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88975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防眩性硬涂薄膜、偏振片等,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而且即使是低雾度值也具有优异的反射特性,能防止进行了低反射化后特有的“着色”,从而能提高黑色显示中黑色的浓度。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其具有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且下述反射强度比为3以下,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中,具有规定的范围的平均倾斜角度θa、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另外,防反射层表面的表面形状如下所述: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以及超过与上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μ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数量和大小在规定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技术背景随着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作为图像显示装置,除了开发出以往的阴极管显示装置 (CRT)之外,还开发出液晶显示装置(IXD)、等离子显示器(PDP)和电致发光显示器(ELD) 等,并已经实用化。其中,LCD伴随着与宽视角化、高精细化、高速响应性、颜色再现性等有 关的技术革新,利用LCD的应用范围也扩大到手机和汽车导航的显示器等车载用途。在这 些用途中,要求进一步提高可见性。作为无法得到充分的可见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被配置 在显示器的最表面部的偏振片和空气之间的界面存在界面反射。因此,为了更加提高可见 性,一般使用对偏振片的表面进行低反射处理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而且,为了防止因外光的映入(映>9込 )所造成的对比度降低,存在实施防眩 (anti-glare)处理的方法。在防眩处理中,能使用防眩性的硬涂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3)。在使用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情况下,从防止反射这样的观点出发,也以进一步提高可见性 为目的,研究了进行低反射处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但赋予了低反射的特性之后,防眩 性的确保也很重要。另一方面,近年来,防眩性硬涂薄膜因高对比度化的目的而被要求低雾 度值化。降低防眩性硬涂薄膜的雾度值时,在构成显示器的像素中存在的亮度不均被进一 步强化而引起可目视的故障(眩光故障),从而存在图像质量恶化的问题。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H9550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2-122705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8-90263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6-3179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兼顾上述各特性,如果同时使用低反射处理和防眩处理时,产生显示器上出 现蓝色和红色的可见的“着色”的问题,因此,判断存在可见性反而降低的情况。因此,本 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丧失LCD等图像显示装置的特性而提高可见性的防眩性硬涂薄膜。 即,目的在于提供防眩性硬涂薄膜、使用该薄膜的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其具有优异的 防眩性,而且即使是低雾度值也具有优异的反射特性,能防止在进行了低反射化的情况下 所特有的“着色”,并能提高黑色显示中黑色的浓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 上具有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且下述反射强度比为3以下,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度Θ a为0.5彡ea彡1.5的范围, 并且,下述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 05 0. 15 μ m的范围,并且,在上述防反射层表面的任意部位的4mm长度上,具有80个以上的超过表面粗糙度 轮廓(surface roughness profile)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并且,具有超过与上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 1 μ 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且不包含 上述基准线的横切上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50 μ m以上的凸状部。反射强度比以与垂直方向成10°的角度且按照防眩性硬涂薄膜最表面的光强 度达到IOOOLX的方式照射光,将此时的反射强度与折射率为1. 53的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 设定为1时的比值作为反射强度比。Ra JIS B 0601 (1994年版)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μ m)。本专利技术的偏振片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和起偏器。本专利技术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本专利技术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偏振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具有低反射特性,并且通过实现作为特征的凹凸 形状,由此可抑制进行低反射化情况下的“着色”且具有优异的防眩性,并且眩光被抑制;此 外,也可实现低雾度值化,因此与以往的低反射防眩性硬涂薄膜相比,能改善可见性。而且, 通过防止“着色”,能提高图像显示装置的黑色显示中的黑色的浓度。因而,使用了本专利技术的 防眩性硬涂薄膜或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优异。附图说明图1 (a)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 的0 Imm的范围的轮廓。图1 (b)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 的1 2mm的范围的轮廓。图1 (c)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 的2 3mm的范围的轮廓。图1 (d)是表示实施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 的3 4mm的范围的轮廓。图2是实施例2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的轮廓。 (a)是0 Imm的范围,(b)是1 2mm的范围,(c)是2 3mm的范围,(d)是3 4mm的范围。图3是实施例3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的轮廓。 (a)是0 Imm的范围,(b)是1 2mm的范围,(c)是2 3mm的范围,(d)是3 4mm的范围。图4是表示比较例1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 2 3mm的范围的轮廓。图5是表示比较例2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 0 Imm的范围的轮廓。图6是表示比较例3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 0 Imm的范围的轮廓。图7是表示比较例4的防眩性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0 Imm的范围的轮廓。图8是表示比较例5的低反射硬涂薄膜的截面表面形状的、测量长度为4mm中的 0 Imm的范围的轮廓。图9是表示粗糙度曲线、高度h和标准长度L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10是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数量的测量 方法的示意图。图11是说明本专利技术中超过上述基准线的凸状部数量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优选上述防反射层的厚度为170 350nm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优选雾度值为4 30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上述防眩性硬涂层优选是使用上述微粒、和含有 下述的(A)成分和(B)成分的硬涂层形成材料来形成的。(A)成分具有丙烯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种基团的固化型化合 物,(B)成分无机氧化物粒子与含有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 重均粒径是200nm以下的粒子。在上述(B)成分中,无机氧化物粒子优选含有从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 氧化锡和氧化锆构成的组选择的至少1种粒子。在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中,优选相对于100重量份的上述㈧成分,含有100 200重量份的范围的上述(B)成分。优选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和上述微粒的折射率之差为0. 01 0. 04的范围,作为 上述微粒,含有一种以上的重均粒径为0. 5 8μπι的范围的球状或无定形的微粒,且相对 于100重量份的上述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5 20重量份的范围的上述微粒。在本专利技术的防眩性硬涂薄膜中,上述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优选为上述微粒的重均 粒径的1.2 3倍的范围。而且,作为防眩性硬涂薄膜的评价方法,可使用下述的参数来评价防眩性硬涂薄 膜的可见性下述反射强度比,上述防眩性硬涂薄膜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度ea,下述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眩性硬涂薄膜,其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防眩性硬涂层和防反射层,且下述反射强度比为3以下,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含有微粒,所述防反射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度θa为0.5≤θa≤1.5的范围,并且,下述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5~0.15μm的范围,并且,在所述防反射层表面的任意部位的4mm长度上,具有80个以上的超过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粗糙度平均线的凸状部,并且,具有超过与所述平均线平行且位于0.1μm的高度的基准线的凸状部,且不包含所述基准线的横切所述凸状部的部分的线段长度为50μm以上的凸状部,反射强度比:以与垂直方向成10°的角度且按照防眩性硬涂薄膜最表面的光强度达到1000Lx的方式照射光,将此时的反射强度与折射率为1.53的硬涂薄膜的反射强度设定为1时的比值作为反射强度比Ra:1994年版的JIS B 0601中规定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其单位是μm。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纳铁平滨本大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