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自动换向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66117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自动换向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设置有进油口、出油口和回油口,所述阀体内设置有柱塞腔,所述柱塞腔内安装有液压控制装置,所述阀体内设置有主活塞腔、主控制活塞腔和副控制活塞腔,各个活塞腔内均设置有活塞,本换向阀上的各个油路中的油道均为竖直或水平的油道,大大简化了换向阀的结构和加工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易于换向阀的维护;本换向阀通过油液控制各个活塞的运动,实现各条油路的通断,通过液压控制装置实现不同出油口的自动交替出油,性能稳定可靠。(*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阀,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液压自动换向阀
技术介绍
在双线干油润滑系统中常选用的电动润滑脂泵的换向机构主要有三种1.电磁 换向阀,2.电动换向阀,3.液压换向阀。电磁换向阀由于电磁力所限,只能用于压力低于 20MI^润滑系统。电动换向阀采用微型电机带动减速机拖动滑阀换向和限位开关定位,可 用于40MI^润滑系统,但因其机构较复杂,不易调整,容易造成换向失控。现有的液压换向 阀大多数采用液压和机械联动机构,但由于调压范围低,也只用于20MI^润滑系统中,这几 年,我国工业发展迅速,生产设备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干油润滑系统输油管线越来越长,需 要更高压力的电动润滑脂泵,这也就需要更高压力的换向阀。液压换向阀由于具有换向平稳、无噪音、抗污能力强等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 户选用,但由于现有的液压换向阀结构复杂,控制油路较多,工艺孔中的斜孔较多,加工工 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不易进行维护,换向阀在使用过程中压力误差高,阀的稳定性、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生产成 本低、性能稳定可靠的液压自动换向阀。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自动换向阀,包括阀 体,所述阀体上设置有进油口、出油口和回油口,所述阀体内设置有柱塞腔,所述柱塞腔内 安装有液压控制装置,所述阀体内设置有主活塞腔、主控制活塞腔和副控制活塞腔,各个活 塞腔内均设置有活塞,所述进油口通过输入油路分别与主活塞腔、主控制活塞腔和柱塞腔 连通,所述主控制活塞腔通过主控制油路与主活塞腔连通,所述主活塞腔通过输出油路与 出油口连通,所述副控制活塞腔通过副控制油路与主控制活塞腔连通,所述回油口分别与 主活塞腔、主控制活塞腔和副控制活塞腔连通。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主控制油路、输出油路和副控制油路分别为两套。作为一种优化方案,两套主控制油路、两套输出油路和两套副控制油路均对称设置。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输入油路包括主输入油道和两个支输入油道,所述主输 入油道的一端与进油口连通,所述主输入油道的另一端与柱塞腔连通,其中一个支输入油 道的一端与主控制活塞腔连通,另一端与主输入油道连通,另外一个支输入油道的一端与 主活塞腔连通另一端与主输入油道连通。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主控制油路包括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和第四油 道,所述第一油道与主控制活塞腔连通,所述第二油道的一端与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二油 道的另一端与第三油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油道的另一端与第四油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四油道的另一端与主活塞腔连通。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输出油路包括第五油道、第六油道、第七油道、第八油道 和第九油道,所述第五油道的一端与主活塞腔连通,所述第五油道的另一端与第六油道的 一端连通,所述第六油道的另一端与第七油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七油道的另一端与第八 油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八油道的另一端与副控制活塞腔连通,所示第九油道的一端与副 控制活塞腔连通,所述第九油道的另一端与出油口连通。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副控制油路包括第十油道、第十一油道、第十二油道和第 十三油道,所述第十油道的一端与副控制活塞腔连通,所述第十油道的另一端与第十一油 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一油道的另一端与第十二油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二油道的另 一端与第十三油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十三油道的另一端与主控制活塞腔连通。