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00846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本体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由于容器本体为倒截锥状,因此带有一定压力的污泥在进入混合容器后可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且旋流向上时流速逐渐减慢,使污泥和药剂的搅拌混合更彻底,从而利于污泥的絮凝,且不会破坏已形成的絮凝体,另外,可节省用于污泥和药剂的搅拌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 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污泥和药剂混合的混合容器
技术介绍
在污水处理领域,在对污泥进行脱水前,为了提高污泥的脱水效果,需要投加一些 药剂来对污泥进行絮凝,使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变成污泥。而药剂与污泥的混合搅拌程度 将直接影响到污泥的絮凝及后续脱水效果。传统的污泥与药剂的混合设备为污泥调理池,通常为方形池体,污泥和药剂从池 体底部进入池子内,需要通过搅拌装置进行搅拌,搅拌速度不可调节,从而使得污泥和药剂 混合均勻。由此,传统的污泥调理池的能耗大,又由于搅拌速度不可调,絮凝后的污泥很容易 又被破碎,因此使得污泥絮凝不彻底,混合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 在于提出一种混合容器,所述混合容器对药剂和污泥的混合效果更好。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混合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为横截面积从 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本体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 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由于容器本体为倒截锥状,因此带有一定压力的 污泥在进入混合容器后可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且旋流向上时流速逐渐减慢,使污泥 和药剂的搅拌混合更彻底,从而利于污泥的絮凝,且不会破坏已形成的絮凝体,另外,可节 省用于污泥和药剂的搅拌设备。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容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泥口和加药口为同一口。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药口形成在容器本体的底端面上且所述进泥 口与所述底端面邻接。 所述容器本体的底端面上设有放空口。所述容器本体为倒截圆锥状。其中,所述进泥口的开口方向偏离容器本体的轴向中心线。可选地,所述进泥口的开口方向为容器本体的切线方向。所述出泥口的高度可调。这样,通过调节出泥口的高度,可调节混合容器内的可供 药剂例如絮凝剂与污泥之间的混合体积,也就是可调节混合容器的反应容积。由此,通过根 据不同的药剂与污泥的混合情况来调节混合容器的反应容积,可使得药剂与污泥可在不同 剂量比的情况下充分反应,使得絮凝可达到更佳效果。其中,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上设有从顶端朝向底端延伸且用作出泥口的溢流槽,在所述溢流槽内设有用于调节出泥口高度的溢流插板。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由于进泥口的设计,使得污泥进入混合容器中时 速度更快,碰撞更强烈,旋流向上时更易与药剂进行混合,从而絮凝效果更好。本专利技术的附加 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 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 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的示意图;以及图2是采用图1中所示的混合容器的污泥混合设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 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 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混合容器,用于污泥和药剂混合以便 使污泥絮凝。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容器1,包括容器本体10,容器本体10为横 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说的倒截锥 状为去掉锥尖后的倒锥体部分,且倒截锥状体的上下表面平行。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示例 中,如图1所示,容器本体10为沿平行于锥体底面的平面截取锥尖后的倒截圆锥状,也就是 说,容器本体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为同轴的圆形且平行。当然,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容器本 体10也可以为沿平行于锥体底面的平面截取锥尖后的倒截棱锥状,即上表面与下表面为 同轴的多边形且平行,或者其他的倒截锥体状。由于容器本体10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因此带有一定 压力的污泥在进入混合容器后可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且旋流向上时流速逐渐减慢, 使污泥和药剂的搅拌混合更彻底,从而利于污泥的絮凝,且不会破坏已形成的絮凝体,另 外,可节省用于污泥和药剂的搅拌设备。如图1所示,在容器本体10的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 11且在底端 附近设有适于加入药剂的加药口 12。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 13。进泥口 11适于与进泥管相连以将待处理的污泥送入容器本体10中。进泥口 11 的开口方向偏离容器本体10的轴向中心线。这样,污泥进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混合容 器后,由于带有压力而产生向上的变流速旋转流,从加药口中加入的药剂在此过程中与污 泥进一步进行混合反应,由于混合容器的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使得污泥在旋 流向上时的流速逐渐变慢,由此有助于污泥的絮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中,进泥口 11的开口方向为容器本体10的切线方向,也就是 说,进泥口 11使得污泥可以沿容器本体10的切线方向进入混合容器1中,而不经过容器本 体10的轴向中心线。 而加药口适于将与加药管相连以将药剂送入容器本体10中。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 施例中,加药口 12和进泥口 11为同一口。也就是说,加药口 12可形成在进泥管2上,可选 地,加药口 12形成在进泥管2的靠近进泥口 11的位置处,以便在进入混合容器1之前先将 药剂与污泥进行初步混合。而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加药口 12还可形成在容器本体 的底端面上,且进泥口 11与底端面邻接。药剂从加药口 12直接进入混合容器1中,与通过 进泥管2和进泥口 11加入混合容器中的污泥先初步混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泥口 13的高度可调。这样,通过调节出泥口的高度, 可调节混合容器1内的可供药剂例如絮凝剂与污泥之间的混合体积,也就是可调节混合容 器1的反应容积。由此,通过根据不同的药剂与污泥的混合情况来调节混合容器的反应容 积,可使得药剂与污泥可在不同剂量比的情况下充分反应,使得絮凝可达到更佳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容器本体1的侧壁上设有从顶端朝向底端延伸且用作 出泥口的溢流槽130,在溢流槽130内设有溢流插板131。溢流插板131用于调节出泥口高 度,进而调节药剂与污泥的反应容积使药剂和污泥充分反应,从而使絮凝效果更好。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在容器本体10的底端面上设有放空口。清理混合容 器1时将放空口 14打开以将混合容器1中的残渣从放空口 14中排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容器,由于进泥口的设计,使得污泥进入混合容器中时 速度更快,碰撞更强烈,旋流向上时更易与药剂进行混合,从而絮凝效果更好。下面根据图2描述采用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混合容器1的污泥混合设备。如图2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污泥混合设备包括混合容器1、进泥管2和 加药管3。其中,混合容器1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混合容器。进泥管2与进泥口 11相连用于将待处理的污泥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本体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在侧壁上邻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为横截面积从顶端到底端 逐渐减小的倒截锥状,所述混合本体在侧壁上邻近底端的位置处设有进泥口、在侧壁上邻 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出泥口、且在底端附近设有加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口和加药口为同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口形成在容器本体的底端 面上且所述进泥口与所述底端面邻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端面上设有放空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志平卢东昱魏巍孔荟马孝贤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恩菲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