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杜金兰专利>正文

硬顶敞篷车自动车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99217 阅读:4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硬顶敞篷车自动车顶,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启动速度低等问题而发明专利技术。包括车体和前窗,车体上设有弧形顶盖,车体内部设有推动弧形顶盖滑行处于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的推拉装置;关闭位置弧形顶盖前端与前窗上边缘密封配合,后端与后备箱前端或设在后备箱前端的后挡风窗上边缘密封配合;打开位置为弧形顶盖前端与所述前玻璃窗脱离置于后备箱上方、与后备箱前端或与后挡风窗的位置高度相当,后端置于后备箱内。上述的结构,由于弧形车顶滑行,降低了车顶移动高度,即便高速行驶也能启动车顶,不会被掀翻,通过设在车体内部的开关控制车顶自动开关,密封性好,能单独设在无顶敞篷车上,清洗时防止水进入车内,提高防护性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硬顶敞篷车自动车顶
技术介绍
现有的硬顶敞篷车自动车顶普遍为折叠式,车顶分成两段或三段,打开时叠置与后备箱内,关闭时,三段连成一体置于车顶,此种结构的自动车顶的传动装置一般通过设置在车厢内的电机带动半弧形齿轮做旋转运动,使一端固定在半弧形齿轮上的连杆机构带动弧形车顶平动关闭,剪刀形状的连杆由一组金属臂和通过销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构成。当车顶敞开时,该连杆折叠起来;当车顶合上时,该连杆展开形成车顶结构。此种结构的折叠车顶,在敞开或关闭的过程中,由于剪刀形连杆带动车顶上下运动,很容易被掀翻,因此,受到车行速度的限制,一般限制在25-30公里/小时以下,使用不便;另外对于无车顶的敞篷车不便于加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启便利的硬顶敞篷车自动车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硬顶敞篷车自动车顶,包括车体和设在所述车体上的前玻璃窗,所述车体上设有弧形顶盖,所述车体内部设置有推动所述弧形顶盖滑行处于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的推拉装置;所述关闭位置为所述弧形顶盖前端与前玻璃窗上边缘密封配合,后端与后备箱前端或设在后备箱前端的后挡风玻璃窗上边缘密封配合;所述打开位置为所述弧形顶盖前端与所述前玻璃窗脱离置于后备箱上方、与后备箱前端或与设在后备箱前端的后挡风玻璃窗的位置高度相当,后端置于后备箱内。 特别是,所述敞篷车两侧车门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弧形滑轨,所述的弧形滑轨分别向后设置有延伸段,所述的延伸段沿所述弧形滑轨向后延伸经后挡风玻璃窗两侧至后备箱壁板,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后备箱内,弧形顶盖两侧至少分别设置有前后两个轨轮,弧形顶盖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轨轮在弧形滑轨上活动使弧形顶盖密封置于所述前后挡风玻璃窗以及两侧车门顶部围成的敞口上或轨轮在延伸段上活动使弧形顶盖置于后挡风玻璃窗上和后备箱内。 其中,所述的后挡风玻璃窗为弧形,与所述的弧形顶盖弧度一致;所述的弧形滑轨及延伸段的弧度分别与所述弧形顶盖两侧的弧度一致并且弧形滑轨的长度与所述弧形车顶的长度相当。 进一步地,所述的前、后挡风玻璃窗顶部边缘分别向内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弧形顶盖前后边缘分别对应置于所述密封槽内。 特别是,所述弧形滑轨横截面呈"U"型,所述弧形滑轨内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轨轮直径相当的开口 ,所述开口的位置与所述弧形车顶完全置于所述弧形轨道上时所述轨轮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延伸段与轨轮接触的底面平行位于沿所述弧形滑轨与所述轨3轮接触的底面向后延伸的部分上方。 其中,所述后备箱上盖底部设置有连杆机构,所述后备箱上盖在所述弧形车顶启动时在所述连杆机构作用下与所述弧形车顶脱离,启动完毕时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推拉装置至少包括一组由提升电机和气囊组成的推拉装置,所述气囊顶部设置有挂柱,所述挂柱底部设置有旋转结构,所述提升电机输出端设置在挂柱上,所述挂柱在气囊作用下上下移动,通过旋转结构与设置在弧形顶盖下端的挂钩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推拉装置为两组,分别设置在后背箱内两侧,所述挂钩分别设置在弧形车顶下端两侧。 