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61177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1),包括作为载体的衬底材料(10),所述衬底材料(10)被下电极层(11)、用于发光的至少一个发射材料层(12)以及上电极层(13)覆盖和/或重叠,其中所述上电极层(13)具有光反射的特征从而使得发射光经过衬底材料(10),其中所述器件(1)包括用于检测发射光的发光强度的光传感器(1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包括作为载体的衬底材料,该衬底材料被下电极层、至少一个用于发光的发射材料层以及上电极层覆盖和/或重叠,其中所述器件包括用于检测发射光的发光强度的光传感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在用作精良平板系统方面引起极大兴趣。这些系统利用流经有机材料薄膜的电流来产生光。发射光的颜色与电流到光的能量转换效率由有机薄膜材料的组成决定。因而,OLED包括衬底材料,衬底材料用作载体部分且可以由玻璃或有机材料形成,或者在顶发射OLED的情况下可以由诸如金属箔这样的非透射材料形成。而且,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层厚约为100nm的有机物质的极薄层或覆盖有导电和光学透明氧化物的玻璃衬底。该有机层通常实施为氧化铟锡(ITO)。通常,一个电极层实施为阳极层,一个电极层实施为阴极层。由ITO材料层形成的阳极层与衬底材料相邻布置。接下来的一层是发射材料层,发射材料层实施为多个不同的层,形成整个器件的有源发光部分。发射材料层的顶部上沉积形成阴极层的上电极层。根据用于电极层的相关材料,阳极层优选地由所述ITO层形成且阴极层实施为铝层,其中铝层以厚度约100nm且因而厚度类似于ITO层(ITO=氧化铟锡)为特征。取决于每一层的厚度且取决于材料组成,发射材料层发射的光经过下电极层和上电极层(顶发射)离开器件。因而,发射光可以经过衬底材料,且上电极层形成反射镜。在这种情况下,ITO层是透明的。否则,阴极材料可以足够薄以部分透明,且发射光的一部分也可以经过阴极。在另一实施例中,阴极位于包括反射光的厚铝层的玻璃衬底上。接下来,有机传输和发射层被沉积且阳极可以位于叠层顶部。该阳极可以由具有光学层的薄银膜(半透明)形成,该光学层增强了光的透射。该(可选的)光学层可以由ZnSe或ZnS或者具有-->类似光学属性的材料形成。在例如氧化铟锡(ITO)层的阳极层和像铝层这样的阴极层之间布置若干功能层,这些功能层形成发射材料层。这些层可能涉及荧光和/或磷光发射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空穴传输层和/或附加的空穴注入层和/或附加的电子注入层,其中这些层以厚度约为5nm至100nm为特征。OLED还可以包括上述OLED的叠层,这些OLED的叠层通过诸如ITO或者薄金属膜这样的导电层分离,或者通过其间具有或不具有阻挡层的由p型掺杂和n型掺杂层组成的所谓电荷产生层分离。取决于层堆叠,经过铝阴极发射的顶发射或者使得光经过ITO层的底发射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寿命期间,发射光的亮度水平可以通过给定工作电压减小。为了补偿老化效应且在寿命期间维持亮度水平恒定,需要增加所施加电压的反馈回路。该反馈回路需要感测元件来测量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射的输出光。具体而言,如果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布置在多个器件中,每个器件形成发光片,当希望呈现大面积发光的均匀外观时,各片的亮度水平的控制是重要的。发光片也可以以实现刻意不均匀光效果的方式操纵。而且,光的色点必须被控制或者变化的OLED应用情况需要使用光感测元件。专利申请公开US 2003/0047736 A1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其包括用于检测发光元件发射光的发光强度的光传感器。该发光元件包括实施为反射层的下电极和具有光透明的上电极,且在该下电极层和上电极层之间布置发光层。光传感器布置在透明上电极层的顶部以检测经过上电极层的发射光。毫无疑问,可以检测发射光的强度,但不幸的是,光传感器布置在OLED器件的发射场内。由于光传感器布置在光发射场内,光传感器可能作为暗区域或者暗点出现。发射场内的暗区域或者暗点的出现不利地影响整个器件的均匀发射外观。当器件形成为多个发射器件布置中的发射片时,每个发射片包括暗点。而且,根据公开的OLED系统,必须使用光传感器切换元件,用于切换从光传感器以电流或者电压形式供应的发光强度信息。切换元件与OLED的有源层相邻布置,阻碍了一种矩阵中一个接一个布置的多个器件发射的光发射场的均匀外观。而且,光传感器的电接触是-->有问题的,因为电接触仅可以通过切换元件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本专利技术具有消除上述缺点的目的。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寿命期间亮度高度均匀为特征的有机发光二极管。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布置为多个器件中的发射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该多个器件以均匀发光外观为特征。