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大型场馆抗冲击智能控制型雨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和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构成;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屋面雨水斗、雨落管、弃流井、储水池、过滤加压泵、过滤装置、清水池、供水泵、降雨监测装置和PLC控制器;供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地面的取水点;在储水池中设有储水液位计,在清水池中设有清水液位计;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若干块下凹式绿地、若干座溢流渗透井、若干条渗透排水管、若干座雨水渗透井和若干座雨水井,雨水井的底部连通市政雨水管;PLC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过滤加压泵、供水泵、排水阀和出水阀,构成智能型自动控制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屋面雨水利用和地面雨水渗透排放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具有开辟新的水源、涵养地下水和节约水资源等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大型场馆抗冲击智能控制型雨水利用系统,属于雨水综合利用及给水排水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极端降雨有偏多偏强的趋势。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内的非透水地面越来越大,雨水的下渗能力大幅度减小,造成降雨地面径流不断增大,城市排水系统带来受到极大的考验,给城市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威胁。同时,由于雨水下渗能力下降,地下水得不到很好的补充,地下水位的下降不但影响地面植被的生长环境,还会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雨水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受污染程度较轻,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就可以作为绿化、洗车等杂用水源。在水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雨水收集利用日益变得重要,雨水收集利用不仅可以开辟新水源,节约城市水资源,还能减小雨水地面径流量,降低发生雨洪灾害的危险,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多大型建筑物如展览馆、车站、候机楼、宾馆等都拥有较大面积的硬屋面,其屋面雨水易于收集,而且不易受到污染,经过初期雨水弃流后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作为绿化、洗车等杂用水源。这一类建筑的屋面雨水的收集、处理、回用投资小、维护成本低,适合开发屋面雨水利用工程。对于建筑物周边的绿地、广场的地面雨水,可以通过渗透设施利用于补充地下水,保持地下水环境生态,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收集处理后直接利用。通过大型场馆及其周边绿地广场的雨水渗透和利用,可以起到雨水减量缓排的作用,可以实现大雨减量、小雨无外排的状态,进而减小流入城市市政雨水管的径流量,降低市政雨水管网的泄洪压力,提高市政雨水管网抗雨水冲击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大型场馆抗冲击智能控制型雨水利用系统,该系统具有雨水收集、处理、利用以及补充地下水、雨水减量、初期雨水弃流的功能,并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具有突出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大型场馆抗冲击智能控制型雨水利用系统,其结构特点在于:I)由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和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构成;2)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屋面雨水斗、雨落管、弃流井、储水池、过滤加压泵、过滤装置、清水池、供水泵、降雨监测装置和PLC控制器;雨水斗位于屋面、通过雨落管连通弃流井,弃流井通过出水阀连通储水池,储水池通过过滤加压泵、过滤装置连通清水池,清水池的出水口连通供水泵的进水口,供水泵的出水口连通地面的取水点;在储水池中设有储水液位计,在清水池中设有清水液位计;3)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若干块下凹式绿地、若干座溢流渗透井、若干条渗透排水管、若干座雨水渗透井和若干座雨水井,每一块下凹式绿地配置一个或若干座溢流渗透井,在下凹式绿地之外的空地还配置有若干座雨水渗透井,各溢流渗透井和雨水渗透井通过渗透排水管相互连通及与雨水井连通;雨水井通过溢流管及通过初雨排水管、排水阀连通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的弃流井;雨水井的底部连通市政雨水管;4)降雨监测装置、储水液位计和清水液位计的信号输出端各连接PLC控制器的一个输入端,PLC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过滤加压泵、供水泵、排水阀和出水阀的控制输入端,构成智能型自动控制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进一步地,在清水池内设有紫外线消毒器,该紫外线消毒器设置在清水池内的进水端。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装置由二个或三个以上的过滤器并联或串联组成;由过滤器并联组成的过滤装置,在过滤装置的进水端设有滤前压力传感器,滤前压力传感器信号输出端连接PLC控制器的一个输入端;由过滤器串联组成的过滤装置,在各过滤器的进水口端设压力传感器,以监测各过滤器的工作状态。进一步地,在弃流井的出水端设有过滤网。进一步地,在供水泵的出水口与地面的取水点的连接处增设外接水阀构成外接补水系统的连接端口。进一步地,外接水阀的控制输入端连接PLC控制器的一个输出端。进一步地,在下凹式绿地的渗透排水井,其顶部设有雨水进水口,该雨水进水口的位置低于下凹式绿地的周边地面、高于下凹式绿地地面。进一步地,在下凹式绿地内增设若干个雨水收集口,雨水收集口通过与之连接的雨水收集管与储水池相连,在雨水收集管连接至储水池前安装一个控制阀,雨水收集口高于下凹式绿地而低于渗透溢流井的进水口。进一步地,控制阀的控制输入端连接PLC控制器的一个输出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突出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屋面雨水利用和地面雨水渗透排放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具有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雨水,开辟新的水源,涵养地下水,减小城市自来水用量,节约水资源等有益效果。