上述的结构,所述弧形车顶为一整体设置,由于弧形车顶附在车体表面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滑行,因此,降低了车顶启动时移动的高度,即便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也能够启动弧形车顶,不会有被掀翻的危险,通过设置在车体内部的开关能够控制弧形车顶自动开关,密封性较好,能够单独设置在无顶敞篷车上,清洗时能够防止水进入车内,另外,提高了防护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参考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参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的推拉装置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作为本技术的硬顶敞篷车自动车顶,包括车体1和设在所述车体上的前玻璃窗2,所述车体上设有弧形顶盖3,所述车体内部设置有推动所述弧形顶盖滑行处于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的推拉装置4 ;所述关闭位置为所述弧形顶盖前端与前玻璃窗上边缘密封配合,后端与后备箱5前端或设在后备箱前端的后挡风玻璃窗上边缘密封配合;所述打开位置为所述弧形顶盖前端与所述前玻璃窗脱离置于后备箱上方、与后备箱前端或与设在后备箱前端的后挡风玻璃窗的位置高度相当,后端置于后备箱内。 上述的结构,所述敞篷车没有后挡风玻璃窗,所述弧形车顶向后滑行至底打开位置,弧形车顶上端高出后备箱的部分能够充当后挡风玻璃窗;若敞篷车设置有后挡风玻璃窗,所述弧形车顶在后挡风玻璃窗上滑行,至打开位置时,上端与后挡风玻璃窗位置高度相当,不影响敞篷车的其他功能。 所述敞篷车两侧车门上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弧形滑轨6,所述的弧形滑轨分别向后设置有延伸段7,所述的延伸段沿所述弧形滑轨向后延伸经后挡风玻璃窗两侧至后备箱壁板,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后备箱内,弧形顶盖两侧至少分别设置有前后两个轨轮40,弧形顶盖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轨轮在弧形滑轨上活动使弧形顶盖密封置于所述前后挡风玻璃窗以及两侧车门顶部围成的敞口上或轨轮在延伸段上活动使弧形顶盖置于后挡风玻璃窗上和后备箱内。 其中,所述的后挡风玻璃窗为弧形,与所述的弧形顶盖弧度一致;所述的弧形滑轨及延伸段的弧度分别与所述弧形顶盖两侧的弧度一致并且弧形滑轨的长度与所述弧形车顶的长度相当。 进一步地,所述的前、后挡风玻璃窗顶部边缘分别向内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弧形顶盖前后边缘分别对应置于所述密封槽内。 所述弧形滑轨横截面呈"U"型,所述弧形滑轨内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轨轮直径相当的开口 ,所述开口的位置与所述弧形车顶完全置于所述弧形轨道上时所述轨轮的位置分别对应,所述延伸段与轨轮接触的底面平行位于沿所述弧形滑轨与所述轨轮接触的底面向后延伸的部分上方。 其中,所述后备箱上盖底部设置有连杆机构IO,所述后备箱上盖在所述弧形车顶启动时在所述连杆机构作用下与所述弧形车顶脱离,启动完毕时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动力装置至少包括一组由提升电机44和气囊45组成的推拉装置,所述气囊顶部设置有挂柱46,所述挂柱底部设置有旋转结构47,所述提升电机输出端设置在挂柱上,所述挂柱在气囊作用下上下移动,通过旋转结构与设置在弧形顶盖下端的挂钩48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推拉装置为两组,分别设置在后背箱内两侧,所述挂钩分别设置在弧形车顶下端两侧。 上述的结构,在使用时,首先将设置在两侧车门上的弧形滑轨向上移动到预定位置,与所述延伸段衔接,所述弧形滑轨和车门之间设置玻璃,这样在关闭车顶时车门上的玻璃随弧形滑轨一起上移,关闭过程中,在驾驶室内操作开关控制推拉装置通过设置在弧形车顶两侧的提升电机由挂柱带动挂钩推动弧形车顶上行,设置在弧形车顶下侧的轨轮先后与滑轨延伸段及弧形滑轨接触,到其前端边缘与所述前玻璃窗的密封槽内时提升电机停止工作,到达关闭位置,此时,气囊充气使挂柱上移至预定位置(如图4虚线部分所示)通过旋转结构动作旋转,控制挂柱与所述挂钩脱离,气囊放气,挂柱回位,需要开启时,气囊充气使挂柱上移至预定位置通过旋转结构动作旋转,挂柱与所述挂钩配合(如图4所示),启动提升电机回落,将弧形车顶拉至后备箱内,上述的气囊由上部软体部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硬顶敞篷车自动车顶,包括车体和设在所述车体上的前玻璃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设有弧形顶盖,所述车体内部设置有推动所述弧形顶盖滑行处于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的推拉装置;所述关闭位置为所述弧形顶盖前端与前玻璃窗上边缘密封配合,后端与后备箱前端或设在后备箱前端的后挡风玻璃窗上边缘密封配合;所述打开位置为所述弧形顶盖前端与所述前玻璃窗脱离置于后备箱上方、与后备箱前端或与设在后备箱前端的后挡风玻璃窗的位置高度相当,后端置于后备箱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金兰
申请(专利权)人:杜金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