任一种调整坐立姿势的方式,其具有分段调整、繁琐、不舒服及不方便等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床的调整装置,其在迅速、准确、连续、舒服及操作方便的调整使用者呈成坐立姿势。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床的调整装置,其以简单的构件即可达到变换使用者的躺卧姿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床的调整装置,其包含有一床架,其系一四边形框架;一可弯折床垫,其形状系对应该床架形状而设于该床架上;一第一调整装置,其系设于该床架而位于该床架及该床垫之间,用以弯折升降该床垫一预定部分;一第二调整装置,其系相邻于该第一调整装置而设于该床架并位于该床架及该床垫之间,用以弯折升降该床垫一预定部分;该第一调整装置包含一杆体、一第一支撑部、一桥部及一第一伸缩部;该杆体系相对于一第一旋转轴而以其两端分别枢设于该床架相对两侧边;该第一支撑部系对应该杆体及相对于一第二旋转轴而以其相对两侧分别枢设于该床架相对两侧边,其中该第一支撑部一预定部位系抵接该床垫;该桥部,其一端系不同轴于该第一旋转轴而枢接该杆体,其另一端系不同轴于该第二旋转轴而枢接该第一支撑部;该第一伸缩部系连接一控制部,其一端系枢接于该床架,其另一端系不同轴于该第一旋转轴而枢接该杆体,该控制部系控制该第一伸缩部做一往复移动,用以连动该杆体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具一角位移,进而连动该第一支撑部具一仰角而在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之间具一角位移,其中,该杆体从该第一位置到达该第二位置的行程中,该第一支撑部系从该第三位置到达该第四位置,然后再朝该第三位置方向移动一预定的角位移。本技术的优点是迅速、准确、连续、舒服及操作方便。1、在调整从一躺卧至一坐立结构或从一坐立至一躺卧结构的作动方式,本技术具有单易性及连续性的优点。2、在调整从一躺卧至一坐立结构或从一坐立至一躺卧结构的操控方式,只要一次按压控制部即可达成迅速的、准确的坐立或躺卧姿势。3、由简单的构件即可达到变换使用者的躺卧或坐立姿势。4、可避免使用者不舒服的情形及防止使用者下滑。附图说明图1为习用床在调整坐立姿势的一种方式正视示意图图2为习用床在调整坐立姿势的另一种方式正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不含床垫)图4~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在调整坐立姿势的连续作动正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图6所示,本技术床的调整装置其主要包含一床架12、一可弯折床垫14、一第一调整装置16及一第二调整装置18。该床架12系大体系一四边形框架。该可弯折床垫14系形状对应该床架12形状而设于该床架12上。该第一调整装置16系设于该床架12而位于该床架12及该床垫14之间,用以弯折升降该床垫14一预定部分。该第二调整装置18系相邻于该第一调整装置16而设于该床架12并位于该床架12及该床垫14之间,用以弯折升降该床垫14一预定部分。该第一调整装置16系主要包含一杆体62、一第一支撑部64、一桥部66及一第一伸缩部68。该杆体62系相对于一第一旋转轴S1而以其两端分别枢设于该床架12相对两侧边。该第一支撑部64如一四边形框架系对应该杆体62及相对于一第二旋转轴S2而以其相对两侧分别枢设于该床架12相对两侧边,其中该第一支撑部64一预定部位系抵接该床垫14。该桥部66的一端系不同轴于该第一旋转轴S1而枢接该杆体62,其另一端系不同轴于该第二旋转轴S2而枢接该第一支撑部64。该第一伸缩部68系连接一控制部如一电器开关图中未示,其一端系枢接于该床架12,其另一端系不同轴于该第一旋转轴S1而枢接该杆体62,该控制部系控制该第一伸缩部68做一往复移动,用以连动该杆体62在一第一位置(该第一伸缩部68最短长度)及一第二位置(该第一伸缩部68伸展至最大长度)之间具一角位移,进而连动该第一支撑部64具一仰角而在一第三位置及一第四位置之间具一角位移,该第三位置系如图4所示,该第一支撑部64大约成水平状态,该第四位置系如图5所示,该第一支撑部64成最大仰角状态。其中,当该杆体62在该第一位置时,该第一支撑部64系位于该第三位置(图4所示),当该杆体62在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支撑部64系位于该第三位置及该第四位置之间(图6所示)。再者,在该控制部的设计上,对于该第一伸缩部68在具最大长度或最小长度时,该控制部系可设计自动切断动力如切断电力。藉由该桥部66两端系枢接方式的设计,一使用者欲调整本技术从一躺卧结构(图4)至一坐立结构(图6)时,则按压该控制部上一开关而同时启动该第一及二调整装置16、18,该第二调整装置18系直接弯折升举该使用者上半身至一大约垂直状态而停止,同时地,该第一伸缩部68从最短长度而朝外连续性地伸展至最大长度,使得该杆体62从该第一位置朝该第二位置方向移动,进而使得该第一支撑部64从该第三位置朝该第四位置方向移动,在该杆体62尚未到达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支撑部64已经到达该第四位置用以对应该使用者上半身会往下滑的斜度(约40度仰角)而防止该使用者下滑(如图5),然后,该杆体62继续移动而到达该第二位置(即该第一伸缩部68伸展至最大长度),同时地,该第一支撑部64已经反向地从该第四位置朝该第三位置方向移动一预定的角位移,及该使用者上半身亦到达大约垂直状态,而达成一符合人体工学及较舒服的坐立姿势(即该使用者下半身须要有些抬高),而且防止该使用者不可预期的下滑。相反地,若欲调整本技术从一坐立结构(图6)至一躺卧结构(图4)时,则按压该控制部上一开关而同时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戊隆
申请(专利权)人:维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