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修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3468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所用的修补装置,包括底层片,用于放置在腹膜前间隙;表层片,用于放置在腹横筋膜之上;以及连接体,用于放置在疝环处,并连接所述底层片和所述表层片,其中,底层片和表层片都具有圆形轮廓,平行设置于连接体两端,并与连接体同轴,当在所述轴的轴向上投影,所述表层片的外轮廓投影全部落在所述底层片的外轮廓投影之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术时间更短,操作更方便安全,术后效果更好的三维修补网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组织中缺陷进行修复的装置,具体涉及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所用的修补装置。
技术介绍
疝是腹部肌肉薄弱或开裂的区域,导致脏器或组织经由薄弱点向体外突出形成。常见原因是有先天性局部腹壁薄弱;后天性腹壁薄弱,如老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某些疾病引起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引起的排尿困难及习惯性便秘等。疝有很多种,可根据其在腹壁的位置或具体的成因分类。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疝,长于腹壁的“内环”部位,男性较女性易于发病。治疗疝的唯一方法是实施手术。修复疝的外科手术主要有两大类张力修复和无张力修复。采用张力修复时,医生在患者腹部疝的位置切口,将突出组织回纳到腹腔中,再将疝部缝合,即采用组织对组织的修补,费用低、操作简单,但术后痛苦大,恢复慢,且复发率较高,大约为10%-15%。关于无张力修复已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最常见的几种方法。平网修复法切口后,将一片平网片在突出组织的上方沿疝缝合。该方法不适合较大的疝,为加固需进行较大量缝合,会增大神经损伤的风险。疝环充填式修补术缺点是缝合处张力过高,一些患者因能感觉到填塞片挤压而长期感到不适。因填塞片收缩会造成复发,或使组织偏离原位。腹腔镜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费用高,需全麻、气腹,且对呼吸和循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医生缺少手触感,以及,视觉从三维变二维,且需特别器械,加之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尚不明确,从而限制了其发展。环网修复法是另一种后部修复技术。这种网片由固定的外部环包围,有助于固定。缺点是外部环容易术后引起疼痛不适,且难以在定位后观测到网片是否正确打开。三维网片修复法近年来已有提供一种三维立体产品,目前现有技术提供有三种尺寸的产品,参见图2,图3和图4,分别图示不同形式的相关技术的疝修补装置(11,12,13),这种装置包括表层片(111,121,131),在腹壁表面修复;底层片(113,123,133),在腹壁内侧进行后部修复;以及,中间相连的圆柱形网片(112,122,132)。所用材料为不可吸收的细丝打结平网,用于加强或连接腹股沟疝的缺陷处,以在伤口恢复时提供支持。网片植入后,很薄的一层组织纤维会黏附并透过网片上的间隙生长,使网片与人体组织相结合。网片保持柔软,不会对伤口愈合产生损害。网片的材质是不可吸收的,也不会因为组织酶的作用被减弱。现有技术的三维网片,在腹部为平状,使人体术后更为舒适,并且与其他产品相比不容易发生移动,定位与固定更为方便,降低了缝合的要求。该产品特别的优点是,用较简单的操作方法实现了后部修补,从而提供更为可靠的疝修复,得到本领域的认可。市场上已提供的产品有三种形式,具体见表1。表1市售产品型号尺寸 经过实践应用,本专利技术人发现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具有较大的改善余地。在临床应用中,本专利技术人发现该技术存在如下问题。为更好理解所发现的问题,首先简要描述利用三维网片进行腹股沟疝修补的步骤步骤一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以能适合于放置表层片。步骤二充分游离疝囊。步骤三疝囊回纳。步骤四自内向外游离出腹膜前间隙,或称之为“腹膜前间隙化”。步骤五适当方式将补片置于分离好的腹膜前间隙。步骤六将上层补片轻轻抽出,直至下层补片完全得以平整放置于腹膜前间隙。为方便描述,下文将此步骤简称为“后部修补”。步骤七上层补片放置在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内,同时需要将补片覆盖在超过腹横肌弓状下缘和耻骨结节的范围内。将上层补片缝合固定在耻骨结节和腹横肌的中部,以及,将上层补片作一精索开口,处理后将其关闭,缝合在腹股沟韧带缘。在补片的周边作缝合固定。