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架及电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87760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架,包括:一顶壁、一底壁以及连接于顶壁与底壁两侧的两侧壁。顶壁与底壁各形成有数个间隔设置的槽口及自槽口延伸形成的数个线缆槽。该顶壁、底壁与两侧壁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连通于该些线缆槽。其中,该线架用于收容传输不同频率讯号的数条第一线缆与数条第二线缆,该些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分别插设于该些线缆槽,且形成间隔的错位排列。藉此,防止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之间的讯号相互干扰。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线架及电连接装置,其不需使用焊接且可有效防止讯号的 相互干扰。
技术介绍
各式电子设备之间,为达自动控制或传输互动等目的,皆须仰赖相对应的电连接 装置作为讯号传递的媒介。而现今电连接装置的制造产业皆面临利润毛利化的处境,因此, 如何有效的降低成本已成为各厂商提高竞争力的最重要关键之一。现有的电连接装置中的电连接器皆以焊接的形式达成元件间的连接,此方式不但 耗费工时,且常会造成空焊的情形,进而降低良率,除此之外,焊接对于环境更是会造成难 以恢复的破坏与污染。再者,现有的电连接装置的线缆并未有防干扰的设计,因此,对于传 输不同频率讯号的线缆常会产生相互干扰。缘是,本创作人有感上述缺失之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 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架及电连接装置,其不需使用焊接,且具有 防止讯号相互干扰、减少组装工时、提升良率以及降低环境污染等有益效果。为达上述之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线架,包括一顶壁,其内缘形成有数个间 隔设置的第一槽口以及自该些第一槽口向该顶壁外缘延伸形成的数个第一线缆槽;一底 壁,其内缘形成有数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槽口以及自该些第二槽口向该底壁外缘延伸形成的 数个第二线缆槽;以及两侧壁,其连接于该顶壁与该底壁两侧,该顶壁、该底壁与该两侧壁 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连通于该些第一线缆槽与该些第二线缆槽,该些第一线 缆槽的对向位置为位在该些第二槽口旁的该底壁内缘,该些第二线缆槽的对向位置为位在 该些第一槽口旁的该顶壁内缘;其中,该线架用于收容传输不同频率讯号的数条第一线缆 与数条第二线缆,该些第一线缆与该些第二线缆分别穿设于该些第一槽口与该些第二槽 口,且各插设于该些第一线缆槽与该些第二线缆槽,该些第一线缆与该些第二线缆形成间 隔的错位排列。本技术又提供一种电连接装置,包括一线架,其形成有数个第一线缆槽及数 个第二线缆槽;数条第一线缆与数条第二线缆,其分别传输不同频率的讯号,上述每一线缆 各具有一绝缘管以及设置于该绝缘管内的一导线,该些第一线缆与该些第二线缆分别插设 于该些第一线缆槽与该些第二线缆槽,且该些第一线缆与该些第二线缆形成间隔的错位排 列;一连接件,其一端组装于该线架;以及一电连接器,其组装于该连接件的另一端,该电 连接器电性连接于该些第一线缆与该些第二线缆。本技术具有下述有益的效果(1)防止讯号相互干扰本技术藉由线架线缆槽的独特设计,使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形成间隔的错位排列,进而防止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的讯号相互干扰。(2)减少组装工时本技术的电连接装置不需使用焊接固定,可有效地减少 组装所耗费的工时,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且令电连接装置的产量大幅上升。(3)提升良率本技术的电连接器与线缆以物理方式达成电性连接,藉以避 免现有的因焊接而造成的问题(如空焊),因此,能有效地提升电连接装置的良率。(4)降低环境污染本技术元件间的连接皆以物理方式达成,而不需使用焊 接,因此,可降低环境的污染,达到绿能环保的要求。