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和双极晶体管、用于隔离的隔离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080184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中的隔离的晶体管包括埋设的底隔离区域和填充沟槽,该填充沟槽从衬底的表面向下延伸到底隔离区域。底隔离区域与填充沟槽一起形成衬底的隔离袋。在替代的实施例中,掺杂的侧壁区域从沟槽的底部向下延伸到底隔离区域。衬底不包含外延层,从而克服了与制造外延层有关的许多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隔离的CMOS和双极晶体管。技术背景在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IC)芯片时,经常需要使不同的器件与半导体衬底电隔 离并使不同的器件彼此电隔离。提供器件之间的横向隔离的一种方法是公知的硅局部氧化 (LOCOS =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工艺,其中,芯片的表面用相对硬的材料诸如硅氮 化物作为掩模,较厚的氧化层在掩模的开口中热生长。另一种方法是在硅中蚀刻沟槽,然后 用电介质材料诸如硅氧化物填充沟槽,也被称为沟槽隔离。尽管L0C0S和沟槽隔离两者能 够防止器件之间不期望的表面导通,但它们并不便于完全的电隔离。需要完全的电隔离以集成某些类型的晶体管,包括双极结型晶体管和各种金属氧 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包括功率DMOS晶体管)。还需要完全的隔离以允许在操作期间 CMOS控制电路浮置到高于衬底电势的电势。完全的隔离在模拟、功率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 的制造中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常规的CMOS晶片制造提供了高密度的晶体管集成,但它不便于制造的器件 的完全电隔离。具体地,包含在制作于P型衬底中的常规CMOS晶体管对中的NMOS晶体管 具有短路到衬底的P型阱“体”或“背栅”,因此不能浮置在接地电势之上。该限制实质上妨 碍了 NMOS用作高边开关、模拟传输晶体管或用作双向开关。这也使得电流检测更加困难, 并经常妨碍集成的源极-体短路的使用,需要该短路以使得NMOS更加雪崩强化(avalanche rugged) 0此外,由于常规CMOS中的P型衬底通常被偏置到最负的芯片上电势(定义为“接 地电势”),所以每个NMOS必然受到不期望的衬底噪声。集成器件的完全电隔离通常使用三重扩散、外延结隔离或电介质隔离来实现。最 普遍形式的完全电隔离是结隔离。尽管不像电介质隔离(其中氧化物围绕每个器件或电 路)那样理想,但是结隔离已经在历史上提供了制造成本与隔离性能之间的最好折衷。通过常规的结隔离,使CMOS电隔离需要一复杂结构,该复杂结构包括在P型衬底 上生长N型外延层,该N型外延层被电连接到P型衬底的深P型隔离的环形环围绕,从而形成完全被隔离的N型外延岛,该完全被隔离的N型外延岛在其下方和所有侧面上具有P型 材料。外延层的生长较慢并且耗时,代表了半导体晶片制造过程中最昂贵的单独步骤。隔 离扩散也比较昂贵,使用高温扩散来进行并且持续时间延长(直到18小时)。为了能够抑 制寄生器件,在外延生长之前高掺杂的N型掩埋层(NBL)也必须被掩模并被选择性地引入。为了在外延生长和隔离扩散期间使向上扩散最小化,选择慢扩散剂诸如砷(As) 或锑(Sb)来形成N型掩埋层(NBL)。然而,在外延生长之前,该NBL层必须扩散得足够深 以减小其表面浓度,否则外延生长的浓度控制将被不利地影响。因为NBL包括慢扩散剂,所 以该外延之前的扩散工艺将耗费十小时以上。只有在隔离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常规CMOS制 造,从而与常规CMOS工艺相比为结隔离工艺的制造增加了相当可观的时间和复杂性。结隔离制造方法依赖于高温工艺,以形成深扩散结并生长外延层。这些高温工艺 昂贵且难于进行,它们无法与大直径晶片制造兼容,在器件电性能上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可 变性并妨碍了高的晶体管集成密度。结隔离的另一缺点是,存在被隔离结构浪费掉而不能 用于制造有源晶体管或电路的面积。作为进一步的复杂,通过结隔离,设计规则(和浪费面 积的量)取决于被隔离器件的最大电压。显然,常规外延结隔离尽管其具有电学优点,但是 在面积上过于浪费而不能为混合信号和功率集成电路保留可行的技术选择。