最后将精索和髂腹股沟神经放置于补片的表面。为方便描述,下文将此步骤简称为“上层修补”。在上述操作中,第一个问题是,现有技术的底层片较大,被放置在腹壁下血管的深面,覆盖于Bogros间隙内,保护整个耻骨肌孔,但是在Bogros间隙内存在一个可引起活动性出血的静脉环(髂耻静脉,直肠静脉);少数情况下间隙处可能存在髂耻动脉,分离有可能导致出血。现有技术提供的底层片通常为圆形片,通常直径为10.00cm,最小直径有7.50cm。如在上述的步骤二中,手术过程中需要充分游离疝囊,分离出腹膜前间隙,以用于将底层片置于该间隙中,实现腹后部修补。由于此处的组织血管丰富,容易造成过量出血,并造成修补装置的置入操作较为困难,从而要求医生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因而造成手术的难度。进一步,为了方便操作,该装置连接体长度通常是1.27cm,该长度不是人体舒适度最佳选择,而是略为长了一些,以便于医生进行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的操作,临床结果表明,该连接体是造成术后患者感觉异物和不适的主要原因。另外,该产品的表层片为横向较长,两头圆形片状,长为10.00cm至12.50cm,宽为4.50至5.50cm,其接近于平网修复术中采用的平网片,因而对其缝合方法也类似于平网修补,对于男性患者,在步骤七中,要将上层补片作一精索开口,处理后将其关闭,缝合在腹股沟韧带缘。此处理步骤也是手术中费时的步骤,提高了手术的难度,延长了手术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即上述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供一种更容易为外科医生操作,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组织创伤,并且能进一步减小术后不适感,从而改善疝修复效果,并保障修复可靠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疝修补装置,包括底层片,用于放置在腹壁内侧;表层片,用于放置在腹壁表侧;以及连接体,用于放置在疝环处,并连接所述底层片和所述表层片,其中,所述底层片和所述表层片都具有圆形轮廓,平行设置于所述连接体两端,并与所述连接体同轴。当在所述轴的轴向上投影,所述表层片的外轮廓投影全部落在所述底层片的外轮廓投影之内。进一步,所述底层片轮廓直径小于7.50cm,连接体高小于1.27cm,表层片轮廓直径小于4.50c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最优选的方案是,疝修补装置底层片轮廓直径6cm,连接体高度1.0-1.2cm,以及表层片轮廓直径4.0cm。上述尺寸和结构的改进与调整,是申请人从临床实践中细致观察和进行总结而提出的,通过上述改进,获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从而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并实现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下文将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点进行具体阐述,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首先,参见图1A和图1B,本专利技术外形上与现有技术产品最明显的区别是,表层片为圆形,并且,当在疝修补装置的轴向上投影时,所述表层片的外轮廓投影全部落在所述底层片的外轮廓投影之内,意即,表层片外轮廓小于底层片的外轮廓。现有技术的相关疝修补装置的表层片为长条状,横向两端为圆形,其宽度为4.50cm至5.50cm,长度为10.00cm至12.50cm,该表层片功能相当于平网修补,为了处理精索,手术中需要在横向上轴心的一边剪开网片,形成两个相对较长的翼片,将精索包在两个翼片当中,然后再进行缝合固定。相比较而言,本专利技术的表层片尺寸明显减小,其从连接体顶部边缘向外为均匀延伸,因而构成圆形外轮廓,用于提供“上层修补”。由于尺寸减小,因而所需缝合针数减少,同时,为避开精索,仅需要简单开口,无需特殊的额外缝合处理,因此,实质性地简化了上述步骤中的操作,并缩短了手术时间。此结构是基于如下考虑,当采用三维网片技术进行缺损修复,底部网片实现了后部修补的理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疝修补装置,包括:底层片,用于放置在腹膜前间隙;表层片,用于放置在腹横筋膜之上;以及连接体,用于放置在疝环处,并连接所述底层片和所述表层片,其中,所述底层片和所述表层片都具有圆形轮廓,平行设置于所述连接体 两端,并与所述连接体同轴,当在所述轴的轴向上投影,所述表层片的外轮廓投影全部落在所述底层片的外轮廓投影之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颂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德灵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