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平壁管带材的缠绕搭接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双平壁管,搭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一侧侧壁的连接部A和连接部B和另一侧侧壁的连接部C和连接部D,连接部A、C横向延伸出,连接部B、D分别位于带材横截面侧壁中间塑胶层的上方和下方;连接部A、B、C、D长度沿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延伸,连接部B、D设置连接高差,在将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连接部A、D搭接连接,连接部C、B搭接连接,连接部A、D外表面分别与双平壁管的内、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双平壁管采用带有上述搭接结构的双平壁管缠绕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管道连接面受力状态由受拉变为受剪,提高了连接面承载能力;同时简化缠绕设备结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造管道的管材缠绕搭接结构,还涉及使用该结构的管道,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平壁管带材的缠绕搭接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双平壁管。
技术介绍
在地下管网工程中,塑料缠绕结构壁管材已被广泛使用。由于采用纯塑料制造的 管道环刚度较低,难以达到交通要道承重荷载所需的高环刚度要求,因此需要加大管壁厚 度,使得制造管道的材料用量大大增加,成本增高。为了实现提高管道环刚度并降低管道生产成本的目的,出现了采用双平壁塑钢加 强结构的缠绕管。如图1所示,专利号为200920110819. 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塑复 合缠绕管”,在横截面呈矩形的型材2中设置加强钢带3,将型材2螺旋缠绕成管道1。得到 环刚度较高的管材,满足地下管道承载重荷所要求的环刚度要求。上述双平壁管在采用型材2螺旋缠绕制造缠绕管道1时,相邻的型材之间采用表 面相互贴合粘接的结构实现型材缠绕时侧面结构的连接。上述现有双平壁管带材的侧部连 接结构存在如下缺陷1、由于带材侧部连接面为缠绕管的径向平面,连接表面须在高温及受压状态下才 能实现连接,因而缠绕设备需要设置对缠绕状态中的带材施加轴向压力的结构部件,使得 缠绕设备结构复杂;2、由于带材侧部连接面为缠绕管的径向平面,在缠绕管承受径向压力或弯矩时, 连接面承载能力较弱,连接面容易产生裂缝,导致缠绕管泄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双平壁管带材的缠绕搭接结 构,克服现有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侧部连接结构存在的承载能力较弱、缠绕设备结构 复杂等缺陷。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双平壁管,克服现有双平壁管 带材缠绕制管时侧部连接结构存在的承载能力较弱、缠绕设备结构复杂等缺陷。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之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双平壁管带材的 缠绕搭接结构,所述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强金属, 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间 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 向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内层塑胶壁和或外层塑胶 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 ;所述连接部A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 该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相对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设置在该第一侧的所述中间塑 胶层上方并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 ;所述连接部C由所述双平壁 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二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该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 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 面D,该外连接表面D设置在该第二侧的所述中间塑胶层下方并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 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 ;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长度沿所述双平壁 管带材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在将所述 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与所述外连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时, 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所述连接高差BI满足所述连 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外层塑胶壁的 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部D相贴配合 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或所述连接部A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 出,该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相对的 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设置在该第一侧的所述中 间塑胶层下方并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I ;所述连接部C由所述 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二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该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内层塑 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 连接表面D,该外连接表面D设置在该第二侧的所述中间塑胶层上方并与所述内层塑胶壁 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I ;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长度沿所 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 在将所述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与所述外连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 接连接时,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所述连接高差BII满 足所述连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内 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 部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 柱面内。在本技术的双平壁管带材的缠绕搭接结构中,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部C 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转对称,所述连接部B与所述连接部D沿所述 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中心成180度旋转对称。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之二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双平壁管,使用 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成,所述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 强金属,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 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 材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内层塑胶壁和或 外层塑胶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 ;所述连接部A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 该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相对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设置在该第一侧的所述中间塑 胶层上方并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 ;所述连接部C由所述双平壁 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二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该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 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 面D,该外连接表面D设置在该第二侧的所述中间塑胶层下方并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 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 ;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长度沿所述双平壁 管带材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在将所述 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与所述外连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时, 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所述连接高差BI满足所述连 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外层塑胶壁的 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部D相贴配合 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或所述连接部A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平壁管带材的缠绕搭接结构,所述双平壁管带材包括内层塑胶壁、外层塑胶壁、中间塑胶层和加强金属,所述中间塑胶层位于所述内层塑胶壁与外层塑胶壁之间、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将该内、外层塑胶壁连接为一体,所述加强金属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或设置在所述中间塑胶层中及所述内层塑胶壁和或外层塑胶壁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所述连接部A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该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相对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设置在该第一侧的所述中间塑胶层上方并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I;所述连接部C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二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该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面D,该外连接表面D设置在该第二侧的所述中间塑胶层下方并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DI;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长度沿所述双平壁管带材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A、连接部B、连接部C和连接部D的宽度满足:在将所述双平壁管带材缠绕制管时,当所述内连接表面A与所述外连接表面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时,所述内连接表面C与所述外连接表面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所述连接高差BI满足:所述连接部C与所述连接部B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C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所述连接高差DI满足:所述连接部A与所述连接部D相贴配合搭接连接后所述外表面A与相邻配合的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柱面内;或所述连接部A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一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该连接部A包括与所述外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A和与该外表面A相对的内连接表面A,所述连接部B包括外连接表面B,该外连接表面B设置在该第一侧的所述中间塑胶层下方并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包括连接高差BⅡ;所述连接部C由所述双平壁管带材横截面的第二侧侧壁沿该侧壁的横向延伸出,该连接部C包括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同平面的外表面C和与该外表面C相对的内连接表面C,所述连接部D包括外连接表面D,该外连接表面D设置在该第二侧的所述中间塑胶层上方并与所述内层塑胶壁的外表面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能欢,杨春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