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吸引装置以及具备污泥吸引装置的污泥吸引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37515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污泥吸引装置,具备:具有污泥槽的容器(5)、给该容器(5)减压的 泵(22)、将该泵(22)与所述容器(5)连通或截断的吸引切换阀(25)、以及将 原污泥水吸引到所述容器5中的污泥管(43、46),在所述容器(5)后部具备从该 污泥管(43、46)吸引原污泥水的操作部(101、102),从而能够在所述容器(5) 的后部进行高效率吸引污泥的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吸引、收集净化槽污泥、工业废弃物污泥等的污泥吸引装置和具备该装置的污泥吸引车。
技术介绍
向来,净化槽污泥工业废弃物污泥等(以下简称污泥)利用污泥吸引车定期(每年一次)或根据需要收集,然后输送到规定的处理场。所述净化槽污泥的情况,在都巿由于下水道在全国得到普及,净化槽污泥有减少的倾向,但是下水道设备还难于普及到远离都巿的山村等地方,在这样的地区,净化槽污泥有增加的倾向。这也是由于从向来适用的单独处理粪尿的净化槽向也处理生活排水的综合净化槽发展而造成的。又,在所述净化槽污泥的情况下,也收集与所述污泥一起的大量的水,所以在容器容量有限的污泥吸引车的情况下, 一次执行收集工作能够收集污泥的净化槽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提出了只收集污泥中的固体成分,以谋求提高使用效率的污泥浓缩车的方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在容器之外另外设置具有网筛的污泥分离器。又,作为已有技术,有像专利文献2那样,设置原液容器与污泥容器形成一体的容器,在污泥容器的上方设置旋转轴倾斜的简状的小型转简筛(drum screen)的情况。专利文献l:日本国特开2004 - 10022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国实公昭61 - 4592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将具备网筛的污泥分离器与容器分开设置,由于形成这样的结构,要用非常多的配管连接各构件,同时需要许多开闭这些配管的阀门,因此,该专利文献l在制造时需要许多时间和劳力来连结配管等,在使用时,必须进行这些配管的繁杂的开闭操作,因此如果不是熟练的操作者就难以够迅速地进行操作,但是由于熟练操作者大幅度减少,高效率操作困难,难以有效地使用污泥浓缩车。而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情况下,与设置于容器上方的转简筛(drum screen)连接的多条配管在容器上部延伸,同时有必要在容器周围设置多个开闭这些配管的许多阀门。因此,该专利文献2也是,在制造时配管连接等工作需要许多时间和劳力,使用时需要进行这些配管的繁杂的开闭操作,因此如果不是熟练的搡作者就难以迅速地进行操作,但是由于熟练操作者大幅度减少,高效率操作困难,难以有效地使用污泥浓缩车。这些情况在污泥吸引车和污泥吸引装置、污泥浓缩装置的情况下也相同,由于熟练操作者大幅度减少,难以进行有效的操作,进行有效的污泥吸引搡作。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净化槽留置的地方往往是远离都巿的山村,所以也希望通过浓縮污泥,在一次收集工作增多能够收集污泥的净化槽,提高运用效率,同时也希4望能够在没有设置净化槽的场所迅速地只收集污泥,进行更高效率的收集工作。而且在用污泥吸引车进行收集污泥的工作时,在通常左侧通行的通道,使车辆停 车于道路左侧进行工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车辆的左侧没有操作者进行收集工作 的空间。而且在由于吸引污泥的净化槽等的情况,有时候其位于与车辆离远的地方,在该 情况下,利用卷绕在软管卷绕盘上的长污泥吸引管(吸引软管)吸引污泥,但是在使 用长的吸引软管的情况下,有时候由于管内的阻力等的缘故,吸引效率低。这种情况 即使是在吸引污泥的净化槽等离车辆近的情况下,如果使用卷绕在软管卷绕盘上的长 污泥吸引管,有时候也同样由于管内的阻力导致吸引效率低。为了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污泥吸引装置具备具有污泥槽的容器、给该 容器内减压的泵、将该泵与所述容器内连通或截断的吸引切换阀、以及将原污泥水吸 引到所述容器中的污泥管;在所述容器后部具备从该污泥管吸引原污泥水的操作部。 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文件中所述的原污泥水是包含污泥的污泥水, 是指作为吸引对象的污泥。又容器后部是指比容器中央部靠后的后部。而且, 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文件中的污泥吸引装置也包含吸引污泥之后进行浓缩的 污泥浓缩装置。借助于此,能够提供可在容器后部进行高效率吸引污泥的操作的 污泥吸引装置。又可以具备以隔板隔离污泥槽与反应槽的容器、使该容器内部减压或加压的泵、 将该泵与所述容器内连通或截断的吸引切换阀、以及使吸引原污泥水的污泥吸引管与所述污泥槽或所述反应槽连通,或使该污泥槽与该反应槽连通的槽切换阀;将进行所 述吸引切换阀的切换的压切换闽操作部与进行所述槽切换阀的切换的槽切换阀操作 部配设于所述容器后部。