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玻璃窗应用的光致变色效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98071 阅读:4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公开了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窗组件(14)。该窗组件(14)包括与涂层(44)相邻的基底(32)。光致变色膜(38)位于基底(32)和涂层(44)之间,其中当窗组件(14)暴露于紫外光下时,光致变色膜(38)变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碳酸酯玻璃窗应用的光致变色效应
技术介绍
1. 专利
本专利技术一般地涉及在机动车和其他结构中使用的透明塑料面板,和更特别地涉及用于其的窗组件。2. 已知技术的说明塑料材料,例如聚碳酸酯(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固A) 目前用于制备许多机动车部件和组件,例如B-柱、头灯和可开式车顶。 机动车窗模件代表这些塑料材料最新出现的应用,因为在定型/设计、 重量节约和安全/牢固性方面它们具有各种优点。更具体地,通过将功 能组件一体化成模塑的塑料模件,以及通过添加总体设计和形状的复 杂性来区分其车辆与竟争者的车辆,塑料材料将提供机动车制造者降 低窗组件复杂性的能力。使用轻质塑料窗模件可有助于车辆较低的重 心和改进的燃料经济性。另外,通过提高翻车事件过程中乘客的保留, 塑料窗模件将增加车辆的总体安全度。然而,塑料窗模件,例如其玻璃对应物,可允许显著大量 的太阳能进入机动车的乘客室内。若在没有任何形式冷却的情况下长 时间段地过去,则机动车的乘客室可能变得不舒适。此外,即使提供 冷却体系来冷却乘客室,但使用冷却体系将导致车辆上增加的负载, 从而可能降低机动车的燃料经济性。限制太阳能引入到车辆的乘客室内的一种方式是使窗模件 着色,从而仅仅允许一部分太阳光通过窗模件。然而,在阳光不充足 的日子里,着色的窗模件的缺点是,机动车的乘客室过暗,且可妨碍 乘客清楚地通过窗模件观看物体的能力。因此,希望提供能限制引入到机动车的乘客室内的太阳能 且在阳光不充足的日子里没有妨碍乘客视野的塑料窗模件。4简要概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局限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光致变 色性能的窗组件。该窗组件包括具有顶(或外)侧和底(或内)侧的基底, 在基底上的第一涂层,和位于基底的顶侧和第一涂层之间的光致变色膜。该光致变色膜包括聚碳酸酯(PC)膜和与PC膜相连的光致变色层。 光致变色层位于PC膜和基底之间,从而在PC膜和基底之间包封光致变色层。笫一涂层可包括耐候层和等离子体层。耐候层可由含丙烯酸、 聚氨酯、硅氧烷或其结合物中的基础化学材料制成。另外,由与第一 涂层相同的材料制成的第二涂层可施加到基底的底侧。等离子体层是 沉积在耐候层上的"玻璃状"涂层。在另一实施方案中,功能层可位于基底的顶侧和光致变色 膜之间。功能层可引入特定的功能到窗组件内。此外,功能层可具有 多层以实现这些功能。在阅读下述说明之后,参考附图和附带且形成本说明书一 部分的权利要求,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容易地变得显而易见。附图简述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窗组件的机动车的剖视图,它体现了具有光致 变色性能的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2是体现本专利技术原理的窗组件的顶视图;图3是体现本专利技术原理的窗组件的另一实施方案的顶视图;图4A是一般地沿着图2的线4-4拍摄的一部分窗组件的 截面视图;图4B是在窗组件的两侧上具有涂层的窗组件的类似于图 4A的截面视图;图4C是引入功能层的窗组件的类似于图4A的截面视和图4D是在窗组件的两侧上具有涂层的窗组件的类似于图4C的截面视图。 详细说明参考图1,示出了引入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10。机动车10包括 位于机动车10内部的乘客室12和借助框架16安装到机动车10上的 窗组件14,例如可开式车顶或可开式车底(moon roof)。