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腰(13)、冠部(11)和亭部(12)的宝石(10)。冠部具有台面(14)、环绕台面的十个星刻面(15)、定位在星刻面之间的十个风筝面(16)和定位在风筝面之间的二十个上腰面(20)。亭部设置有十个亭部主刻面(24)、定位在亭部主刻面之间的二十个亭部下腰面(29)和定位在亭部下腰面之间的十个亭部星刻面(34)。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切削所述宝石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宝石,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独特切工的宝石和一种切削该宝石 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圆钻型切工是用于钻石的最通用的切削形状。钻石具有多种特性,三个主要特性 为亮光、色散和闪光。亮光是钻石的重要属性,亮光大致指的是照射到钻石的顶部上并往回反射的光的 数量。光亮的钻石从环境反射大量的光给观察者。色散,亦称火彩,指的是从切削钻石内部折射的光的光谱,涉及当钻石相对于观察 者运动时从不同角度看的由宝石发出的彩虹色彩。闪光是在钻石运动时钻石内的剧烈闪耀。钻石的光特性尤其受到切削钻石上的刻面的数量、形状、角度和布置的影响。一个 因素的轻微变化能够改变钻石的亮光和外观。市场上可提供多种圆钻型宝石切削法。传统圆钻型切削钻石由包括底尖的57个 刻面或58个刻面组成。但是,即使具有所述数量的刻面,传统圆钻型切削钻石不能解决使 切削的宝石展示完美的亮光、闪光和色散的特殊方式的特定需求。因此,存在对于新的宝石切工以及相应的用于切削宝石的方法的需求,该方法独 特的最大化并平衡宝石的亮光、闪光和色散的特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改善亮光、闪光和色散特性的宝 石,或至少为公众提供有用的选择。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切削具有超越现有技术的改善的亮光、闪光 和色散特性的宝石的方法,或至少为公众提供有用的选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宝石,包括腰;从腰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冠部; 从腰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的亭部。冠部包括台面、环绕台面的十个星刻面、定 位在星刻面之间的十个风筝面和定位在风筝面之间的二十个上腰面。亭部包括从亭部的远 离腰的点同心延伸的十个亭部主刻面、定位在亭部主刻面之间的二十个基本上为三角形的 亭部下腰面(pavilion hook facets)和定位在亭部下腰面之间的十个基本上为三角形的 亭部星刻面,其中,相对于与腰的水平面平行的平面,亭部主刻面以40. 75°和41. 5°之间 的角度形成,亭部下腰面以41. 50°和42. 25°之间的角度形成,亭部星刻面以45. 75°和 46. 50°之间的角度形成。优选地,每个亭部下腰面与另一个亭部下腰面邻接设置并形成共用边缘以形成一 对亭部下腰面,所述一对亭部下腰面中的每一个定位在两个相邻的亭部主刻面之间。优选地,亭部星刻面围绕亭部的外周定位,其中,每个亭部星刻面具有与一对亭部下腰面的第一亭部下腰面的一条边形成第一共用边缘的第一边;和与一对亭部下腰面的 第二亭部下腰面的一条边形成第二共用边缘的第二边。优选地,当宝石暴露于光时可观察到十个心形形状、十个箭头形状和一个花似图案的投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切削具有冠部、腰和亭部的宝石的方法,该方 法包括相对于与腰的水平面平行的平面以40. 75°和41. 50°之间的角度在亭部形成十 个亭部主刻面;相对于与腰的水平面平行的平面以41. 50°和42. 25°之间的角度在亭部 主刻面之间形成二十个基本上为三角形的亭部下腰面;以及相对于与腰的水平面平行的平 面以45. 75°和46. 50°之间的角度形成十个基本上为三角形的亭部星刻面。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使每个亭部下腰面与另一个亭部下腰面邻接定位并形成 共用边缘以形成一对亭部下腰面;以及将所述一对亭部下腰面中的每一个定位在两个相邻 的亭部主刻面之间。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围绕亭部的外周定位亭部星刻面,其中,每个亭部星刻面具 有与一对亭部下腰面的第一亭部下腰面的一条边形成第一共用边缘的第一边;和与一对 亭部下腰面的第二亭部下腰面的一条边形成第二共用边缘的第二边。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冠部上形成台面;环绕台面形成十个星刻面;在星刻面 之间形成十个风筝面以及围绕冠部的外周形成二十个上腰面并将所述上腰面定位在风筝 面之间。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两个相邻的星刻面之间定位每个风筝面;使每个上腰面 与另一个上腰面邻接定位并形成共用边缘以形成一对上腰面;并将一对上腰面中的每一个 定位在两个相邻的风筝面之间。