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69267 阅读:3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其包括托圈支座架、炉体支座架、以及连接组件。该托圈支座架包括一对挡座和盖板,该连接组件包括依次设于挡座和炉体支座架之间的第一支撑板、第一方形滑块、楔形块、第二方形滑块、第二支撑板和方形支座,该方形支座固定在炉体支座架上且与第二支撑板平面接触连接,第一支撑板、第一方形滑块、第二方形滑块和楔形块通过滑槽配合连接,第二方形滑块上设有容置第二支撑板的凹形槽,盖板上设有定位螺栓。该连接装置可以使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转炉炉体在托圈中的径向和轴向的相对位移不受限制,可以确保转炉炉体不产生窜动,保证转炉关键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转炉设备产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炼钢设备
,具体地指一种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直O
技术介绍
现代转炉炼钢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转炉炉体与托圈的支承连接装置形式众多,如 悬挂支撑盘、夹持器(支承托架夹持器、卡板夹持器)、吊挂式连接装置(法兰螺栓连接装 置、三点球面支承连接装置、拉杆吊挂连接装置)、板式柔性连接装置(又称薄带连接装置) 等。这些连接装置都各有优缺点,为了获得更好的连接效果,通常采用多种连接装置配合使 用的连接方式。常用的一种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托圈1上部与转炉炉体2采用三点球面 支承装置3 (即球铰)连接,而托圈1下部与转炉炉体2采用支承托架夹持器4相连接,该 支承托架夹持器4承受转炉炉体2与耳轴5平行向的受力,并平衡由此产生的扭矩。结合图2所示,该支承托架夹持器4嵌入焊接在托圈1上的卡座如内,支承托架 夹持器4包括焊接在转炉炉体2上的下部托架卡板4b、底板4d以及连接所述底板4d和下 部托架卡板4b的多块加强筋钢板如。加强筋钢板4c分别与下部托架卡板4b和底板4d焊 接连接,底板4d分别和托圈1间隙连接,和卡座如接触连接。可见,整个支承托架夹持器4 由钢结构焊接而成,是整体不能产生形变的刚体。然而,在炼钢生产过程中,转炉炉体2需 要做频繁重载倾翻运动,在氧气高温冶炼及交变应力的作用之下,转炉炉体2不可避免地 会产生塑性变形,其扭曲变形的内应力需要得到释放,而前述刚性的支承托架夹持器4不 能满足这种需要,从而呈现出下水平支承的异常状态。在炼钢生产过程中,转炉会产生倾动 异响,甚至出现转炉炉体2与托圈1之间的球铰3螺帽松动或支承托架夹持器4变形而导 致焊缝撕裂的状况,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亟需一种改进的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 置以克服前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其可以调 节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转炉炉体在托圈中的径向和轴向的相对位移,使转炉炉体不产生 窜动,吸收或消除冲击载荷,防止炉壳过度变形,从而可以消除生产过程中停炉处理下连接 装置发生故障的事故,保证转炉关键设备的正常运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设计的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包括 固定在托圈下盖板上的托圈支座架、固定在转炉炉体上的炉体支座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托 圈支座架与所述炉体支座架之间的连接组件。所述托圈支座架包括一对挡座和连接在该对 挡座之间的盖板,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依次设于所述挡座和所述炉体支座架之间的第一支撑 板、第一方形滑块、楔形块、第二方形滑块、第二支撑板和方形支座,所述方形支座固定在所 述炉体支座架上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平面接触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容置所述第一 方形滑块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方形滑块上开设有容置所述楔形块的楔形块滑槽,所述第二方形滑块上开设有容置所述楔形块和所述第一方形滑块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为楔 形滑槽,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二方形滑块上,在所述盖板上设有定位螺栓,所述定 位螺栓穿过所述盖板与所述楔形滑块一端连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所设计的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通过所述第 二支撑板和所述方形支座间的平面接触连接,使转炉炉体和托圈沿着径向和轴向滑动,从 而实现转炉炉体和托圈的径向和轴向相对位移的灵活调节,使炉体和托圈的轴向和径向形 变不受约束,从而防止炉壳过度变形。同时托圈支座架能够通过连接组件承受炉体支座架 传递过来的炉体的压力,这样就可以更有效避免炉体倾动超过90°时产生的窜动,彻底消 除了生产中停炉处理下水平支承及球铰故障的事故,保证了转炉关键设备正常运行,使用 效果良好。