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相互枢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致动机构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05506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分离相互枢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致动机构及电子装置。该上壳体容置在形成于该下壳体表面的一容置空间内,该致动机构包含有一主体,该主体上形成有一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来在该主体在一第一方向移动时相对该上壳体的一底侧滑动,以使该上壳体脱离于该下壳体的该容置空间;该致动机构还包含有一推钮,该推钮连接于该主体且突出于该下壳体,该推钮用来在被推动时驱动该主体在该第一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快速且有效地分离上、下壳体,且致动机构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适合广泛应用于具有新式外观的笔记本型计算机的壳体开合机制上。(*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离相互枢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致动机构及电子装置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来分离相互枢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致动机构及电子装 置,尤指一种可用来将容置于下壳体容置空间内的上壳体与下壳体分离的致动机构及相 关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显示器壳体的外观尺寸与主机壳体的外观尺寸相同, 当传统笔记本型计算机在关闭状态时,显示器壳体的各侧边与主机壳体的各侧边对齐, 故使用者可利用设置于显示器壳体的前缘的传统按键机构(例如一卡钩结构或一卡拴结 构)来分离显示器壳体以及主机壳体。然而传统的按键机构无法有效地应用于现今具有 新式外观的笔记本型计算机。举例来说,在关闭状态时,具有新式外观的笔记本型计算 机的显示器壳体容置于主机壳体的一容置空间内,意即显示器壳体的前缘贴齐于主机壳 体的内侧壁,故造成使用者不便于开启显示器,且传统的按键机构并不能用来作为具有 新式外观的笔记本型计算机的两壳体的开合致动机构。因此如何设计出可置于主机壳体前缘,并能快速且有效分离显示器壳体与主机 壳体的一开合致动机构,即为促进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可用来将容置于下壳体的容置空间内的上壳体与下壳体分 离的致动机构及相关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一种分离相互枢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致动机构,该上壳体容 置在形成于该下壳体表面的一容置空间内,该致动机构包含有一主体,该主体上形成有 一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来在该主体在一第一方向移动时相对该上壳体的一底侧滑 动,以使该上壳体脱离于该下壳体的该容置空间;该致动机构还包含有一推钮,该推 钮连接于该主体且突出于该下壳体,该推钮用来在被推动时驱动该主体在该第一方向移 动。本技术还公开该主体包含有一卡合部,该上壳体包含有一固定部,该卡合 部用来在该主体滑动至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之间时卡合该固定部,以使该上壳体与该下 壳体间保持一预定间距。本技术还公开该致动机构还包含有一弹性组件,其连接该主体,该弹性组 件用来提供弹性回复力至该主体,藉以驱动该主体在相反于该第一方向的方向移动。本技术还公开该上壳体的该底侧形成一导圆角结构,其用来与该主体的该 导引斜面产生相对滑动。本技术还公开一种具有分离相互枢接壳体的致动机构的电子装置,该电子 装置包含有一上壳体,以及一下壳体,该下壳体枢接该上壳体,该下壳体的表面形成有 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用以容置该上壳体;该电子装置还包含有一致动机构,该致动机构设置于该下壳体内,该致动机构用来分离该上壳体与该下壳体;该致动机构包含有 一主体,该主体形成有一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来在该主体在一第一方向移动时相对 该上壳体的一底侧滑动,以使该上壳体脱离于该下壳体的该容置空间;该致动机构还包 含有一推钮,该推钮连接于该主体且突出于该下壳体,该推钮用来在被推动时驱动该主 体在该第一方向移动。本技术还公开该下壳体包含两挡板,且该推钮设置于该两挡板间,该两挡 板用来限制该推钮的位移。本技术还公开该上壳体的该固定部为一凹槽结构或一突出结构,且该下壳 体包含有相对应的一卡合结构。本技术还公开该下壳体藉由一自动闭合装置枢接于该上壳体。本技术的致动机构利用主体插入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藉由主体的导引斜 面与上壳体的导圆角结构间的相对滑动,以带动上壳体向上抬升而脱离于下壳体的容置 空间。