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选择性氢键吸附树脂,解决银杏叶提取物中有效成分黄酮和内酯的有效分离纯化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以交联度为6%的DVB-co-MA树脂为母体球,以N,N-二甲基甲酰胺充分溶胀后,加入二胺进行胺解反应,得到黄色树脂;黄色树脂干燥后,以酰化反应试剂-二酸酐充分浸泡,经酰化反应得到带有酰胺间隔臂的吸附树脂,即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树脂,该树脂的结构式如下式。该树脂在分离银杏叶粗提物中黄酮和内酯的步骤是:将市售银杏叶提取物溶解在乙醇水溶液中制得上柱液;室温下,将上柱液通过装有本发明专利技术树脂的吸附柱,其中黄酮被树脂吸附而保留在树脂柱上,内酯不能被树脂吸附而从树脂柱中流出;分别收集流出液和洗脱液,真空干燥后即得纯化后的黄酮和内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选择性氢键吸附树脂及用于银杏叶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本专利技术属于吸附分离树脂的结构设计及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分离纯化
,特别涉 及一种带有酰胺间隔臂的高选择性氢键吸附树脂的合成方法及利用所合成的吸附树脂,建 立银杏叶提取物中两种有效成分一黄酮和内酯的树脂法分离工艺。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条件、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健康水平也大幅度的提高,现代疾病正在或已 经取代了以往的传染性疾病,人类的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 康复相结合,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回归 自然"的热潮,来自绿色生命植物的天然药物因其较高的安全性、独特的药理和生理活性 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天然植物药的开发中,银杏叶的现代药用研究无疑是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七十年 代初,德国首先用溶剂萃取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具有明确质量标准的银杏叶提取物EGb761, 为黄酮甙(含量在24%以上)和萜内酯(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总和,含量在6%以上) 的混合物,并以此开发成了疗效显著、稳定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单方植物药,成为欧洲 最为畅销的药品,引起了国际医药界极大的关注。K. Chandrasekaran, Z. Mehrabian, B. Spinnewyn,K.Drieu,G.Fiskum, Brain Res. 922(2001): 282.。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大量的药理和临床实验都证明了银杏叶提取物中的主要药效成分黄酮和内酯的药理作用 并不完全相同,E. M. Middleton, A. H. Teramura, Plant Physiology, 103 (1993) 741.,它 们二者不同的配比可能达到不同的药效,特别是自从1984年P. Bmquet领导的法国研究 小组首次证明了银杏内酯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强大的特异性抑制作用以来,银 杏内酯作为目前最强有力的天然PAF受体阻断剂,在治疗哮喘、内毒素休克、器官移植 排斥反应、心脑血管疾病及多种炎症疾病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果。P. Braquet, Drug. Future, 12 (1987) 643.。以上这些关于银杏叶深入的药 理和药效研究以及银杏制剂的药用开发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单一组分提取物的试验样品,这 就对银杏叶中两种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的分离工艺仍以日本专利 的分离方法为主,J.Ordlly, WO 9633728, 1996,涉及到溶剂萃取、活性炭脱色、重结 晶等多个步骤,工艺繁琐、有效成分损失较大,特别是在分离中使用大量的低沸点、强毒 性的有机溶剂,环境污染较大。近年来,树脂吸附法在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方面显示了独 特的优越性,与常用的溶剂萃取法相比,工艺设备简单,投资较少,提取收率较高,生产 成本可大大降低,同时,该方法使用溶剂较少,常常只用水和酒精,且大部分酒精可以回 收,属于环境友好工艺,在技术水平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目前使用的吸附树脂选择 性较差,不能满足性质相近的组分分离,因此在银杏叶有效成分的分离中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常在树脂分离工艺后仍需辅助溶剂萃取、活性炭脱色等步骤,树脂法的优势并 未体现出来。