此外,前述连接组件成对称设计,从而增大了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 置,和托圈及炉体的接触面积,使生产中炉体产生的扭曲、变形内应力在连接组件的作用下 得到均勻传递和释放,从而彻底消除炉体在旋转运动中或冷热交变过程中因受冲击载荷产 生的局部应力集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滑槽两侧设有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丝,所述第二方形滑块 上设有与相应的所述顶丝连接的顶丝底座,以保持接触间隙,并且可以调节接触面的均勻 性,保证平面接触的均勻性。较佳地,所述炉体支座架与所述转炉炉体相连的一端呈喇叭口状,所述方形支座 设置在所述炉体支座架的喇叭口末端。进一步地,所述炉体支座架的呈喇叭口状的一端设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炉体支座架的喇叭口末端内设有加强筋板。附图说明图1为转炉炉体与托圈采用现有的支承托架夹持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支承托架夹持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 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的连接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 意图。图6为图3所示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的使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 2所示为现有的支承托架夹持器,其结构已在前面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 详细描述,于此不再赘述。如图3 6所示,本实施例的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在托圈 10下盖板上的托圈支座架30、固定在转炉炉体20上的炉体支座架40、以及设置在所述托圈 支座架30与所述炉体支座架40之间的连接组件。所述托圈支座架30包括一对挡座31和 连接在该对挡座31之间的盖板32。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依次设于所述挡座31和所述炉体支座架40之间的第一支撑板51、第一方形滑块52、楔形块53、第二方形滑块M、第二支撑板 56和方形支座55,所述第二支撑板56和方形支座55之间为平面接触连接,所述方形支座 55固定在所述炉体支座架40上。显然,所述第二支撑板56和所述第二方形滑块M也可以 是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板51上设有容置所述第一方形滑块52的第一滑槽51a,所述 第一方形滑块52上开设有容置所述楔形块53的楔形块滑槽52a,所述第二方形滑块M上 开设有容置所述楔形块53和所述第一方形滑块52的第二滑槽Ma,所述第二滑槽5 为楔 形滑槽,所述第二方形滑块M上开设有容置所述第二支撑板56的凹形槽Mb,所述第二支 撑板56固定在所述凹形槽Mb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槽51a、第二滑槽Ma、所述 楔形块滑槽5 和所述凹形槽Mb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转炉炉体支座架40的轴线方向一 致。所述盖板32上设有定位螺栓32a,所述定位螺栓32a穿过所述盖板32与所述楔形滑 块53 —端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楔形滑块53 —端设有与所述定位螺栓3 相配合的螺纹 定位孔53a,以调节所述楔形滑块53的位置,进而调节所述托圈支座架30、连接组件和所述 炉体支座架40的接触间隙。前述连接组件通过第二支撑板56和方形支座55之间的平面接触连接,可以使转 炉炉体20和托圈10沿着径向和轴向间隙滑动,从而实现转炉炉体20和托圈10的径向和轴 向相对位移的灵活调节,使炉体20和托圈10的轴向和径向形变不受约束,配合炉体20与 托圈10上部的球铰联接装置3 (见图1),从而防止炉壳过度变形。同时托圈支座架30能够 通过连接组件承受炉体支座架40传递过来的炉体的压力,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炉炉体与托圈水平支承连接装置,包括固定在托圈(10)下盖板上的托圈支座架(30)、固定在转炉炉体(20)上的炉体支座架(40)、以及设置在所述托圈支座架(30)和所述炉体支座架(40)之间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圈支座架(30)包括一对挡座(31)和连接在该对挡座(31)之间的盖板(32),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依次设于所述挡座(31)和所述炉体支座架(40)之间的第一支撑板(51)、第一方形滑块(52)、楔形块(53)、第二方形滑块(54)、第二支撑板(56)和方形支座(55),所述方形支座(55)固定在所述炉体支座架(40)上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6)平面接触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51)上设有容置所述第一方形滑块(52)的第一滑槽(51a),所述第一方形滑块(52)上开设有容置所述楔形块(53)的楔形块滑槽(52a),所述第二方形滑块(54)上开设有容置所述楔形块(53)和所述第一方形滑块(52)的第二滑槽(54a),所述第二滑槽(54a)为楔形滑槽,所述第二支撑板(56)的固定在所述第二方形滑块(54)上,所述盖板(32)上设有定位螺栓(32a),所述定位螺栓(32a)穿过所述盖板(32)与所述楔形滑块(53)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先周马红陈清泉洪军李刚胡胜祁华胡才正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