该目的通过如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1所教导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由从属权利要求限定。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上电极层以光反射性为特征,以使得发射光经过衬底材料。因而,光传感器不出现在OLED器件的发射场内。光经过下电极层和衬底材料,因为上电极层实施为反射镜。该优点只有通过组合底发射OLED和所述光传感器才可能达成。底发射描述了经过下电极层和衬底材料的光的发射。作为优选实施例,光传感器布置到上电极层上。通过将光传感器应用于上电极层,光传感器不干扰发射光的传播。光可以从发射材料层经过下电极层且因而经过衬底材料传播,且获得这样的优点,即,光传感器并不作为发射场中的暗点或者暗区域出现。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上电极层以孔洞为特征,该孔洞在光传感器下面形成,使得发射光进入该光传感器。通过在上电极层中形成孔洞,孔洞区域没有反射镜的效果,且发射材料层的发射光不反射向衬底材料。不反射的光经过孔洞且照射光传感器。有利地,光传感器包括有源光学区域,而发射光经过所述孔洞照射所述有源光学区域。该孔洞可以有以下特征:直径为0.05至2mm,优选地为0.07至1.5m且最优选地为0.1至0.5mm。同样,孔洞的长方形形状或任意其他形状是可行的。孔洞越小,孔洞在整个发射场中作为非反射区域出现的可能性却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光传感器包括提供与光传感器的第一电接触的至少一个电导线,而第二电接触由上电极层本身形成。上电极层由导电材料形成,因而,可以通过上电极层接触光传感器。第二接触由光传感器顶面上的引线、接触引脚或者接触焊盘形成。根据另一优选实施例,衬底材料以侧面为边界(bordered),且所-->述光传感器布置在侧面上。衬底材料成型为以至少4个侧面为边界的长方形或者方形的载体部分。当发射光经过衬底材料时,因为发射光的一部分被引导到实施为玻璃或者塑料材料的衬底材料内,光到达这些侧面。光的引导由衬底材料内的内反射导致且朝向这些侧面传播。传感器的光学区域布置为朝向侧面,且发射光能够照射有源光学区域。因为衬底材料不导电且因而不可用作与传感器的电接触,光传感器的电接触通过两条电导线实现。但是电导线的布置可以设置为沿侧面的薄条导体,且光传感器并不妨碍实施器件为发射片。本器件的另一实施例可以在下电极层和发射材料层之间布置光传感器中看出。因而,光传感器实施为第一电极层顶部上的表面安装器件。传感器的有源区域直接面向OLED的有机发光层。通过应用不同的涂布工艺,衬底材料顶面上的第一涂层包括下电极层,其后是在下电极层的顶面上应用光传感器。接着,发射材料层被应用于下电极层的顶面和光传感器上,这样形成下电极层上的发射材料层到光传感器的表面的光滑和无干扰的过渡。因而,光传感器的有源光学区域面向发射材料层布置。光传感器的顶面上的发射材料层发射光的测量能够获得整个发射场的亮度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1),包括作为载体的衬底材料(10),所述衬底材料被下电极层(11)、用于发光的至少一个发射材料层(12)以及上电极层(13)覆盖和/或重叠,其中所述上电极层(13)具有光反射的特征从而使得发射光经过衬底材料(10),其中所述器件(1)包括用于检测发射光的发光强度的光传感器(14)。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EP 2006-10-20 06122642.9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1),包括作为载体的衬底材料(10),所述衬底材料被下电极层(11)、用于发光的至少一个发射材料层(12)以及上电极层(13)覆盖和/或重叠,其中所述上电极层(13)具有光反射的特征从而使得发射光经过衬底材料(10),其中所述器件(1)包括用于检测发射光的发光强度的光传感器(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感器(14)布置到所述上电极层(13)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器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层(13)以孔洞(15)为特征,所述孔洞在所述光传感器(14)下面形成,用于使发射光进入所述光传感器(1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器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感器(14)包括有源光学区域(16),而发射光通过所述孔洞(15)照射所述有源光学区域(16)。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器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传感器(14)包括提供与所述光传感器(14)的第一电接触的至少一个电导线(17),而第二电接触由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P洛布尔WO巴德D伯特拉姆
申请(专利权)人: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NL[荷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