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秀春专利>正文

一种柴油油箱用循环水式升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155752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液体加热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柴油油箱用循环水式升温装置,圆形盒式结构的架盖体顶盖面上分别制有进水管、出水管、出油管和回油管,进水管竖向贴紧出油管并与出水管对接形成循环回路,出油管与回油管对接构成油的循环加热回路,进水管和出油管贴紧处接触面形状为平面方形;架盖体的周侧面上制有方形油浮线孔,油浮线孔的侧边处制有通气孔;架盖体下侧内腔中外凸式制有管路转换阀;架盖体下侧的竖向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管体外侧制有油面传感器,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底部拐角处内侧制有油浮,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底部拐角段下侧制有固定孔,其设计原理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加温安全可靠,制作成本低,节省燃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体加热
,涉及一种应用于柴油机动车油箱中油温提升的循 环水升温装置,特别是一种柴油油箱用循环水式升温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动车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 现有的机动车燃料主要有汽油、柴油、天然气等类型,而大功率机动车一般采用柴油为燃 料,这是因为柴油的化学性质便于应用于大功率场合,其热烧值较高,而且相对污染较小, 但柴油机的缺点是柴油熔点较高,在常温下可以使用,如果在冬季使用,特别是在地球北部 的寒带地区使用,当气温低于o°c时,柴油的流动性变差,甚至会冻结成块,而且是粘度较 大,当机动车油路管道较细时,往往会产生堵塞现象,使发动机熄火,特别是初始发动机动 车时,一般要采取局部加热方式使柴油油箱中的油温升高,达到可以流动状态才能便于发 动机车。目前采用的加热方式主要有水加热式、电加热式,也有的在发动机车时用火直接对 油箱加温;现有的这些方式普遍存在着加温手段笨杂,安全性小,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特 别是在冬季用人工直火加温时,对人体和车辆容易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一种利用机动车或内燃机 本身的循环冷却水储存的热量,通过加设各种循环部件,将循环水或外加热水的热量直接 使柴油机油箱对油温提升,以适应于柴油燃机在冻冷环境中易于发动和运行省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结构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出油管、回油管、通气 孔、油浮线孔、油面传感器、油浮、固定孔、架盖体和管路转换阀;圆形盒式结构的架盖体顶 盖面上分别制有进水管、出水管、出油管和回油管,进水管竖向贴紧出油管并与出水管对接 形成循环回路,出油管与回油管对接构成油的循环加热回路,进水管和出油管贴紧处接触 面形状为平面方形,以保证最大面积接触,使热量传递和利用率提高;架盖体的周侧面上制 有方形油浮线孔,油浮线孔的侧边处制有通气孔,使架盖体进入油箱时能使箱内气体外溢; 架盖体下侧内腔中外凸式制有管路转换阀,以便使进水管、出水管、出油管、回油管交叉对 换使用;架盖体下侧的竖向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管体外侧制有油面传感器,进水管和出水管 的底部拐角处内侧制有油浮,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底部拐角段下侧制有固定孔,以便于装置 的固定和安装。本专利技术使用时,通过油箱上的油浮孔置于油箱中,连接好对应的管道即可;使用辅 助油箱时,可以调节管路转换阀实现油路的转换;管路转换阀可以不安装,也可以安装,在 使用辅油箱时一般应安装管路转换阀。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把循环水接到进水管进入加热器,使进水 管加热,又把进水管周围的柴油加热,更利于柴油循环畅通,再把回水管接到出水管把水抽 出进入发动机内,保持热水的循环,这时出油管也同时加热有利于发动机的燃烧,在出油管进入发动机燃油室剩余的油通过回油管进入油箱;考虑到适用性,又在进水管竖向外侧 面上加置油面传感器,通过油浮的起浮到油面传感器又通过油浮线孔传感到驾驶室的油表 上,让驾驶员知道油箱内部的油量,考虑到在使用当中油箱的油面不断下降,为了防止真空 的出现而安装通气孔以提高使用性;为了使出水管不颤动而在进水管内部或出水管外部加 了固定点,保证了它的耐用性;在寒冷状态烧0#柴油降低运输成本;如果要在汽车上安装 一个辅油箱,辅油箱的作用是加上高号油以备长时间停车时使用,在车上安装的管路转换 阀起作用,在行驶中把管路转换阀扭到一个状态,这时柴油通过转换阀进入发动机燃烧室, 剩余的油通过出油管进入到油箱,在长时间停车时把管路转换阀扭到另一个状态,油从另 一管道进入发动机燃烧室,剩余的油进入到油箱,保证了车烧高号油,回油也直接回到高号 油箱内;烧低号油时回油回到低号油箱内。