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25273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骨填补材料(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填补活体组织后仍具有充分的结合力,并且在活体组织形成作用方面优异;所述骨填补材料具有以β-TCP为原料形成为板状的基材部分,在该基材部分的表面通过大致相同厚度的隔离部件来相互分隔形成在同一方向延伸的多个贯通孔。具有主体和生物降解性粘性体的骨填补材料(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对活体组织供给了充分的种类和数量的效应因子,并且可以调整效应因子的缓释量;所述主体中,通过大致相同厚度的隔离部件将在同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贯通孔相互分隔;所述生物降解性粘性体被充填于所述主体的至少一个贯通孔,并且含有提高细胞活性的效应因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再生活体组织缺损部分时使用的活体组织填充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对于由摘除骨肿瘤或外伤等产生的骨等活体组织的缺损部分,通过填补骨填补材料等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可以使骨再生从而修复缺损部分。作为骨填补材料,已知羟基磷灰石(HAP)或磷酸三钙(TCP),但从体内无异物残留方面考虑,使用例如由β-TCP等磷酸钙多孔体形成的骨架材料。使β-TCP与骨缺损部分的骨细胞接触时,破骨细胞吞噬β-TCP,成骨细胞形成新骨,进行所谓的骨重建。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填补到骨缺损部分的骨填补材料被自体骨置换(参照,植村等2人,“在使用生物降解性β-TCP多孔材料的骨中的组织工程-活体组织内增加强度的新材料オスフエリオン一”,医疗朝日,朝日新闻社,2001年10月1日,第30卷,第10号,p.38~41)。用该填补材料填补骨缺损部分时,为了提高填补材料与骨组织的密合力,提出了下述各种提案在与骨缺损部分接触的表面上通过等离子体溶射设置凸凹部(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3166352号公报);或在与骨缺损部分接触的面上配设由非织布形成的结合用填充物(例如,参照特开2003-19149号公报)等。另一方面,有时,根据骨缺损部分的状态,为了提高骨缺损部分周围的细胞活性,通过将生长因子添加到骨填补材料中,来促进骨形成作用。此时,作为添加生长因子的方法,已经知道的方法如下在骨填补材料上设置各种尺寸的孔,将含有生长因子的胶原等生物降解性粘性体充填到上述孔中来进行填补。但是,在上述以往的骨填补材料中,由于仅利用凸凹部或结合用填充物,所以骨填补材料与周围骨组织的结合力弱,从而在骨生长前骨填补材料可能与骨组织分离。因此,尽管采用上述构造,使骨再生还是要消耗时间,并且,难以充分发挥使骨再生的功能。此外,还有这样的问题,即在上述以往的骨填补材料中,虽然确保了多孔体内部的微细孔之间的连通性,但是由于不设置直线的贯通孔,因此血管生成的不充分。此外,还具有下述问题不能添加充分的种类和数量的生长因子,也不能持续地提供缓释特性使得缺损部分周围的活体组织随着时间而生长,因此不能谋求维持长时间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活体组织填补材料,所述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填补到活体组织后仍具有充分结合力,可以促进活体组织的形成。此外,本专利技术目的还在于提供活体组织填补材料,所述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向活体组织供给充分种类和数量的效应因子的同时,可以调整其缓释量。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以下手段。本专利技术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在形成为板状的基材部分的表面上形成多个沟槽。这种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由于在基材表面上形成多个沟槽,可以与活体组织接触更多。这样,增大了诱导活体组织形成的部位。此外,例如,将其用作骨填补材料时,通过施加压力使所述沟槽的一面接触并且插入到骨内部的海绵骨中,通过将所述基板侧与表层部的皮质骨相接而进行填补,以此来提高骨填补材料与海绵骨的密合力。这样,即使施加分离方向的负荷,也可以维持骨填补材料与活体组织的接合,并可以维持活体组织形成作用,从而提高治愈速度。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活体组织填补材料,优选沿大致同一方向形成所述沟槽。对于该活体组织填补材料来说,因为能够容易地加工成相对于平板状的基材部分是沿着沟槽的伸长方向的曲面形状,所以可以向活体组织的缺损部分提供最佳的形状。本专利技术的活体组织的填补材料的制造方法具有成型工序和分割工序;所述成型工序中,将形成浆状的原料供给至成型模具来形成成型体,并且在所述成型体中通过大约相同厚度的隔离部件将在同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贯通孔相互分隔;所述分割工序中,沿着平行于所述贯通孔延伸方向的平面将所述成型体切断分割。该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的制造方法中,通过隔离部件将在成型体中形成的贯通孔分隔来形成沟槽,并且通过施加压力使所述沟槽与活体组织接触,以此来提高所述沟槽与活体组织的粘接性,其中,所述隔离部件将成型体中的贯通孔进行分隔。此外,由于将形成为浆状的原料供给至成型模具来形成成型体,因此可以随意控制用以形成沟槽的贯通孔的尺寸、形状、以及隔离部件的板厚,并且能够形成考虑了填补位置或与活体组织的密合性的最佳形状或尺寸。所述成型体,也可成型为蜂窝状。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具有主体和含有提高细胞活性的效应因子的生物降解性粘性体;所述主体中,通过大致相同厚度的隔离部件将在同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贯通孔相互分隔;所述生物降解性粘性体填充到所述主体的至少1个贯通孔中。对于该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的主体,可以随意控制贯通孔的尺寸或形状来成型。此外,由于将含有效应因子的生物降解性粘性体填充到所述贯通孔中,通过调整贯通孔的位置或填充数,可以控制对缺损部分的效应因子的供给顺序和缓释量,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活体组织的形成。所述主体,可以是蜂窝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的制造流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蜂窝成型体的立体图。图4是在制造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时使用的蜂窝成型模具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的使用例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的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的制造流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蜂窝成型体的立体图。图9A~图9C是制造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的过程中的中间体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的使用例的示意图。图11表示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方式中的骨填补材料主体的立体简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方式中的骨填补材料的正面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II-II剖面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方式中的骨填补材料产生的骨形成作用的示意简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方式中的其它例子的骨填补材料的正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4对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加以说明。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骨填补材料(活体组织填补材料)10,其以β-TCP为原料,如图1所示具有形成为板状的基材部11,该基材部11的表面上,通过大致相同厚度的隔离部件13形成相互分隔的在同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沟槽12。接着,对该骨填补材料10的制造方法加以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骨填补材料10的制造工序如图2所示,具有蜂窝成型体形成工序(S01)和切断分割蜂窝成型体工序(S02);所述形成工序(S01)中,将形成为浆状的原料供给至蜂窝成型模具14,形成蜂窝成型体15;所述切断分割工序(S02)中,将所述蜂窝成型体15切断分割。以下,对各工序加以说明。在形成蜂窝成型体15的工序(S01)中,首先,例如根据特开平5-237178号公报公开的方法,将由β-TCP制作的颗粒状成型体混合至调整好的混合发泡的水性发泡浆液中,以此制作浆状原料。将该原料供给至蜂窝成型模具14,制作如图3所示的蜂窝原型体16。在该蜂窝成型模具14的上部,如图4所示形成漏斗状的原料注入口17。另一方面,在下部的内部,例如,形成在蜂窝成型模具14各边分别沿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狭缝18,并且通过通路19将原料注入口17的下端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活体组织填补材料,其中,在板状的基材部分形成有多个沟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袴塚康治高宫裕儿贞森克也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