2、本专利技术通过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和下凹式绿地、渗透溢流井、渗透排水管的渗透滞留作用,削减雨水径流,减小城市雨洪径流量,可以做到在降雨开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或者在一定降雨强度内,建筑区不会对外排放雨水,避免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冲击,具有减小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小城市下游排水系统的建设规模,降低建筑成本的有益效果O3、本专利技术通过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可以避免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而造成的地质灾害。还可以减少小区绿化用水量,降低绿地维护成本。下凹式绿地、渗透溢流井、渗透排水管在吸纳渗透雨水、削减地面径流,对雨水有净化作用,不但使植被获得生长养分和水分,还能降低随雨水排放的污染物质,具有良好的环保效果。4、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雨情监测装置和PLC控制器,实现初雨弃流和雨水处理回用的智能化自动控制,具有运行高效可靠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具体实施例1:参照图1,本实施例由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和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构成;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屋面雨水斗1、雨落管2、弃流井3、储水池5、过滤加压泵6、过滤装置8、清水池10、供水泵11、降雨监测装置14和PLC控制器15 ;雨水斗I位于屋面、通过雨落管2连通弃流井3,弃流井3通过出水阀20连通储水池5,储水池5通过过滤加压泵6、过滤装置8连通清水池10,清水池10的出水口连通供水泵11的进水口,供水泵11的出水口连通地面的取水点13 ;在储水池5中设有储水液位计21,在清水池10中设有清水液位计25 ;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若干块下凹式绿地26、若干座渗透排水井27、若干条渗透排水管28和若干座雨水井29,每块下凹式绿地26至少配置一座渗透排水井27,在下凹式绿地26之外的空地设有若干座渗透排水井27,各渗透排水井27通过渗透排水管28相互连通及与雨水井29连通;雨水井29通过溢流管17及通过初雨排水管16、排水阀18连通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的弃流井3 ;雨水井29的底部连通市政雨水管30 ;通过降雨监测装置14、储水液位计21和清水液位计25的信号输出端各连接PLC控制器15的一个输入端,PLC控制器15的输出端连接过滤加压泵6、供水泵11、排水阀18和出水阀20的控制输入端,构成智能型自动控制结构。本实施例中:在清水池10内设有紫外线消毒器24,该紫外线消毒器24设置在清水池10内的进水端。在过滤装置8的进水端设有滤前压力传感器22,滤前压力传感器22的信号输出端连接PLC控制器15的一个输入端,根据出水管9的连接情况和清水池10的安装位置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大型场馆抗冲击智能控制型雨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1)由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和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构成;2)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屋面雨水斗(1)、雨落管(2)、弃流井(3)、储水池(5)、过滤加压泵(6)、过滤装置(8)、清水池(10)、供水泵(11)、降雨监测装置(14)和PLC控制器(15);雨水斗(1)位于屋面、通过雨落管(2)连通弃流井(3),弃流井(3)通过出水阀(20)连通储水池(5),储水池(5)通过过滤加压泵(6)、过滤装置(8)连通清水池(10),清水池(10)的出水口连通供水泵(11)的进水口,供水泵(11)的出水口连通地面的取水点(13);在储水池(5)中设有储水液位计(21),在清水池(10)中设有清水液位计(25);3)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若干块下凹式绿地(26)、若干座渗透排水井(27)、若干条渗透排水管(28)和若干座雨水井(29),每块下凹式绿地(26)至少配置一座渗透排水井(27),在下凹式绿地(26)之外的空地设有若干座渗透排水井(27),各渗透排水井(27)通过渗透排水管(28)相互连通及与雨水井(29)连通;雨水井(29)通过溢流管(17)及通过初雨排水管(16)、排水阀(18)连通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的弃流井(3);雨水井(29)的底部连通市政雨水管(30);4)通过降雨监测装置(14)、储水液位计(21)和清水液位计(25)的信号输出端各连接PLC控制器(15)的一个输入端,PLC控制器(15)的输出端连接过滤加压泵(6)、供水泵(11)、排水阀(18)和出水阀(20)的控制输入端,构成智能型自动控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场馆抗冲击智能控制型雨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 1)由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和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构成;2)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屋面雨水斗(I)、雨落管(2)、弃流井(3)、储水池(5)、过滤加压泵(6)、过滤装置⑶、清水池(10)、供水泵(11)、降雨监测装置(14)和PLC控制器(15);雨水斗⑴位于屋面、通过雨落管(2)连通弃流井(3),弃流井(3)通过出水阀(20)连通储水池(5),储水池(5)通过过滤加压泵¢)、过滤装置(8)连通清水池(10),清水池(10)的出水口连通供水泵(11)的进水口,供水泵(11)的出水口连通地面的取水点(13);在储水池(5)中设有储水液位计(21),在清水池(10)中设有清水液位计(25); 3)地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包括若干块下凹式绿地(26)、若干座渗透排水井(27)、若干条渗透排水管(28)和若干座雨水井(29),每块下凹式绿地(26)至少配置一座渗透排水井(27),在下凹式绿地(26)之外的空地设有若干座渗透排水井(27),各渗透排水井(27)通过渗透排水管(28)相互连通及与雨水井(29)连通;雨水井(29)通过溢流管(17)及通过初雨排水管(16)、排水阀(18)连通屋面雨水收集及利用部分的弃流井(3);雨水井(29)的底部连通市政雨水管(30); 4)通过降雨监测装置(14)、储水液位计(21)和清水液位计(25)的信号输出端各连接PLC控制器(15)的一个输入端,PLC控制器(15)的输出端连接过滤加压泵¢)、供水泵(11)、排水阀(18)和出水阀(20)的控制输入端,构成智能型自动控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场馆抗冲击智能控制型雨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清水池(10)内设有紫外线消毒器(24),该紫外线消毒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文池,朱加林,
申请(专利权)人:朱加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