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80713 阅读:3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壳体上部分别安装有配油板、配油盘和后盖,后盖由螺栓固定在壳体最上部,浮动环通过圆柱间隙配合安装在后盖的阶梯孔上,由双向密封圈来密封隔断A、B油口,圆柱销将浮动环定位在后盖、并位于配油盘上部,以便与配油盘配合,推力弹簧安装在后盖和浮动环之间的阶梯孔内,一传动轴经壳体底部进入,穿过配油板,并通过花键与配油盘连接,以使配油盘由传动轴通过花键带动一起同步旋转,配油盘下方的传动轴上还设置有活塞,在螺栓作用下,端盖、弹簧、浮动环构成一个整体,把配油盘始终压在配油板上,活塞及其上的密封圈一同作用割断壳体与A油腔;此款配油装置能够保证配油的高速连续性和低速稳定性,能够自动补偿端面间隙,提高马达容积效率和延长配油装置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液压技术,尤其是一种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
技术介绍
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具有大排量、输出扭矩大、运动平稳、结构紧凑,以及使用寿 命长等优点。现有马达的配油装置,有轴配油和端面配油方式。轴配油在配油壳体中因进、 回油腔间存在无法消除的间隙而产生泄露;轴受到不平衡液压径向力作用在壳体中产生偏 心,使泄露量增加,为减少容积泄露需减少配油间隙,但是,由于配油轴较长,对温度变化敏 感,容易产生热冲击导致配油轴咬死,而且,配油轴磨损后间隙增大不能自动补偿。而端面 配油在配油盘上都存在着由变化的分离力和贴紧力作用产生倾覆力矩,在转动过程中,使 配油盘倾覆,配油装置的机械效力、容积效率下降,不但降低了工作寿命,而且影响马达的 低速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两种配油盘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 能够保证配油的高速连续性和低速稳定性,而且能够自动补偿端面间隙,大大提高马达容 积效率,延长配油装置使用寿命的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 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种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包括后盖、推力弹簧、浮动环、配油盘、传动 轴、配油板和壳体,壳体的上部分别安装有配油板、配油盘和后盖,后盖由安装螺栓固定在 马达的壳体最上部,浮动环通过圆柱间隙配合安装在后盖的阶梯孔上,由双向密封圈来密 封隔断A、 B油口,圆柱销将浮动环定位在后盖、并位于配油盘的上部,以便与配油盘配合,推力弹簧安装在后盖和浮动环之间的阶梯孔内, 一传动轴经壳体底部进入,穿过配油板,并 通过花键与配油盘连接,以使配油盘由传动轴通过花键带动一起同步旋转,配油盘下方的 传动轴上还设置有活塞,在螺栓作用下,端盖、弹簧、浮动环构成一个整体,把配油盘始终压 在配油板上,活塞及其上的密封圈一同作用割断壳体与A油腔。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 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配油盘上开有配油腰形槽、配油腰形槽、配油腰形槽、配 油腰形槽、平衡槽、平衡槽、配油流道、配油流道、配油流道、配油流道和卸压流道,其中,所 述配油腰形槽与配油腰形槽的横截面面积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而配油腰形槽与配 油腰形槽的截面面积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平衡槽和平衡槽面积相等、且沿配油盘轴 向对称。 沿所述配油板的径向钻有两排分油孔,每排分油孔由五个呈均匀分布状设置的油 孔构成,油孔与配油腰形槽和配油腰形槽构成第一列柱塞油缸配油装置,油孔与配油腰形 槽和配油腰形槽构成第二列柱塞油缸配油装置。3 所述配油腰形槽、配油腰形槽、配油腰形槽和配油腰形槽的两头均开有两个三角 小槽。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技术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能够保证倾覆力矩全平衡,减少 配油盘与配油板、浮动环接触表面偏磨现象,能够自动补偿端面间隙,大大提高了容积效率 和机械效率,改善了马达的工作性能,提高了高速连续性和低速稳定性,而且延长了配油装 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的剖示图; 图2是本技术的浮动环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配油盘立体放大图; 图4是本技术的配油板工作端面放大示意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包括后盖1、推力弹簧 