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廷翼专利>正文

渗透式水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87204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藉由渗透方式将水引出以利用于浇水的渗透式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渗透式水管,包括:一水管本体,该水管本体上分布穿设有多个穿孔;以及一渗透层,该渗透层包覆于所述水管本体的外壁,该渗透层为防水材质,并具有多个渗水孔。藉由渗透层渗水孔的设置,使水流能够渐进渗出水管本体,使利用于浇水时能够节省大量用水费用,并可改善以往直接以喷洒方式所造成喷洒不均,或造成植株损伤的缺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管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藉由渗透方式将水引 出以利用于浇水的渗透式水管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植物浇水方式,是透过浇水器或水管喷头以人工方式 直接喷洒,使植株附近的土壤湿润,以使植物可从土壤中吸收生长所需 最重要的水份。然而前述喷洒方式,浇水者必须对每一植株及其周遭土 壤进行喷洒,不但不方便,更容易将相邻的区域弄湿,造成环境的脏污。 因此,后来曾有利用事先埋设的水管网络,并于水管上穿设孔洞,使于 供水源开启时,水源能够由孔洞喷出,因而可自动浇湿水管网络所设置 的区域,而无须浇水者提着浇水器或拖拉着水管逐次浇水。另一种方式,则是如图5所示的自动洒水装置,透过自动旋转喷水 头A进行浇水。其中,喷水头A接设于一旋转座B上,该旋转座B则接 设于一支水管C的一端,而该支水管C由一主水管D延伸所设置。自动 洒水装置的设置方式与前述具孔洞水管的设置相似,是在所欲浇水的区 域,布设主水管D,再由主水管D各自延伸出支水管C,利用喷水头A 与旋转座B喷水时反作用力的作用,使喷水头A自动旋转,使同时进行 洒水动作,使以支水管C为圆心的特定圆圈半径内,都能被浇到水。然 而,前述两种水管的浇水方式,是在土壤表面喷洒,使土壤由其表面吸 收水份。这些吸收于土壤表面的水分相当容易因阳光或风吹的蒸散作用 而减少,且为使水份渗透至植物根部,必须浇洒大量水份,因而使水量 消耗的成本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前述水管喷水时,容易因水压的差异, 而有不同的喷出距离,不但容易造成浇水区域不均匀,亦可能喷出至不 该浇水的区域,使环境造成污损或可能因此而喷洒到行人。同时该裸露 的水管在园艺设计或一般视觉上亦较不美观。尚且,有些植物或作物较为纤弱,其或有花卉或果实,对于强力水柱的喷洒,相当容易造成植株 本身、花卉或果实的伤害,因而无法使用前述的洒水装置。此外,过去虽曾有以渗透方式使水管内水流缓慢渗出的浇水装置, 但其必须在水管壁体上形成一夹层式扁平体,并于其内设有微信道,再 由微信道向外穿设渗水口,使水流减压缓慢渗出。此种水管在制作时相 当麻烦,必须开设特殊的模具,制作成本高,且其仅能利用于土壤表面, 若埋于土壤中,则渗水口将会被泥土所阻塞,在实用性上较为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使浇水时能够节省用水量,同时增加浇水后水分吸收的效率,并 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直接喷洒方式所造成喷洒不均、伤害植株的缺点,同 时增加水管装设后的美观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渗透式水管,藉由该 渗透式水管于土壤中的渗透浇水方式,使用水量更为经济,并同时改善 前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且能够透过最简单的组件组设即可达成更佳的 渗透引水效果。本技术所述的渗透式水管,包括 一水管本体,该水管本体分布穿设有多个穿孔;以及一渗透层,该渗透层包覆于所述水管本体的外壁,该渗透层为防水材质,其上设置有多个渗水孔。其中,该水管本体可为塑料软管或硬管;而该渗透层则可为一防水布质层。本技术所述的渗透式水管,可埋设于所欲浇水区域的土壤中, 当开启供水源后,水流充满该水管本体,并由其所设的穿孔喷出,但由 于水管本体外部包覆有一防水的渗透层,水柱不会直接喷出至土壤中。该渗透层一方面可阻挡水流的喷出, 一方面则可藉由渗水孔将喷出穿孔 的水引导出,并同时使该些水分往土壤中渗透,因而可达成以渗透方式 进行浇水的目的。此外,也由于本技术所述渗透式水管埋设位置可 接近于植株的根部,因此该部分区域吸收水分达一定湿润度后,即无需 再进行浇水,可使整体上所需的浇水量大幅减少,而节省不少的水费。 