韩金玉,颜迎春等,银杏萜内酯提取与纯化技术,中草药,2002年第33巻 第ll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酰胺间隔臂的、具有氢键作用能 力的高选择性氢键吸附树脂及用于银杏叶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本专利技术针对银杏叶提取物中两种有效成分一黄酮和内酯的分子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 带有特殊功能基的新型高选择性吸附树脂,可大大提高树脂对黄酮的吸附能力,只需"吸 附一解吸"一步,即可将黄酮和內酯分离,因此,该工艺操作简便、高效、环境友好、适 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只经"吸附一解吸"一步连续工艺,即可实现黄酮和内酯的完全分离, 同时得到两个产品,即不含内酯的黄酮提取物和不含黄酮的内酯提取物,这将为深入的药 理、药效研究提供大量的试验样品,对于银杏叶的药用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公开了一种带有酰胺间隔臂的高选择性氢键吸附树脂,该树脂 的结构式如下-其中,n=2~6, m=0~4,母体球为交联度6M的DVB-co-MA树脂,其形状为球形,粒径 0.3 1.0mm,平均孔径为10 30nm,孔隙率50 65%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附树脂的合成方法,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第一、以交联度为6n/。的DVB-co-MA树脂为母体球(树脂为球形,粒径0.3 1.0mm,平均 孔径为10 30nm,孔隙率50 65%),将其充分干燥,装入三口瓶中,以N, N— 二甲基甲酰胺充分溶胀后,加入占母体球质量50 200%的二胺为胺解反应试剂, 在60 140T反应8 12小时后,停止反应,静置至室温,经过滤、洗涤处理后得 到黄色树脂。反应过程如下式所示(^COOCH 3 + NH2(CH2)nNH2一 Q"CONH(CH2)n NH2第二、将上步得到的黄色树脂干燥后,在三口瓶中以酰化反应试剂一二酸酐充分浸泡,二 酸酐用量为黄色树脂质量的2 5倍,升温至70 10(TC反应7 10小时,停止反应, 静置至室温,经过滤、洗涤后,得到带有酰胺间隔臂的吸附树脂,即本专利技术的树脂,n = 2 6树脂编号为Pnm (其中n二2 6, m=0~4)。反应过程如下式所示O O:ONH(CH2)nNH2+CH3-(Chy-O-C-(CH2)fCH3OO"hCO NH (CH2) n NH — S — (CH^ CH 3n=2~6, m=0~4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氢键吸附树脂在分离银杏叶粗提物中黄酮和内酯的应用,该应用包括以下步骤第一、将黄酮质量百分含量为24 26%、内酯质量百分含量为6—6.5%的市售银杏叶 提取物溶解在体积浓度为6%~10%的乙醇水溶液中,制得上柱液,上柱液浓度为5 — 8mg 提取物/ml;第二、将本专利技术所合成的吸附树脂装入吸附柱中,吸附柱直径与柱长的比为1:5 — 1:20;第三、室温下,将上柱液以0.5 1.0BV/小时的流速通过树脂吸附柱,树脂的处理量为 lml上柱液/ml湿树脂。吸附完成后,黄酮被树脂吸附而保留在树脂柱上,同时,内酯由于 无法与树脂产生有效的吸附结合力,不能被树脂吸附,从树脂柱中流出;第四、收集流出液,蒸干后经真空干燥得到白色固体,经HPLC检测,其中內酯质量 百分含量为30 50%,黄酮没有检出;第五、以体积浓度为60 80%的乙醇溶液洗脱树脂,解吸速度为0.5 1.0BV/h,洗脱 液经减压蒸馏回收乙醇,真空干燥后,得到淡黄色固体,经HPLC检测,其中黄酮质量百 分含量为30% 50%,内酯没有检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针对银杏叶提取物中两种重要的有效成分一黄酮和内酯的分子结构特点,设计 合成了一类带有酰胺间隔臂的高选择性氢键吸附树脂,利用特异性的氢键作用,大大提高 了树脂对黄酮的吸附能力,只经"吸附一解吸"一步连续工艺,即可实现黄酮和内酯的完 全分离,同时得到两个产品,即不含内酯的黄酮提取物和不含黄酮的内酯提取物。本专利技术 所合成的树脂,对黄酮类物质吸附选择性高,所建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酰胺间隔臂的高选择性氢键吸附树脂,该树脂的结构式如下: *-CONH(CH↓[2])↓[n]NH-*-(CH↓[2])↓[m]-CH↓[3] n=2~6,m=0~4,其中,n=2~6,m=0~4,母体球为交联度6%的DVB- co-MA树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直,施荣富,王春红,张静,任萍,陈英超,
申请(专利权)人:南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