借助于此,可以从容器后方用压切换阀操作部搡作吸引切换 阀,使泵与反应槽连通,同时用槽切换阀操作部操作槽切换阀,使污泥吸引管与污泥 槽、污泥槽与反应槽连通,如果切换这些阀,用泵吸引反应槽内的空气,使其减压, 就能够发挥从污泥吸引管向污泥槽吸引原污泥水的吸引功能,同时能够发挥将用污泥 分离手段分离出污泥部分后的污水吸引到反应槽进行浓缩的浓缩功能。而且,如果将开闭所述污泥吸引管的加压阀的操作部配置于所述容器后部,则对 所述污泥吸引管一侧的开闭操作也能够容易地从容器后部进行。又,在所述槽切换阀与所述加压阀之间设置辅助吸引管和开闭该辅助吸引管的辅 助吸引阀,将该辅助吸引阀的搡作部设置于所述容器后部,如果这样配置,则从辅助 吸引管向反应槽内吸引空气时,从容器后方开闭辅助吸引阀的开闭搡作也能够容易地 进行。而且能够利用该辅助吸引管,而不经过所述污泥吸引管吸引污泥水。又可以将改变所述泵的转速的转速操作部配设于所述容器后部。借助于此,能够 操作泵的转速改变污泥槽内的压力和反应槽内的压力,有效地进行污泥收集操作。又可以将所述压切换闽操作部用压切换阀操作杆构成,所述槽切换阀搡作部用槽 切换阀操作杆构成,所述吸引切换间与该压切换阀搡作杆用连结构件连结,所述槽切 换阀与该槽切换阀操作杆用连结构件连结,该压切换阀搡作杆与槽切换阀操作杆并排 设置于所述容器侧面。借助于此,操作者能够在相同位置上操作在容器后部的侧面并 排设置的操作杆,有效地进行污泥收集工作。还可以具备具有污泥槽的容器、给该容器内减压的泵、将该泵与所述容器内连通或截断的吸引切换阀、具有将原污泥水吸引到所述容器中的污泥吸引管的软管巻绕 盘、 一端连接于该污泥吸引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容器的污泥管、设置于该污泥管上5的开闭阀、设置于该开闭阀与所述容器之间的污泥管上的辅助吸引管、以及将所述原 污泥水吸引到该辅助吸引管的辅助吸引阀。借助于此,在从容器附近的位置吸引原污 泥水等时候,可以不通过设置在软管巻绕盘上的污泥吸引管,而用短尺寸软管从辅助 吸引阀将原污泥水吸引到容器中,能够抑制由于使用巻绕在软管盘上的长的污泥吸引 管,管阻力等造成的损失(loss),高效率地进行污泥吸引工作。又可以将所述辅助吸引阀设置于所述容器后部,使该辅助吸引阀向容器后方开 口。借助于此,在容器后部,容易将短尺寸软管连接于向容器后方开口的辅助吸引阀, 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装置附近位置的污泥吸引工作。又可以具备以隔板隔离污泥槽与反应槽的容器、使该容器内部减压的泵、将该泵与所述容器内连通或截断的吸引切换阀、使吸引原污泥水的污泥吸引管与所述污泥 槽或所述反应槽连通,或使该污泥槽与该反应槽连通的槽切换阀、具有将原污泥水吸 引到所述容器中的污泥吸引管的软管巻绕盘、 一端连接于该污泥吸引管,另一端连接 于所述槽切换阀的污泥管、设置于该污泥管上的开闭阀、设置于该开闭阀与所述槽切 换阀之间的污泥管上的辅助吸引管、以及将所述原污泥水吸引到该辅助吸引管的辅助 吸引阀。借助于此,能够用吸引切换阀使泵与反应槽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污泥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污泥槽的容器、 给该容器内减压的泵、 将该泵与所述容器内连通或截断的吸引切换阀、以及 将原污泥水吸引到所述容器中的污泥管, 在容器后部具备从该污泥管吸引原污泥水的操作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06.10.13 JP 279549/2006;2006.12.5 JP 328225/20061. 一种污泥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污泥槽的容器、给该容器内减压的泵、将该泵与所述容器内连通或截断的吸引切换阀、以及将原污泥水吸引到所述容器中的污泥管,在容器后部具备从该污泥管吸引原污泥水的操作部。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污泥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以隔板隔离污泥槽与反应槽的容器、 使该容器内部减压或加压的泵、将该泵与所述容器内连通或截断的吸引切换阀、以及使吸引原污泥水的污泥管与所述污泥槽或所述反应槽连通,或使该污泥槽与该反 应槽连通的槽切换阀,将进行所述吸引切换闽的切换的压.切换阀搡作部与进行所述槽切换阀的切换的 槽切换阀操作部配设于所述容器后部。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开闭所述污泥吸引管 的加压阀的操作部配置于所述容器后部。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槽切换间与所述 加压阀之间设置辅助吸引管和开闭该辅助吸引管的辅助吸引阀,将该辅助吸引阀的操 作部设置于所述容器后部。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改变所述泵的转速的 转速搡作部配设于所述容器后部。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切换阀搡作部用压切换阀操作杆构成,所述槽切换阀操作部用槽切换阀操 作杆构成,所述吸引切换阀与该压切换阀操作杆用连结构件连结,所述槽切换阀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浜冈清隆青木信之工藤文夫
申请(专利权)人:新明和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