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TH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滚柱丝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31742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无负载返回通路向负载滚柱滚动路转移的滚柱与掬起部碰撞的滚柱丝杠。滚柱丝杠具有:丝杠轴(1),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柱滚动面(1a);螺母(2),其在内周面具有负载滚柱滚动面(2a);循环构件(3),其具有将螺母(2)的负载滚柱滚动面(2a)的一端与另一端连接的无负载返回通路;多个滚柱(4),该多个滚柱(4)排列在负载滚柱滚动路(6)及无负载返回通路中。在循环构件(3)中,作为向丝杠轴(1)侧突出而将在负载滚柱滚动路(6)中移动的滚柱(4)向无负载返回通路内掬起的掬起部设有一对对角对应部(14),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14)仅与滚柱4的四边形的侧面的对角部(4e)接触,且宽度随着朝向无负载返回通路的内部进展而以无负载返回通路的截面逐渐接近四边形的方式变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介装有能够在丝杠轴与螺母之间滚动的滚柱的滚柱丝杠
技术介绍
近年来,开发有介装有能够在丝杠轴与螺母之间滚动的滚柱的滚柱丝杠。由于滚 柱与滚柱滚动面线接触,因此滚柱丝杠与滚珠丝杠相比具有能够使可承受的载荷变大的优 点。但是,与能够向四面八方的任意方向滚动的滚珠相比,由于滚柱的前进方向被限制为单 一方向,因此存在使滚柱循环极为困难的问题。滚柱丝杠的循环路径由负载滚柱滚动路和无负载返回通路构成,负载滚柱滚动路 形成于丝杠轴的外周面的螺旋状的滚柱滚动面和螺母的内周面的螺旋状的负载滚柱滚动 面之间且为螺旋状,无负载返回通路将负载滚动路的一端和另一端连接。无负载返回通路 形成于安装在螺母上的循环构件。在循环构件上,作为将在螺旋状的负载滚柱滚动路中移 动的滚柱掬起的掬起部,设置有将在丝杠轴的滚柱滚动面上滚动的滚柱掬起的突起部。突 起部从螺母侧朝向丝杠轴的滚柱滚动面突出。在无负载返回通路中,由于在滚柱的周围设有间隙,因此无负载返回通路的直径 大于负载滚柱滚动路的直径。在现有的滚柱丝杠中,为了消除无负载返回通路与负载滚柱 滚动路的直径的差异,循环构件的突起部的内壁面形成为从无负载返回通路朝向负载滚柱 滚动路宽度逐渐变窄的锥形(参照专利文献1)。然后,使在无负载返回通路中移动的滚柱 齐整后向负载滚柱滚动路弓I导。并且,如上所述,在螺旋状的负载滚柱滚动路中移动的滚柱被循环构件的掬起部 掬起,向无负载返回通路引导。在现有的滚柱丝杠中,为了将在负载滚柱滚动路中移动的滚 柱顺畅地掬起,形成有掬起部的无负载返回通路配置于负载滚柱滚动路的切线方向(参考 专利文献2)。即,从螺母的轴线方向观察时,配置于环状的负载滚柱滚动路的切线方向上, 并且在从螺母的侧面方向观察时,配置于负载滚柱滚动路的导程角方向上。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1864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1-210858号公报但是,滚柱还从负载滚柱滚动路向无负载返回通路移动。即使希望通过入口较窄 的突起部将滚柱掬起,也会产生在滚柱落入丝杠轴的滚柱滚动面侧等时,滚柱与突起部的 边缘碰撞,无法将滚柱良好地掬起的情况。若滚柱与突起部的边缘碰撞,则可能引发突起部 的边缘破损,或滚柱堵塞。并且,如图30所示,若无负载返回通路配置在负载滚柱滚动路的切线方向,则循 环构件131的掬起部132无法接近负载滚柱滚动路133。这时因为,若过于接近,则为了避 免掬起部132与丝杠轴接触而无法确保具有足够的强度对应的厚度。因此,在滚柱134从 负载滚柱滚动路133脱落直至被掬起部132限制之前产生无限制的区间。并且,滚柱在该 无限制的区间发生倾斜,如图31所示,产生滚柱134的侧面的轴线方向的端部与掬起部132 的边缘碰撞的情况。从负载滚柱滚动路向无负载返回通路转移的滚柱134在被后续的滚柱5134按压的同时进入掬起部。若滚柱134与掬起部132的边缘碰撞,则可能引发掬起部132 的边缘破损,或滚柱134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无负载返回通路向负载滚柱滚动 路转移的滚柱与掬起部碰撞的滚柱丝杠。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从无负载返回通路向负载滚柱滚动 路转移的滚柱倾斜,而能够顺畅地动作的滚柱丝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的滚柱丝杠中,具有丝杠轴,其在 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柱滚动面;螺母,其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 对置的负载滚柱滚动面;循环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螺母,且具有连接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 柱滚动面的一端与另一端的无负载返回通路;多个滚柱,该多个滚柱在负载滚柱滚动路及 所述循环构件的无负载返回通路上排列,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位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 滚动面与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之间;所述循环构件的掬起部,该掬起部向所述 无负载返回通路内掬起在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中移动的所述滚柱,其中,所述掬起部具有 一对对角对应部,该一对对角对应部与滚柱的四边形的侧面的对角部接触,且宽度以所述 无负载返回通路的截面随着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内部进展而逐渐接近四边形的方式 变窄,所述滚柱在其对角部被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包夹的同时被导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 内,该滚柱从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移动。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的滚柱丝杠中,具有丝杠轴,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 滚柱滚动面;螺母,其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对置的负载滚柱滚动 面;循环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螺母,且具有连接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的一端与另 一端的无负载返回通路;多个滚柱,该多个滚柱在负载滚柱滚动路及所述循环构件的无负 载返回通路上排列,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位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与所述螺母的 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之间;所述循环构件的掬起部,该掬起部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内掬 起在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中移动的所述滚柱,其中,所述掬起部具有一对对角对应部,该一 对对角对应部从截面呈“V”字形状的连续通路的边缘向所述丝杠轴一侧伸出且与滚柱的四 边形的侧面的对角部对应,所述连续通路与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相连,所述一 对对角对应部之间的宽度随着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内部进展,而以所述无负载返回通 路的截面随着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内部进展而逐渐接近四边形的方式逐渐变窄,该无 负载返回通路由所述连续通路及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形成。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滚柱丝杠的基础 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丝杠还具有多个止动器,该多个止动器介装在所述多个滚柱之 间,而防止相邻的一对滚柱接触,在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之间设有用于将从循环轨道脱离 的所述止动器向无负载返回通路内掬起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的内壁面与由所述一对对角 对应部掬起的所述滚柱的轨道分离。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滚柱丝杠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的内壁面中的、与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将对角线上的 顶点和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的内壁连结且顶角未满90度的“V”字形状,其中所述对角线连6结由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掬起的滚柱的、与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不接触的对角部。