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 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所附图式仅是用来说明本技术,而非对本实用新 型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局部剖视示意图图6为图5A部分详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分解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线架11顶_C111 第-一槽口112 第-一线缆槽113 第-一裁切口114 第-一插接孔115接触部12底_C121 第—二槽口122 第—二线缆槽123 第—二裁切口m第—二插接孔13侧_C131凸块132扣合块1321扣合面14容置空间2第一线缆21绝缘管22 导线3第二线缆31绝缘管32 导线4连接件41 凹槽42限位块43 凸柱44压迫部45第一贯穿孔46第二贯穿孔5电连接器51绝缘本体511 基部5111 定位槽5112 凸柱槽5113 嵌合块512 舌板5121 第一板面5122 第二板面52第一端子521刺破端522接触端53第二端子531刺破端532接触端讨金属壳体541 弹片542嵌合槽543扣合片5431 切口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其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本技术为一种线架1,其用 于收容数条第一线缆2以及数条第二线缆3,且第一线缆2与第二线缆3错位地收容于线架 1内。该线架1包含一顶壁11、一底壁12以及连接于该顶壁11与底壁12两侧的两侧壁 13,且该顶壁11、底壁12与两侧壁13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14。其中,该顶壁11、底壁12以及两侧壁13为一体成形的结构且各包含一内缘、相对于该内缘的一外缘以及连接于内缘 与外缘的两侧面。该顶壁11的内缘形成有数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槽口 111、自该些第一槽口 111向顶 壁11的外缘延伸形成的数个第一线缆槽112以及顶壁11的外缘形成有与该些第一线缆槽 112相连通的数个第一裁切口 113。该线架1的顶壁11于第一线缆槽112旁形成有数个贯 穿的第一插接孔114。该底壁12的内缘形成有数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槽口 121、自该些第二槽口 121向该 底壁12的外缘延伸形成的数个第二线缆槽122以及底壁12的外缘形成有与该些第二线缆 槽122相连通的数个第二裁切口 123。该线架1的底壁12于第二线缆槽122旁形成有数个 贯穿的第二插接孔124。此外,该顶壁11与底壁12可具有不同的厚度。其中,该容置空间14连通于第一线缆槽112与第二线缆槽122,且第一线缆槽112 的对向位置为位在第二槽口 121旁的底壁12内缘,第二线缆槽122的对向位置为位在第一 槽口 111旁的顶壁11内缘,亦即第一线缆槽112与第二线缆槽122形成间隔的错位排列。该些第一线缆2与第二线缆3分别传输不同频率的讯号,上述每一线缆2、3各具 有一绝缘管21、31以及设置于绝缘管21、31内的一导线22、32。第一线缆2与第二线缆3 分别穿设于该些第一槽口 111与第二槽口 121,且各插设于该些第一线缆槽112与第二线缆 槽122,使第一线缆2与第二线缆3形成间隔的错位排列。再者,每一第一槽口 111与第二 槽口 121的侧缘可分别形成倒角状,藉以使第一线缆2与第二线缆3更容易穿过第一槽口 111与第二槽口 121。此外,每一第一线缆槽112的侧缘亦可突设有一接触部115,且该些接触部115抵 接于第一线缆2,藉以使第一线缆2可较为稳固地设置于第一线缆槽112。再者,每一第二 线缆槽122的侧缘亦可突设有一接触部(图略),且该些接触部抵接于第二线缆3,藉以使 第二线缆3可较为稳固地设置于第二线缆槽122。请参阅图3和图4,其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种电连接装置, 其包括上述线架1、上述第一线缆2与第二线缆3、一连接件4以及一电连接器5。该连接件 4连接线架1与电连接器5。该线架1形成有数个凸块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顶壁,其内缘形成有数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槽口以及自该些第一槽口向该顶壁外缘延伸形成的数个第一线缆槽;  一底壁,其内缘形成有数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槽口以及自该些第二槽口向该底壁外缘延伸形成的数个第二线缆槽;以及两侧壁,其连接于该顶壁与该底壁两侧,该顶壁、该底壁与该两侧壁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连通于该些第一线缆槽与该些第二线缆槽,该些第一线缆槽的对向位置为位在该些第二槽口旁的该底壁内缘,该些第二线缆槽的对向位置为位在该些第一槽口旁的该顶壁内缘;  其中,该线架用于收容传输不同频率讯号的数条第一线缆与数条第二线缆,该些第一线缆与该些第二线缆分别穿设于该些第一槽口与该些第二槽口,且各插设于该些第一线缆槽与该些第二线缆槽,该些第一线缆与该些第二线缆形成间隔的错位排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福卿张文陇许金汉许培长
申请(专利权)人:庆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