因此本技术的致动机构可快速且有效地分离上、下壳体,且致动机构的结构 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廉,适合广泛应用于具有新式外观的笔记本型计算机的壳体开 合机制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在开启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在关闭状态的示意图。图3至图6分别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自关闭状态至开启状态的侧 视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电子装置12 上壳体121导圆角结构123 固定部14下壳体141容置空间143挡板145卡合结构16致动机构18自动闭合装:20主体201导引斜面203卡合部24弹性组件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10在开启状态 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在关闭状态的示意图。电子装置 10包含有一上壳体12,以及一下壳体14,其枢接于上壳体12。其中电子装置10可为一 笔记本型计算机或一平板计算机,上壳体12可为一显示面板壳体,且下壳体14可为一主 机壳体。如图1与图2所示,下壳体14的表面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41,上壳体12可相对 下壳体14枢转,藉以容置或脱离于下壳体14的容置空间141。电子装置10还包含有一 致动机构16,其设置于下壳体14内。当上壳体12容置于下壳体14的容置空间141时, 致动机构16用来帮助使用者方便地分离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藉以开启显示屏幕使用。电子装置10还可包含有一自动闭合(Auto-Iock)装置18,其设置于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 之间。自动闭合装置18可藉由其内部机构自动地带动上壳体12相对下壳体14枢转,举 例来说,自动闭合装置18可设置位于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之间的一枢转轴上。当上壳 体12相对下壳体14枢转至一预设角度时,自动闭合装置18可用来驱动上壳体12容置至 下壳体14的容置空间141内。自动闭合装置18的结构与操作原理为公知技术,故在此 不再详述。请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在关闭状态的侧视图。 致动机构16包含有一主体20。主体20的一端形成有一导引斜面201。致动机构16还 包含有一推钮22,其连接主体20且突出下壳体14,藉以方便使用者操作。当使用者推 动推钮22时,推钮22用来驱动主体20沿着一第一方向Dl移动。上壳体12的一底侧可 形成一导圆角结构121。当主体20沿着第一方向Dl移动时,导引斜面201相对上壳体 12的导圆角结构121滑动,藉以向上推挤上壳体12,以使上壳体12脱离于下壳体14的 容置空间141。下壳体14可包含有两挡板143,且推钮22可设置于两挡板143之间,意 即两挡板143可用来限制推钮22的位移行程。此外,主体20还可包含有一卡合部203,且上壳体12可包含有一固定部123。 当主体20滑动至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之间时,卡合部203用来卡合于固定部123,以使 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间保持一预定间距,便于使用者抬升上壳体12。其中固定部123 可为一凹槽结构或一突出结构。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固定部123为凹槽结构, 且下壳体14还可包含有相对应固定部123外形的一卡合结构145,例如一突出结构,以使 电子装置10在关闭状态时,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间可藉由固定部123与卡合结构145 紧密嵌合,且在电子装置10在开启状态时,以突出结构呈现的卡合部203可嵌合于以凹 槽结构呈现的固定部123。再者,致动机构16还可包含有一弹性组件对,其连接于主体 20。当使用者推动上壳体12,以使卡合部203脱离上壳体12的固定部123时,固定部 123便无法拘束主体20,故弹性组件M可提供弹性回复力至主体20,藉以驱动主体20沿 着相反于第一方向Dl的方向移动而回复至初始位置。值得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离相互枢接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致动机构,该上壳体容置在形成于该下壳体表面的一容置空间内,其特征在于,该致动机构包括:  一主体,该主体上形成有一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来在该主体在一第一方向移动时相对该上壳体的一底侧滑动,以使该上壳体脱离于该下壳体的该容置空间;以及  一推钮,该推钮连接于该主体且突出于该下壳体,该推钮用来在被推动时驱动该主体在该第一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金郎
申请(专利权)人: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