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22859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基体部、板体部、收容于基体部内的印刷电路板及组装于基体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组装于基体部且包括驱动件、与驱动件的一端相连的固定件及与驱动件的另一端相连的拉带,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弹性件及滑动件,所述固定件组装于滑动件,弹性件遮蔽于滑动件外侧。该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改进的驱动装置以方便与对接连接器分离。(*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组 件。
技术介绍
小型可插拔连接器(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万兆以太网接口小型可插 拔连接器(X-SFP)及四通道小型可插拔连接器(QSFP)均为用于光纤传输或讯号传输的电 连接器组件。这些电连接器组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体积较小。电连接器组件的体积越小, 其与设备面板结合占据的空间越小。较小的电连接器组件能够允许同一设备面板上连接更 多数量的电连接器组件以支持额外的信息通道。然而,正因为其尺寸较小,导致操作者很难 操作。当一个SFP连接器插入对接系统时损坏,需要将坏的连接器拔出,尤其当这颗坏的连 接器周围有其他连接器时,要将坏的连接器从对接连接器上拔出则很是不易。因此,确有必要对电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驱动装置的电连接器组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 有收容空间的基体部、板体部、收容于基体部内的印刷电路板及组装于基体部的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组装于基体部且包括驱动件、与驱动件的一端相连的固定件及与驱动件的另 一端相连的拉带,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弹性件及滑动件,所述固定件组装于滑动件,弹性件 遮蔽于滑动件外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电连接器组件具有改进的驱动装 置以方便与对接连接器分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图5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具有金属基体部1和 板体部2的本体(未标号)、印刷电路板3、线缆4、金属垫圈5及驱动装置(未标号)。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在本技术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基体 部1压铸成型或为其它金属板体,其包括第一主体部11及自第一主体部11的后表面向后 延伸的第一安装部12。第一主体部11具有一对侧壁111、112及与侧壁111、112的底部相连 的底壁113,该底壁113与侧壁111、112共同构成具有开口(未标号)向上的收容空间110。 侧壁111、112的后部设有一对第一凹陷部1110,底壁113的前部被切除形成缺口 1131,底 壁113的后部设有位于其中间区域的第一通道1132,凸起1133形成于第一通道1132的前 部且位于中间位置。一对凹槽1134设于底壁113后部的两侧区域,且排列于第一通道1132 的外侧。一对凹陷1135分别设置于对应凹槽1134的内侧,且凹陷1135的槽较凹槽1134的 槽深。一对突出件1136分别设置于凹槽1134的后端角落(未标号),一对细小柱体1137 分别设置于凹陷1135的中央位置。第一主体部11还包括截面大体呈L形且与侧壁111的 末端相连的横梁部114。第一安装部12具有一对侧壁121及下壁122,其共同形成第一半圆形收容腔 1201,该第一半圆形收容腔1201前部设有较深的第一定位槽1202,第二通道1221设于下壁 122的中间位置且与第一主体部11的第一通道1132相连。一对导引部123分别设于下壁 122的两侧,每一导引部123设有开口朝下的纵长导引通道1232,在两导引部123之间设有 一连接部124,该连接部IM将该对导引部123相连且位于第一安装部12的最后端,所述 连接部124的高度比两侧的导引部123矮,同时,该连接部IM上设置有一对结合孔1241。 一对转轴1211分别设置于侧壁121的外表面上,自侧壁121后部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一 对第一螺孔1212。板体部2压铸成型或为其它金属板体,其包括第二主体部21及自第二主体部21 的后表面向后延伸的第二安装部22,第二主体部21具有平坦的基部213及一对位于其顶 面两侧的第一侧缘211、第二侧缘212,基部213的上部设有第二凹陷部2130且前部设有垂 直壁2131。突出部2132形成于基部213的前端。一对支撑柱2133位于垂直壁2131的后 部,每一支撑柱2133进一步设有第二螺孔2134。第二安装部22也具有一对侧壁221及上壁222,其共同形成第二半圆收容腔 2201,第二定位槽2202位于第二半圆收容腔2201前部。一对通孔2211分别设置于上壁 222的后部。印刷电路板3包括基板30、排列于基板30前部的若干第一金手指31及排列于后 部的若干第二金手指32,一对固定孔33设置于基板30上且靠近其前部。线缆4包括绝缘外被(未图示)及装入绝缘外被内部且彼此绝缘的若干导线(未 图示)。导线的前端电性连接于印刷电路板3的第二金手指32,且电性连接处包覆有绝缘 块9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垫圈5由金属片制成且形成有矩形框体部51,所述垫圈5包括一对垂直部如、5以 连接垂直部5a、恥上端的顶部5c及一对分别自垂直部fe、5b的下端向内延伸的较低的下 部5d,在该对下部5d之间形成便于组装的缺口 50,若干接触指52、53间隔排列,且第一接 触指53位于外层,第二接触指52位于内层,其同时设置于框体部51上。第一接触指53自 框体部51的前边缘向后且向外延伸,第二接触指52由框体部51压制且向外偏转而成。第 一接触指53遮蔽于第二接触指52的外侧,以达到更好的消除电磁干扰的效果。一对安装 块M形成于下部5d的自由端,其延伸进入缺口 50内,每一安装块M的中央位置设有圆形4收容孔Ml。每一下部5d在其末端开设有半圆形开孔M2,该开孔542与相应凹槽1134内 的突出件1136相配合。驱动装置包括弹性件61、滑动件62、驱动件63、固定件64及拉带65。所述弹性件 61为一金属片压制而成且沿横向方向上宽度不变,其包括位于前部且水平设置的配合部 612、位于后部且水平设置的定位部613及将配合部612与定位部613相连的倾斜的接触部 614,其中定位部613比配合部612低,且定位部613后端设有一对配合孔6131。所述配合 部612前端向后凹陷形成一开口 6120。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滑动件62为一空心圆柱状滚筒。固定件64为 杆状且包括螺杆641及螺帽642,滑动件62套设于固定件64的螺杆641外。驱动件63为门框形,且包括横框631及两侧柱632,狭槽633沿横向方向设置于 横框631。侧柱632的中部设有一对第一定位孔6321,一对安装孔6322穿过侧柱632的底 端,位于同侧的第一定位孔6321与安装孔6322相连通。拉带65为具有一定宽度的柔性带体,其具有相对的自由末端,其自由末端相互粘 合形成握持部651,以供操作者向后拉动驱动装置。请参照图6至图8,并结合图1至图2所示,组装时,线缆4前端外露的导线焊接于 印刷电路板3后端的第二金手指32,并在电性连接处成型绝缘块9。线缆4部分压入基体部1的第一定位槽1202内,板体部2组装于基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基体部、板体部、收容于基体部内的印刷电路板及组装于基体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组装于基体部且包括驱动件、与驱动件的一端相连的固定件及与驱动件的另一端相连的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弹性件及滑动件,所述固定件组装于滑动件,弹性件遮蔽于滑动件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基体部、板体部、收容于基体部内的印刷 电路板及组装于基体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组装于基体部且包括驱动件、与驱动件 的一端相连的固定件及与驱动件的另一端相连的拉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弹性件及滑动件,所述固定件组装于滑动件,弹性件遮蔽于滑动件外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片状结构,且具有位 于前部且水平设置的配合部、位于后部且水平设置的定位部及将配合部与定位部相连的倾 斜的接触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抵压于滑动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比配合部低,且定位部 后端设有一对配合孔,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一对插入该配合孔内的螺钉以将定位部固定 于基体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前端向后凹陷形成一 开口,基体部设有向下突出的凸起,所述开口朝向该凸起。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聘胜孟凡波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