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剥线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067678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激光剥线方法,主要用于剥离包线外被、内被以及屏蔽层,本方法的四束激光束G1上、G2上、G1下、G2下分别通过四个中心置于同一圆周上相互间隔90°夹角排列的四个聚焦透镜,四聚焦透镜的光轴聚合在剥离样品上,在剥线工作时,首先G1上,G2上经聚焦后分别以与电线成45°夹角经过电线上表面,完成对上表面剥线加工;然后,G1下,G2下经气动装置完成上下光路转换后,经聚焦后对电线下表面完成剥线。本发明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采用机械方法加工及普通激光加工所带来的问题,通过采用四路激光光束、激光束与电线呈45°入射夹角,完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死点”这种剥线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激光加工
,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现代电子制造业迅猛发展,电路板集成技术虽然不断提高,但电子设备之间的连 线却仍然无处不在。随着电子设备精度制造和设备整体运行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提高,连 线接头处的剥线质量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激光系统的剥线技术正是为迎合这种需要成设计 的。传统的剥线技术,以刀具剥线方式为主,该方法为接触式加工,极易造成电线外被 剥离不完全或进刀太深导致电线受损伤的情况,成品率低。而普通的激光剥线方式因为某 些电线直径较大,而激光经聚焦后焦深往往达不到大尺寸线径的要求,所以容易造成激光 剥线时电线距聚焦镜片最远的两点产生激光作用不道而产生的“死点”,从而造成剥线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完全避免了“死点”这种剥线缺陷,且成品 率高、剥线速度快,加工成本低,环保满足设计、工艺要求的四光路激光剥线方法。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工序过程是,用于剥离样品,该激光剥线方法 是在一个剥线设备上完成的,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 入射一束激光束G由分束片等分成两束激光束G” G2 ;步骤b:两束激光束GpG2经位于气动装置上的上光路反射系统并经反射后形成两 束激光束G1上、G2上;步骤c 控制气动装置,两束激光束Gp G2到达下光路反射系统并经反射形成两束 激光束G1下、G2t ;步骤(1:四束激光束61±、62±、61^62〒分别通过四个中心置于同一圆周上、并相互 间隔90°夹角排列的四个聚焦透镜,该四聚焦透镜的光轴聚合在剥离样品上;步骤e 在剥线工作时,首先,两束激光束G1 ±、G2±经聚焦后分别以与电线成45° 夹角经过电线上表面,完成对上表面剥线加工;然后,两束激光束G1T、G2t经气动装置完成 上下光路转换后,经聚焦后对电线下表面完成剥线。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采用机械方法加工及普通激光加工所带来的问题,通过 采用四路激光光束、激光束与电线呈45°入射夹角,完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死点”这种 剥线缺陷;且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激光剥线方法,与线材非接触加工,线路损失率低,成品率高、剥 线速度快,加工成本低,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激光剥线设备的机构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激光剥线设备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激光剥线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激光剥线设备的四光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该方法主要用于剥离包线外被、内被以及屏蔽层, 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激光剥线方法通过一个四光路系统的剥线设备来完成本激光剥线方法,该 设备如图1至图4所述。其中,所述四光路系统实际上为四个聚焦透镜10、20、30、40,该四个聚焦透镜10、 20,340的中心置于同一圆周面上、且相互间隔90°夹角排列,这样当激光剥离样品时,该 四个聚焦透镜10、20、30、40的光轴聚合在剥离样品上。所述激光剥线设备实际上就是激光剥线机,该激光剥线机主要包含激光器系统、 四光路系统工作台、吹气系统、抽烟系统、激光剥线软件系统、气动装置、铸件、机架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剥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 将入射一束激光束G通过分束片等分成两束激光束G” G2。