2、浮动环3、配油盘4、传动轴5、配油板6和壳体7,壳体7的上部分别安装有配油板6、配 油盘4和后盖l,后盖1由安装螺栓固定在马达的壳体7最上部,浮动环3通过圆柱间隙配 合安装在后盖l的阶梯孔上,由双向密封圈15来密封隔断A、B油口,圆柱销14将浮动环3 定位在后盖1 、并位于配油盘4的上部,以便与配油盘4配合,推力弹簧2安装在后盖1和浮 动环3之间的阶梯孔内, 一传动轴5经壳体7底部进入,穿过配油板6,并通过花键与配油盘 4连接,以使配油盘4由传动轴5通过花键带动一起同步旋转,配油盘4下方的传动轴5上 还设置有活塞12,在螺栓作用下,端盖1 、弹簧2、浮动环3构成一个整体,把配油盘4始终压 在配油板6上,活塞12及其上的密封圈11 一同作用割断壳体7与A油腔,密封圈8、密封圈 9、密封圈IO用来端面密封,防止端面泄露。 详见图3所示,上述的配油盘4上开有配油腰形槽16、配油腰形槽17、配油腰形槽 18、配油腰形槽19,平衡槽20、平衡槽21、配油流道22、配油流道23、配油流道24、配油流道 25和卸压流道26,其中,所述配油腰形槽16与配油腰形槽17的横截面面积相等、且沿配油 盘轴向对称,而配油腰形槽18与配油腰形槽19的截面面积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平 衡槽20和平衡槽21面积相等、且沿配油盘轴向对称。所述配油腰形槽16、配油腰形槽17、 配油腰形槽18和配油腰形槽19的两头均开有两个三角小槽D,是为了防止配油过程中,压 力和流量突然增大和减少而造成压力和流量脉动和冲击。 见图4所示,沿所述配油板6的径向钻有两排分油孔,每排分油孔由五个呈均匀分 布状设置的油孔构成,油孔27与配油腰形槽16和配油腰形槽17构成第一列五柱塞油缸配 油装置,油孔28与配油腰形槽18和配油腰形槽19构成第二列五柱塞油缸配油装置。 马达正转配油过程压力油从A 口进入,到达壳体1上腔后,通过浮动环3的流道 29、流道30后到达浮动环3与配油盘4密封腔,再经过配油盘4上流道23、流道25分别到 达配油盘4上腰形配油槽16、腰形配油盘18内,腰形配油槽16、腰形配油盘18分别与配油 板上的通流道孔27、通流孔28相通,这样压力油随着传动轴转动相应地配到10个柱塞油缸内。油液回流从马达柱塞油缸通过配油板6上的流道27,流道28回到配油盘4的腰形配油 槽17腰形配油盘19内,再分别通过配油盘4的流道24、流道22,到达配油盘5、浮动环3、 壳体1组成密封容腔后通过B 口排出。 马达反转配油过程只需要调换A、B 压力油和回油方向就可以实现马达反转,整个配油过程与马达正转的配油过程相反。 下面分析配油装置的受力情况 (1)浮动环3受力情况分析马达启动瞬间时,尚未正常工作时,浮动环3靠推力 弹簧2的压紧力使其紧贴配油盘4上。当压力油自A 口进入,B 口回油时,液压力作用在面 31和面32上,因面31的作用面积大于面32的作用面积,再在加上推力弹簧的作用,它们的 合力作用在面33上,使浮动环始终压紧在配油盘上。当压力油从B进入,A 口回油时液压 力作用在面35和面34上,因面35的作用面积大于面34的作用面积,再在加上推力弹簧的 作用,它们的合力作用在面33上,同样使浮动环始终压紧在配油盘上。上述两种合力作用 点均沿轴线通过浮动环3中心,通过结构优化使浮动环3以适当的压紧力紧贴配油盘4,而 且无论从A 口进油还是从B 口进油,压紧系数近似相等。 (2)配油盘4受力情况分析不论压力从A 口进油还是B 口进油,浮动环3和推力 弹簧2共同作用,使配油盘4始终有压紧力作用在配油底板6。当A 口进油,B 口出油时,油 液作用在由浮动环3和配油盘4组成密封平面,该压力垂直向下通过配油盘中心,使配油盘 4压紧配油板6,同时配油腰形槽16、18内油液作用,使配油盘4与配油板分离而且对配油 盘4的轴线产生倾覆力作用;通过平衡槽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列径向十柱塞马达用配油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后盖(1)、推力弹簧(2)、浮动环(3)、配油盘(4)、传动轴(5)、配油板(6)和壳体(7),壳体(7)的上部分别安装有配油板(6)、配油盘(4)和后盖(1),后盖(1)由安装螺栓固定在马达的壳体(7)最上部,浮动环(3)通过圆柱间隙配合安装在后盖(1)的阶梯孔上,由双向密封圈(15)来密封隔断A、B油口,圆柱销(14)将浮动环(3)定位在后盖(1)、并位于配油盘(4)的上部,以便与配油盘(4)配合,推力弹簧(2)安装在后盖(1)和浮动环(3)之间的阶梯孔内,一传动轴(5)经壳体(7)底部进入,穿过配油板(6),并通过花键与配油盘(4)连接,以使配油盘(4)由传动轴(5)通过花键带动一起同步旋转,配油盘(4)下方的传动轴(5)上还设置有活塞(12),在螺栓作用下,端盖(1)、弹簧(2)、浮动环(3)构成一个整体,把配油盘(4)始终压在配油板(6)上,活塞(12)及其上的密封圈(11)一同作用割断壳体(7)与A油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豪朱小化陈观兴覃华胜陈昌中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中意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