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回油油路包括第十四油道和第十五油道,所述第十四油 道分别与回油口和第十五油道连通,所述第十五油道分别与主活塞腔、主控制活塞腔和副 控制活塞腔连通。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液压控制装置包括调压螺栓、调压螺母、弹簧、柱塞和柱 塞套,所述柱塞套位于柱塞腔内,所述调压螺栓内设置有空腔,所述弹簧位于空腔内,所述 调压螺栓的一端与柱塞腔固定连接,所述调压螺栓的另一端与调压螺母螺纹连接,所述柱 塞的一端位于柱塞套内,所述柱塞的另一端位于空腔内,所述弹簧的一端套装在柱塞位于 空腔内的一端。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副控制活塞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塞,其中一端的螺塞 上设置有滑杆。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滑杆连接有微动开关。本技术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换向阀上的各个油路中的油道 均为竖直或水平的油道,大大简化了换向阀的结构和加工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易于 换向阀的维护;本换向阀通过油液控制各个活塞的运动,实现各条油路的通断,通过液压控 制装置实现不同出油口的自动交替出油,性能稳定可靠。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液压自动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图; 附图3为附图1的剖视图; 附图4为附图3的A-A向视图;附图5为附图1中阀体的右视图;附图6为附图5的左视图;附图7为附图5的右视图;附图8为附图7的俯视图;附图9为附图5的后视图;附图10为附图6的B-B向视图;附图11为附图6的C-C向视图;附图12为附图6的D-D向视图;附图13为附图6的E-E剖面图; 附图14为附图6的F-F剖面图。图中1-底板;2-微动开关;3-螺塞;4-压力表;5-液压控制装置;51-调节螺 母;52-锁紧螺母;53-调压螺栓;531-空腔;54-弹簧;55-柱塞;56-柱塞套;6-阀体;7、 10-第七油道;8、9_第十二油道;11、12-出油口 ;13-连接油道;14-进油口 ;15-回油口 ; 16-主控制活塞腔;17-主活塞腔;18-副控制活塞腔;19-主输入油道,20、21_支输入油道; 22-柱塞腔;23-滑杆;25,26-第九油道;27,28,29-活塞;30-第十四油道;31,32-第十五 油道;331、332_第六油道;;341、;342-第二油道;;351、;352-第^^一油道;36、37_第一油道; 38、39_第四油道;40,41-第五油道;42,43-第八油道;44,46-第十三油道;45,47-第十油 道;48、49_第三油道。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附图1、附图2、附图3和附图4所示,一种液压自动换向阀,包括阀体6, 阀体6上设置有进油口 14、出油口 11、出油口 12和回油口 15,阀体6内设置有柱塞腔22, 柱塞腔22内安装有液压控制装置5,阀体6内设置有主活塞腔17、主控制活塞腔16和副控 制活塞腔18,主活塞腔17内均设置有活塞观,主控制活塞腔16内均设置有活塞四,副控制 活塞腔18内均设置有活塞27,进油口 14通过输入油路分别与主活塞腔17、主控制活塞腔 16和柱塞腔22连通,主控制活塞腔16通过主控制油路与主活塞腔17连通,主活塞腔17通 过输出油路与出油口 11和出油口 12连通,副控制活塞腔18通过副控制油路与主控制活塞 腔16连通,回油口 15通过回油油路分别与主活塞腔17、主控制活塞腔16和副控制活塞腔 18连通,柱塞腔22通过连接油道13与副控制活塞腔18连通。所述主控制油路、输出油路和副控制油路分别为两套,两套主控制油路、两套输出 油路和两套副控制油路均对称设置,两套主控制油路相对于柱塞腔22的轴线对称设置,两 套输出油路相对于柱塞腔22的轴线对称设置,两套副控制油路相对于柱塞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自动换向阀,包括阀体(6),所述阀体(6)上设置有进油口(14)、出油口(11、12)和回油口(15),所述阀体(6)内设置有柱塞腔(22),所述柱塞腔(22)内安装有液压控制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6)内设置有主活塞腔(17)、主控制活塞腔(16)和副控制活塞腔(18),各个活塞腔内均设置有活塞(27、28、29),所述进油口(14)通过输入油路分别与主活塞腔(17)、主控制活塞腔(16)和柱塞腔(22)连通,所述主控制活塞腔(16)通过主控制油路与主活塞腔(17)连通,所述主活塞腔(17)通过输出油路与出油口(11、12)连通,所述副控制活塞腔(18)通过副控制油路与主控制活塞腔(16)连通,所述回油口(15)通过回油油路分别与主活塞腔(17)、主控制活塞腔(16)和副控制活塞腔(18)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英培韩立华潘东民郭英春高增光徐蕾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市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