步骤b:两束激光束GpG2经一个位于气动装置上的上光路反射系统并经反射后形 成第一两束激光束G1±、G2±。步骤c 控制气动装置,两束激光束Gp G2到达下光路反射系统并经反射形成第二 两束激光束G1T、G2T。步骤d 四束激光束G1±、G2±、G1T、G2τ分别通过四个中心置于同一圆周上、且相 互间隔90°夹角排列的四个聚焦透镜10、20、30、40,该四聚焦透镜的光轴聚合在剥离样品 上。步骤e 在剥线工作时,首先,两束激光束G1 ±、G2±经聚焦后分别以与电线成45° 夹角经过电线上表面,完成对上表面剥线加工;然后,两束激光束G1T、G2t经气动装置完成 上下光路转换后,经聚焦后对电线下表面完成剥线。具体实施例方式将线材固定于工作台夹具之上,启动该工位按钮,工作台将线材输 送至切割位置,开始剥线工序,上光路两路激光扫描电线上表面;气动装置将光路转移至线 材下表面,下两路激光开始扫描线材下表面剥线,剥线完成。至此,单个工位的电线剥线过 程完成。激光头自动进行另一个工位的线材剥线,如此循环。以上就是四光路激光剥线方法及设备概况。本专利技术运用现代激光加工技术取代传统的机械加工方式,使得剥线加工的工序更 加合理、可靠,极大的提高了成品率,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剥线过程中噪音小、灰尘少, 更加环保。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采用机械方法加工及普通激光加工所带来的问题,通过 采用四路激光光束、激光束与电线呈45°入射夹角,完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死点”这种 剥线缺陷;且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激光剥线方法,与线材非接触加工,线路损失率低,成品率高、剥 线速度快,加工成本低,环保。权利要求,用于剥离样品,该激光剥线方法是在一个剥线设备上完成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入射一束激光束G由分束片等分成两束激光束G1、G2;步骤b两束激光束G1、G2经位于气动装置上的上光路反射系统并经反射后形成两激光束G1上、G2上;步骤c控制气动装置,两束激光束G1、G2到达下光路反射系统并经反射形成两束激光束G1下、G2下;步骤d四束激光束G1上、G2上、G1下、G2下分别通过四个中心置于同一圆周上、并相互间隔90°夹角排列的四个聚焦透镜,该四聚焦透镜的光轴聚合在剥离样品上;步骤e在剥线工作时,首先,两束激光束G1上、G2上经聚焦后分别以与电线成45°夹角经过电线上表面,完成对上表面剥线加工;然后,两束激光束G1下、G2下经气动装置完成上下光路转换后,经聚焦后对电线下表面完成剥线。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主要用于剥离包线外被、内被以及屏蔽层,本方法的四束激光束G1上、G2上、G1下、G2下分别通过四个中心置于同一圆周上相互间隔90°夹角排列的四个聚焦透镜,四聚焦透镜的光轴聚合在剥离样品上,在剥线工作时,首先G1上,G2上经聚焦后分别以与电线成45°夹角经过电线上表面,完成对上表面剥线加工;然后,G1下,G2下经气动装置完成上下光路转换后,经聚焦后对电线下表面完成剥线。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采用机械方法加工及普通激光加工所带来的问题,通过采用四路激光光束、激光束与电线呈45°入射夹角,完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死点”这种剥线缺陷。文档编号H01R43/28GK101997261SQ20101050006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0日专利技术者万德润, 宋良章, 郭炜, 陈夏弟, 高云峰 申请人: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激光剥线方法,用于剥离样品,该激光剥线方法是在一个剥线设备上完成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入射一束激光束G由分束片等分成两束激光束G↓[1]、G↓[2];步骤b:两束激光束G↓[1]、G↓[2]经位于气动装置上的上光路反射系统并经反射后形成两激光束G↓[1上]、G↓[2上];步骤c:控制气动装置,两束激光束G↓[1]、G↓[2]到达下光路反射系统并经反射形成两束激光束G↓[1下]、G↓[2下];步骤d:四束激光束G↓[1上]、G↓[2上]、G↓[1下]、G↓[2下]分别通过四个中心置于同一圆周上、并相互间隔90°夹角排列的四个聚焦透镜,该四聚焦透镜的光轴聚合在剥离样品上;步骤e:在剥线工作时,首先,两束激光束G↓[1上]、G↓[2上]经聚焦后分别以与电线成45°夹角经过电线上表面,完成对上表面剥线加工;然后,两束激光束G↓[1下]、G↓[2下]经气动装置完成上下光路转换后,经聚焦后对电线下表面完成剥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良章万德润郭炜陈夏弟高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