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或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滚柱丝杠的基础 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内壁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朝向所述负载滚 柱滚动路而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截面积逐渐变宽的锥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技术方案的滚柱丝杠中,具有丝杠轴,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 滚柱滚动面;螺母,其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对置的负载滚柱滚动 面;循环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螺母,且具有连接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的一端与另 一端的无负载返回通路;多个滚柱,该多个滚柱在负载滚柱滚动路及所述循环构件的无负 载返回通路上排列,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位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与所述螺母的 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之间;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掬起路径,该掬起路径形成有掬起部,该 掬起部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内掬起在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中移动的所述滚柱,其中,在 从所述螺母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从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转移的滚柱 的、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滚柱丝杠,其特征在于,具有:丝杠轴,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柱滚动面;螺母,其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对置的负载滚柱滚动面;循环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螺母,且具有连接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的一端与另一端的无负载返回通路;多个滚柱,该多个滚柱在负载滚柱滚动路及所述循环构件的无负载返回通路上排列,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位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与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之间;所述循环构件的掬起部,该掬起部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内掬起在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中移动的所述滚柱,其中,所述掬起部具有一对对角对应部,该一对对角对应部与滚柱的四边形的侧面的对角部接触,且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的宽度以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截面随着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内部进展而逐渐接近四边形的方式变窄,从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移动的所述滚柱在其对角部被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包夹的同时被导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1-2 2007-286791;JP 2007-11-2 2007-286792一种滚柱丝杠,其特征在于,具有丝杠轴,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柱滚动面;螺母,其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对置的负载滚柱滚动面;循环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螺母,且具有连接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的一端与另一端的无负载返回通路;多个滚柱,该多个滚柱在负载滚柱滚动路及所述循环构件的无负载返回通路上排列,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位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与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之间;所述循环构件的掬起部,该掬起部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内掬起在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中移动的所述滚柱,其中,所述掬起部具有一对对角对应部,该一对对角对应部与滚柱的四边形的侧面的对角部接触,且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的宽度以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截面随着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内部进展而逐渐接近四边形的方式变窄,从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移动的所述滚柱在其对角部被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包夹的同时被导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内。2.一种滚柱丝杠,其特征在于,具有丝杠轴,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柱滚动面;螺母,其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对置的负载滚柱滚动面; 循环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螺母,且具有连接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的一端与 另一端的无负载返回通路;多个滚柱,该多个滚柱在负载滚柱滚动路及所述循环构件的无负载返回通路上排列, 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位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与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 面之间;所述循环构件的掬起部,该掬起部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内掬起在所述负载滚柱滚动 路中移动的所述滚柱, 其中,所述掬起部具有一对对角对应部,该一对对角对应部从截面呈“V”字形状的连接通路 的边缘向所述丝杠轴一侧伸出且与滚柱的四边形的侧面的对角部对应,所述连接通路与所 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滚动面相连,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之间的宽度随着向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内部进展,而以所述连 接通路及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形成的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的截面随着向所述无负载返回 通路的内部进展而逐渐接近四边形的方式逐渐变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滚柱丝杠,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丝杠还具有多个止动器,该多个止动器装在所述多个滚柱之间,而防止相邻 的一对滚柱接触,在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之间设有用于将从循环轨道脱离的所述止动器向无负载返回 通路内掬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内壁面与由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掬起的所述滚柱的轨道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柱丝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内壁面的、与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正交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将对角线上 的顶点和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的内壁连结且顶角不足90度的“V”字形状,其中所述对角线 连结由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掬起的滚柱的、与所述一对对角对应部不接触的对角部。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滚柱丝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内壁面形成为,越从所述无负载返回通路向所述负载滚柱滚动路而所述 无负载返回通路的截面积越逐渐变宽的锥形。6.一种滚柱丝杠,其特征在于,具有丝杠轴,其在外周面具有螺旋状的滚柱滚动面;螺母,其在内周面具有与所述丝杠轴的所述滚柱滚动面对置的负载滚柱滚动面; 循环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螺母,且具有连接所述螺母的所述负载滚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原庄志芳野雅彦滕丽娜富樫勉笑山隆西村健太郎三浦彻也吉田明正轰木雄介
申请(专利权)人:TH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