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设计原理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加温安全可靠,控制操 作灵活,制作成本低,节省燃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管路转换阀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管路转换阀转换状态后结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包括进水管1、出水管2、出油管3、回油管4、通气孔5、油浮线 孔6、油面传感器7、油浮8、固定孔9、架盖体10和管路转换阀11,圆形盒式结构的架盖体10 的顶盖面上分别制有进水管1、出水管2、出油管3和回油管4,进水管1竖向贴紧出油管3 并与出水管2对接形成循环回路,出油管3与回油管4对接构成油的循环回路,进水管1和 出油管3贴紧处接触面形状为平面方形,以保证最大面积接触,使热量传递和利用率提高; 架盖体10的周侧面上控制方形油浮线孔6,油浮线孔6的侧边处制有通气孔5,使架盖体10 进入油箱时能使箱内气体外溢;架盖体10下侧内腔中外凸式制有管路转换阀11,以便使进 水管1、出水管2、出油管3、回油管4交叉对换使用;架盖体10下侧的竖向进水管1和出水 管2的管体外侧制有油面传感器7,进水管1和出水管2的底部拐角处内侧制有油浮8,进 水管1和出水管2的底部拐角段下侧制固定孔9,以便于装置的固定和安装。本实施例利用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把循环冷却水接到进水管1进入加热器,使进水 管1加热,又把其周围的柴油加热,更利于柴油循环畅通,再把回水接到出水管2把循环水 抽出进入发动机内,保持热水的循环,出油管3也同时加热有利于发动机的燃烧,在出油管 3进入发动机燃油室剩余的油通过回油管4进入油箱;在进水管1竖向侧平面上加置油面 传感器7,通过油浮8的起浮到油面传感器7又通过油浮线孔6传感到驾驶室的油表上,让 驾驶员清楚的知道油箱内部的油量,考虑到在使用当中油箱的油面不断下降,为了防止真 空现象出现而安装了通气孔5 ;为了使出水管2不颤动而在进水管1内部或出水管2外部 加了固定点9,保证了装置的坚固耐用性;在寒冷的北方要想烧0#柴油降低运输成本,或要4在汽车上安装一个辅油箱,辅油箱的作用是加上高号油以备长时间停车时使用,这时要在 车上安装一个油路转换阀,在行驶中把管路转换阀扭到一个状态,这时柴油通过转换阀进 入发动机燃烧室,剩余的油通过出油管3进入到油箱,在长时间停车时把管路转换阀扭到 另一个状态,这时油从另一管道进入发动机燃烧室,剩余的油进入到油箱,这时保证了车烧 高号油,回油回到高号油箱内;烧低号油回油回到低号油箱内。 本实施例使用的管路转换阀11的内部主体结构由对接管口 19、12、13、14、15和 16、固定孔17、转动销18、转动体20、固定座21和壳体22组合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柴油油箱用循环水式升温装置,主体结构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出油管、回油管、通气孔、油浮线孔、油面传感器、油浮、固定孔、架盖体和管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圆形盒式结构的架盖体顶盖面上分别制有进水管、出水管、出油管和回油管,进水管竖向贴紧出油管并与出水管对接形成循环回路,出油管与回油管对接构成油的循环加热回路,进水管和出油管贴紧处接触面形状为平面方形;架盖体的周侧面上制有方形油浮线孔,油浮线孔的侧边处制有通气孔;架盖体下侧内腔中外凸式制有管路转换阀;架盖体下侧的竖向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管体外侧制有油面传感器,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底部拐角处内侧制有油浮,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底部拐角段下侧制有固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柴油油箱用循环水式升温装置,主体结构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出油管、回油管、通气孔、油浮线孔、油面传感器、油浮、固定孔、架盖体和管路转换阀,其特征在于圆形盒式结构的架盖体顶盖面上分别制有进水管、出水管、出油管和回油管,进水管竖向贴紧出油管并与出水管对接形成循环回路,出油管与回油管对接构成油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秀春
申请(专利权)人:张秀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