尽管视野窗组件14作为可开式车顶或可开式车底描述了 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同样可应用到机动车10的其他领域上。例如,窗组 件14可合适地布置且大小适合于用作司机侧窗、乘客侧窗、后窗、前 挡风和/或机动车IO可具有的任何其他窗。参考图2,示出了窗组件14的更加详细的视图。正如所示 的那样,窗组件14具有透明的观察区域20和光致变色区域22。在替 代的方案中,光致变色区域22可以覆盖整个窗组件14。透明的观察 区域20类似于常规的窗组件在于透明区域20允许光通过并进入乘客 室12。光致变色区域22类似于透明区域20;然而,在不存在UV光的 情况下,光致变色区域透明,且当暴露于UV光下,例如在直接的太阳 光下时,变暗,从而防止UV光进入到乘客室12内。图3示出了窗组件14的另一实施方案。在这一布局中,窗 组件14具有被光致变色区域28围绕并隔开的两个透明区域24、 26。 类似于前一实施方案,透明区域24类似于常规的窗组件,而光致变色 区域28防止光透射到乘客室12内。显然,可视需要以任何各种图案 布置光致变色区域28。例如,光致变色区域28可覆盖整个窗组件14。参考图4A,其中图2中示出了一般地沿着线4-4拍摄的截 面。窗组件14包括具有顶侧34(拟朝向机动车10的外部)和底侧36 (拟 朝向机动车10的内部)的基底32。基底32优选是硬质透明面板,且 可由聚碳酸酯(PC)、聚曱基丙烯酸甲酯(P醒A)、聚酯共混物、玻璃和 玻璃纤维及其任何结合物制成。优选地,基底32透明。在基底32的顶侧34上方是光致变色膜38。在不存在UV 光的情况下光致变色膜38透明,和当暴露于UV光下,例如在直接的 太阳光下时变暗,从而限制了 UV光透射到乘客室12内,如图1所示。 可通过薄膜镶嵌模塑(FIM)方法或层压方法,将光致变色膜38施加到基底32上。非硬质且被成型以便对应于基底32形状的光致变色膜38 包括与光致变色层42耦合的PC膜层40,从而在PC膜层40和基底30 的顶侧34之间包封光致变色层42。 PC膜层40可由PC、 P画A或其任 何结合物制成。光致变色层42可由金属卣化物或有机材料制成。金属 卣化物可以是氯化银(AgCl)或溴化银(AgBr)或其结合物。有机材料可 以是光致变色染料、立体异构体和多核芳烃或其结合物。在有机材料 内的光致变色性与异裂和均裂解离、顺-反异构和互变异构有关。位于光致变色层38上方的是涂层44。涂层44包括耐候层 46和等离子体层48。耐候层52是含丙烯酸、聚氨酯、硅氧垸或这些 材料的结合物的基础化学中的材料,以提供高的耐候性和长期的抗紫 外性。此外,耐候层52也可包括具有离聚物化学的材料或类似材料。 而且,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案中,可将硅/纳米颗粒共混到耐候层 52中的材料内,或者通过聚合,将硅氧烷共聚物形成到耐候层52内。 等离子体层54是通过等离子体加强的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或类 似方法,在耐候层52上沉积的"玻璃状"涂层。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 方案中,等离子体层54是多层等离子体涂层,且可以是通过流涂、浸 涂和喷涂方法之一施加的硅酮涂层。参考图4B,示出了窗组件14的替代的实施方案。这一实 施方案类似于图4A所示的实施方案。然而,这一实施方案区别在于, 这一实施方案具有第二涂层50',所述第二涂层50'具有耐候层52'和与 基底32的底侧36耦合的等离子体层54'。参考图4C,示出了窗组件14的替代的实施方案。这一实 施方案类似于图4A所示的实施方案。区别在于这一实施方案具有位于 光致变色层38和基底32顶侧34之间的功能层50。功能层50是可引 入特定功能到窗组件14内的层。例如,功能层50可以是消隐油墨层(使 部分窗组件14不透明)、电致发光层、发光层或除雾层。而且,功能 层50可具有多层以实现这些和其他功能。参考图4D,示出了窗组件14的替代的实施方案。这一实 施方案类似于图4C所示的实施方案。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窗组件(14),该窗组件(14)包括: 具有第一侧(34)和第二侧(36)的基底(32); 与基底(32)的第一侧(34)相邻布置的第一涂层(44); 位于基底(32)的第一侧(34)和第一涂层(44)之 间的光致变色膜(38)。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雷法克斯KD韦斯W海德里奇
申请(专利权)人:埃克阿泰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