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隧洞集石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86822 阅读:442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引水隧洞集石坑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引水隧洞集石坑结构,以抑制集石坑内水流旋滚,改善水流条件、减少水头损失,提高集石稳定性,方便集石坑施工期的开挖与混凝土浇筑施工,运行期集石坑检修的机械化交通及清渣运输。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引水隧洞集石坑结构,具有一组沿水流方向布置在引水隧洞底部的集石坑室,各集石坑室之间通过隔墙隔开,集石坑室顶部设置一组横梁,其特点是所述集石坑室共有4-6个,其中上游段3-4个集石坑室上部各横梁之间的净间距为30-40cm,下游段余下最后1-2个集石坑室上部各横梁之间的净间距为70-80c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引水隧洞中。(*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引水隧洞集石坑结构,主要适用于各种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引水隧洞中。
技术介绍
对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长引水隧洞,在地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常采用不衬砌或喷 锚作为永久支护形式,具有加快建设速度,减少工程投资等优点。但是,在长期运行中受内 水压力及水流冲刷的影响,隧洞出现底板淘刷破坏、洞周围岩松动掉块、混凝土喷层剥落等 现象,掀起或掉落石渣均会堆积在隧洞底板上,其中水流冲不动的较大石块将增加局部阻 力,而被水流冲动的石块,则顺水流而下,进入水轮机内,造成事故危害。对西部多泥沙河 道,虽在隧洞进口处设有防沙设施,但少量的中小砾石仍有可能进入洞内,顺水流进入水轮 机而造成设备损伤。为避免事故危害,常在引水隧洞末端和中间适当位置设置集石坑,拦截 石渣,然后根据集石情况不定期放空隧洞,进行检修和清理。集石坑设计主要包括位置选 择、结构形式、集石容积、清渣方式与交通通道以及集石预报等,总的要求是集石效果好,局 部水头损失小、集石稳定以及清理方便等。集石坑一般设置在距离引水隧洞永久检修进人 通道最近处,以便于检修清理;全洞线最后一个集石坑应设在最后一个不衬砌或喷混凝土 衬砌洞段的末端。以往工程通常在引水隧洞底部槽挖成矩形集石坑,拦截顺水流而来的石 渣。早期的集石坑上部布置成开敞式,但运行实践表明水流状态不佳,集石效果差;后期经 研究改进,在集石坑上部增设一定高度的横梁,限制水流在集石坑内的旋滚,改善水流条件 和集石稳定效果。 目前国内集石坑容积设计通常按每1000m2不衬砌隧洞表面积取1. 0m3并乘以一定 安全系数考虑,且一般分为多室,坑室间设置混凝土隔墙。集石坑一侧(或两侧)设置交通 便道,以便工作人员及清渣车辆设备通行。集石坑清渣一般考虑机械清理为主,人工清理为 辅,但从众多已建工程来看,由于工程规模不大,隧洞断面较小,采用机械清理存在一定困 难,因此多采用人工清理。 从目前多数已建或在建的工程来看,集石坑的设计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 、集石坑结构形式基本相似,均为洞底矩形坑式,每5 7m设为一室,通过混凝土 隔墙完全分隔,隔墙上布设排水孔。集石坑上部架设混凝土或钢结构横梁,但对横梁间距的 设计,各工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各工程不衬砌引水隧洞而言,流速一般均控制在2. 0m 3. 0m之间,通过石块起动流速计算分析,能被水流带动的石块粒径应相差不大,因此横梁间 距设计也应相似。对已建或在建的这些工程,由于工程规模较小等因素,缺乏水工模型试验 支撑,差异较大的横梁间距设计必然存在相对的不合理性,无论是集石效果,还是水流条件 都存在不利影响。 2、集石坑设计存在确保集石效果与隧洞检修交通通行之间的矛盾。为了保证隧洞 不因设置集石坑而中断隧洞检修交通,一般是在集石坑一侧(或两侧)预留一定宽度的通 道,宽度则根据人员或车辆设备的交通要求而定。由于设置了交通通道,使得集石坑无法沿整个隧洞底宽布置,因而不能完全拦截上游的全部石渣,且部分石渣很有可能通过预留的 交通通道进入水轮机而引起安全事故,此时常常不得不大幅縮小交通宽度、降低交通能力 要求,确保集石效果,因此造成长隧洞检修交通非常不便。另在清渣时,对于矩形坑式集石 坑,无论是机械清理还是人工清理,都必须对每个室内的石渣进行从上而下的垂直人工搬 运清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费时费力,清理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 合理的引水隧洞集石坑结构,以有效抑制集石坑内水流旋滚,改善水流条件、减少水头损 失,提高集石稳定性,同时能实现方便集石坑施工期的开挖与混凝土浇筑施工,运行期集石 坑检修的机械化交通及清渣运输。 