另一方面,由于本技术设置有一能够渗水的渗透层,恰可将泥土层 与水管本体区隔开来,因此并不会有泥沙阻塞水管本体上穿孔的隐患。且本技术仅仅藉由渗透层的设置,即可达成现有技术中复杂水管结构所欲达成的减压渗透效果,在制作成本上更是经济。此外,将本实用 新型埋设于土壤中进行浇水后,亦无现有技术中的装置喷洒不均以及因 强压水柱伤害植株的问题,使本技术不但可使用于一般植物的浇水, 亦可进一步利用于花丼或农作物的灌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渗透式水管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渗透式水管的组合前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渗透式水管装设后利用于浇水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渗透式水管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图5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自动洒水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以 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渗透式水管包括一水管本体1与一 渗透层2。其中,渗透层2包覆于水管本体1的外壁上。水管本体1,其上分布设有多个穿孔11,以作为水流的射出口。所 述穿孔11穿设的位置并无限制,其可平均分布,亦可依据浇水区域用水 量的需求增减穿孔,而穿孔11的大小则可配合所欲浇水的水量、供水源 的水压而定,而穿孔ll所设的数目以及形状亦无限制,只要能达成所欲 浇水的水量皆可。另一方面,水管本体1的材质并无限制,其可为塑料 软管或硬管,甚至是铜管或铁管。 一般常见的塑料水管本体1可包括 聚丁烯(polybutylene, PB)管、聚乙烯(polyethylene, PE)管、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PVC)管或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polyvinyl acetate, EVA)管等。塑料水管孔洞的穿设较为容易,故以塑料水管为较 佳。请同时参阅图2,当所使用者为软管时,为使其将来埋设于土壤中时, 避免泥土挤压水管管壁,而使水流无法流动,可于水管本体1的内壁延 伸设置有多个支撑肋12,以作为水管内壁间的支撑,确保水的流动。该 支撑肋12的形状并无限定,可为半圆形、矩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端面的长形肋条。此外,水管本体1其形状亦无限制,可如本实施例所示为扁型 或一般的圆形,或其它形状。若为扁型时,为考虑其内的水流动性,可 如前述,于水管本体1的内壁延伸设置支撑肋12,以作为水管内壁间的 支撑,确保水的流动。另一方面,在水管本体1内设置支撑肋12,当水管管壁受土壤挤压,支撑肋12与水管管壁间形成有空隙a,当水管遇热管壁不会黏合,可确保水流。渗透层2,是直接包覆于水管本体1的外壁上。渗透层2可以利用 一尼龙布上涂布一胶层制成不透水材质,但并无特别的限制。于渗透层2 长轴方向两侧边缘利用车缝方式构成扁圆形管,使其上的车缝线21的缝 口于渗透层2上形成渗水孔22,且这些渗水孔22呈等距平行设置,以供 水流可渗透出的空间,且可依照使用需求决定该车缝线11的车缝密度。请配合图1并参阅图3,图3为本技术装设后利用于浇水的示 意图。本技术所述的渗透式水管10,主要埋设于所欲浇水区域的泥 土层20中。将渗透式水管10的一端接设于一供水源30,另一端以下则 埋入泥土层20屮。开启供水源30后,水流入水管本体,并由其所设的 穿孔喷出,但由于水管本体1外部包覆有一渗透层2,水流不会直接喷出 至泥土中。渗透层2—方面可阻挡水流的喷出, 一方面可引导从穿孔ll 喷出的水从渗水孔22渗透至土壤中,藉此达到以渗透方式浇湿土壤的目 的。由于本技术所述渗透式水管可埋设于植株的根部附近,因此该 部分区域吸收水分达一定湿润度后,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渗透式水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水管本体,该水管本体上分布穿设有多个穿孔;以及 一渗透层,该渗透层包覆于所述水管本体的外壁,该渗透层为防水材质,且其上设有多个渗水孔,从这些穿孔流出的水可藉由这些渗水孔渗透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廷翼
申请(专利权)人:林廷翼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