用于使集成电路器件隔离的替代方法在美国专利No. 6,855,985中公开,其通过 引用结合于此。其中公开的用于集成充分被隔离的CMOS、双极晶体管和DMOS(BCD)晶体管 的模块工艺可以不需要高温扩散或外延而实现。该模块BCD工艺使用通过具有特定轮廓 形状的氧化物的高能(MeV)离子注入以制造自形成的隔离结构,从而基本上不需要高温处 理。该热预算低的工艺将受益于“原位注入(as-implanted)”的掺杂剂轮廓,由于没有使用 高温工艺,所以该掺杂轮廓经历很少的掺杂剂再扩散或者不经历掺杂剂再扩散。通过LOCOS场氧化物注入的掺杂剂形成保形的(conformal)隔离结构,其继而被 用于围绕多电压的CMOS、双极晶体管和其它器件并使它们与公共的P型衬底隔离。该相同 的工艺能用于集成双极晶体管以及各种双结DMOS功率器件,它们都被不同剂量和能量的 保形的链式离子注入剪裁。尽管该“无外延的”热预算低的技术与非隔离工艺及外延结隔离工艺相比具有许 多优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其对L0C0S的依赖会限制其等比例缩小到更小的尺寸并获得 更高的晶体管密度的能力。基于模块BCD工艺的在L0C0S中进行保形离子注入的原理是 通过较厚的氧化物层注入,掺杂剂原子将在靠近硅表面的位置;通过较薄的氧化物层注入, 注入的原子将位于硅中较深的位置而远离表面。如所述的,通过与L0C0S的轮廓一致的注入并使用基于0.35微米的技术而易于实 现的全隔离BCD工艺可能在等比例缩小到较小的尺寸并获得更紧密的线宽时遇到问题。为 了提高CMOS晶体管的集成密度,优选地将场氧化物层的鸟嘴锥减小为更垂直的结构,从而 器件能够被更密集地放置,以实现更高的封装密度。然而,窄的L0C0S鸟嘴会使得隔离侧壁 的宽度变窄并且会牺牲隔离质量。在这些问题显著的情形下,将期望具有使集成电路器件完全隔离的新策略,其使 用低热预算的无外延集成电路工艺,但消除了上述窄侧壁问题以允许更密集的隔离结构。 新的沟槽隔离结构和工艺在专利申请No. 11/890,993中公开。本公开没描述了隔离的CMOS 晶体管和双极晶体管以及用于制造隔离结构本身的工艺,它们与新颖的沟槽隔离的方案兼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隔离的CMOS晶体管形成在衬底的隔离袋中,该隔离袋被与衬底导电类 型相反的底隔离区域以及从衬底的表面至少向下延伸到底隔离区域的填充沟槽所限定。填 充沟槽包括电介质材料,可以用电介质材料完全填充,或者可以具有衬有电介质材料的壁 并包括从衬底的表面延伸到底隔离区域的导电材料。衬底不包括外延层,从而避免了上述 的许多问题。隔离袋包括N型阱和P型阱,该N型阱包含P沟道M0SFET,该P型阱包括N沟道 M0SFET。N型阱和P型阱可以具有非单调掺杂轮廓,其中阱的下部具有比阱的上部高的峰值 掺杂浓度。MOSFET可以包括轻掺杂漏极延伸。阱可以通过填充沟槽来隔开。隔离袋可以包括从衬底的表面向下延伸到底隔离区域的额外阱,以提供与底隔离 区域的电接触。可以提供多个隔离的CMOS对,每个CMOS对形成在如上所述的隔离袋中。在一个 隔离袋中的CMOS对可以具有比第二隔离袋中的CMOS对高的额定电压。例如,在一个隔离 袋中的MOSFET的栅极氧化层可以比其它袋之一中的第二 MOSFET的栅极氧化层厚。在一个 袋中的MOSFET可以形成得比其它袋之一中的相应阱深或具有比该相应阱低的表面掺杂浓度。为了提供额外的隔离,隔离袋中的P型阱和N型阱可以通过包括电介质材料的额 外填充沟槽来隔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隔离的双极晶体管形成在衬底的隔离袋中,该隔离袋由与衬底的导 电类型相反的底隔离区和从衬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隔离的CMOS晶体管,形成在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中,该衬底不包括外延层,所述隔离的CMOS的成对晶体管包括:  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相反的第二导电类型的底隔离区域,埋设在所述衬底中;和  第一填充沟槽,从所述衬底的表面至少向下延伸到所述底隔离区域,所述第一填充沟槽包括电介质材料,  其中所述底隔离区域和所述第一填充沟槽一起围成所述衬底的隔离袋,该隔离袋包括N型阱和P型阱,该N型阱包括P沟道MOSFET,该P型阱包括N沟道MOSFET。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纳德R迪斯尼理查德K威廉斯
申请(专利权)人:先进模拟科技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