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引水隧洞集石坑结构,具有一组沿水流方向 布置在引水隧洞底部的集石坑室,各集石坑室之间通过隔墙隔开,且集石坑室顶部设置一 组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石坑室共有4-6个,其中上游段3-4个集石坑室上部各横梁 之间的净间距为30-40cm,下游段余下最后l-2个集石坑室上部各横梁之间的净间距为 70-80cm。 为了方便工作人员通行,在集石坑室顶部至少一侧设置人行通道。 所述人行通道上设置顺水流方向的斜向导渣坎,以保证隧洞底部的石渣全部掉入集石坑室内。 为了方便隧洞检修期机械化清渣设备通行,最上游集石坑室上游侧设置顺水流方 向且与之连成一体的斜坡,同时各集石坑室之间的隔墙上均开设一扇门孔,相邻两门孔错 开布置,在保证各集石坑室的集石率的同时,方便工作人员和清渣设备进入集石坑室内实 施作业。 所述横梁为一长方体,其两端面固定于集石坑室顶部,余下四个面则与水平面成 45度夹角,不仅减小了上游来水对横梁的冲击力,而且能够有效保证进入集石坑室内石块 的稳定。 在最下游集石坑室内并排布置两个集石观测箱,对集石坑室内的集石量进行监 控。 当集石坑位于施工支洞上游侧时,在集石坑洞段的侧壁岩体内开设一条旁通洞, 其两端分别与引水隧洞集石坑洞段上下游联通,且在旁通洞的上游洞口处设置挡渣设施, 以满足车辆绕行集石坑的通行要求。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集石坑的上游段3 4个坑室顶部顺水 流方向斜45°横梁间距调小为30-40cm,使其分布密集,同时将下游段余下的最后1 2个 坑室顶部顺水流方向斜45。横梁间距调大为70-80cm,对不同粒径的石块分别予以拦截, 不仅有效抑制了坑内水流的旋滚、改善了水流条件、减少了水头损失,同时也有效控制了集 石坑内沉积石渣的再次起动,提高了集石稳定性。集石坑上游设置交通兼集石斜坡道为实 现方便施工期开挖、浇筑以及运行检修期的机械清渣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不但可实现完全 机械化清渣、降低了清渣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斜坡道本身的容积也将成为集石坑容 积的一部分,提高了集石体量,实现了一坡多用的目的,同时也使得集石坑可尽量的沿整个隧洞底宽布置,保证对上游来渣的完全拦截。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引水隧洞1底部沿水流方向布置四个集石坑室2,各 集石坑室2之间通过隔墙3隔开,整个集石坑容积计算采用国内通用设计方法,即每1000m2 不衬砌隧洞(含喷锚洞段)表面积设置1. 0!113容积,再考虑一定安全裕量的放大系数。集石 坑总体结构仍为矩形坑室,并尽量沿引水隧洞1整个底宽布置。每个集石坑室2上部设置 横梁4,以加强集石效果和改善水流条件。本例中,横梁4为一长方体,其两端面固定于集石 坑室2顶部,余下四个面则与水平面成45度夹角,不仅减小了上游来水对横梁4的冲击力, 而且能够有效保证进入集石坑室2内石块的稳定。 一般,引水隧洞1内粒径较小的石块容 易在水流作用下首先起动并向下游输移,因而集石坑的上游大部分集石坑室2也首先被小 粒径石渣集满;对引水隧洞1内粒径较大的石块,由于其形状特征等因素,在水流的不断作 用下也可能会起动并缓慢移向下游,但到达集石坑的时间远滞后于小粒径石块,因此集石 坑最下游侧的集石坑室2应最终被大粒径石块所集满。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相关工程的集 石坑模型试验,本例中,将集石坑中上游段三个集石坑室2顶部各横梁4之间的间距调小, 按30 40cm净间距设置,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水隧洞集石坑结构,具有一组沿水流方向布置在引水隧洞(1)底部的集石坑室(2),各集石坑室(2)之间通过隔墙(3)隔开,且集石坑室(2)顶部设置一组横梁(4),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石坑室(2)共有4-6个,其中上游段3-4个集石坑室上部各横梁(4)之间的净间距为30-40cm,下游段余下最后1-2个集石坑室上部各横梁(4)之间的净间距为70-80c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靖高悦王东锋陈念辉鲍世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山景市谷歌公司] 2014年12月08日 18:51
    在水利工程中为了输水或泄洪常穿山开挖建成封闭式的输水道称为水工隧洞按其担负任务的不同可分为放水隧洞和泄水隧洞放水隧洞用来从水库中放出用于灌溉发电和给水等所需的水量泄水隧洞用于配合溢洪道泄放部分洪水泄放水电站尾水为检修枢纽建筑物或因战备等的需要而放空水库以及排沙等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