附图说明出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附图中示出当前优选的形式。但是,可以理解,本专利技术不 局限于所示精确的布置。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宝石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宝石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宝石的仰视图;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宝石中的箭头图案和花似图案的平面图;以及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宝石中的心形图案的平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参照附图,更具体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圆形切削宝石10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宝石 10包括顶部或冠部11、基部或亭部12和沿冠部11和亭部12的边界设置在外侧面上的腰 13。图2是示出图1的宝石10的冠部11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冠部11包括台面14 和被称为星刻面15的十个基本上等距间隔的三角形刻面。星刻面15直接包围台面14并 相邻于台面14定位。十个星刻面15的尺寸基本上相同。冠部11还包括从台面14延伸到腰13的十个风筝面16。每个风筝面16为四边形 风筝的形状,四条边中的两条形成风筝面16的第一部分,另外两条边形成与风筝面的第一 部分相对的第二部分。风筝面16的第一部分的一条边与第一星刻面15的一条边形成共用 边缘A,风筝面16的第一部分的另一条边与相邻于第一星刻面15定位的第二星刻面15的 一条边形成共用边缘A’。十个风筝面16的尺寸基本上相同。冠部11还包括围绕冠部11的外周设置的二十个上腰面20。每个上腰面20的形 状基本上为三角形。每个上腰面20与另一个上腰面相邻设置并形成共用边缘B从而形成 一对上腰面。每对上腰面设置在两个相邻风筝面16之间,以使一对上腰面的一条边与第一 风筝面16的第二部分的一条边形成共用边缘C,该对上腰面的相对边与相邻于第一风筝面 定位的第二风筝面16的第二部分的一条边形成共用边缘C’。每对上腰面与两个相邻的风 筝面以及设置在两个相邻风筝面之间的一个星刻面一起以它们形成五个共用刻面交会的 点23的方式定位。图3是示出图1的宝石10的亭部12的仰视图。如图3所示,亭部12包括从亭部 12的远离腰的点延伸到腰13的十个同轴基本上等距间隔的亭部主刻面M。每个亭部主刻 面M具有四条边,其中两条形成亭部主刻面M的第一部分,另外两条形成亭部主刻面M 的与第一部分相对的第二部分。每个亭部主刻面M的第一部分的每条边与另一个亭部主 刻面M的第一部分的另一边直接邻接并形成共用边缘D。在一个优选形成中,每个亭部主 刻面M的第一部分短于相同亭部主刻面M的第二部分。亭部主刻面M之间为二十个基本上为三角形的亭部下腰面四。每个亭部下腰面 四与另一个亭部下腰面邻接设置并形成共用边缘E从而形成一对亭部下腰面。每对亭部下 腰面四在亭部主刻面M的第二部分处设置在两个相邻的亭部主刻面M之间。每对亭部 下腰面四定位成使得一对亭部下腰面四的一条边与第一亭部主刻面M的一条边形成共 用边缘F,该对亭部下腰面四的相对边与相邻于第一亭部主刻面M定位的第二亭部主刻面 M的一条边形成共用边缘F,。亭部12还包括围绕亭部12的外周设置的十个基本上为三角形的亭部星刻面34。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个亭部星刻面34具有两条大体直线边和一条形成宝石10的圆周 的一部分的大体曲线边,但是,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宝石,包括:腰;从所述腰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冠部,所述冠部包括台面、环绕所述台面的十个星刻面、定位在所述星刻面之间的十个风筝面以及定位在所述风筝面之间的二十个上腰面;从所述腰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延伸的亭部,所述亭部包括从所述亭部的远离所述腰的点同心延伸的十个亭部主刻面、定位在所述亭部主刻面之间的二十个基本上为三角形的亭部下腰面和定位在所述亭部下腰面之间的十个基本上为三角形的亭部星刻面;其中,相对于与所述腰的水平面平行的平面,所述亭部主刻面以40.75°和41.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亭部下腰面以41.50°和42.2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亭部星刻面以45.75°和46.50°之间的角度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帕拉斯帕雷什梅赫塔,
申请(专利权)人:帕拉斯帕雷什梅赫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N[]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