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灯具中的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35769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汽车灯具中的灯座,具有:中空状灯座本体(10),其底部内设有V形状第一接触片(1);嵌装在所述灯座本体内侧壁上的第二接触片(2),在灯座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一导线束孔(7)及第二导线束孔(8),第一导线束(j1)与所述第一接触片一端(1a)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导线束孔的孔中心线互相平行并垂直于所述灯座本体的中空轴线,在所述灯座本体的底部内具有长条状第三接触片(3),第二导线束(j2)与所述第三接触片一端(3a)相连接,所述第三接触片另一端(3b)与所述第二接触片的弯起尾部(2a)接触连接。采用本结构,可使导线的走向一致,不占用汽车灯具中的轴向空间,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可靠性、安全性提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灯座,尤其涉及汽车灯具中所使用的可安装于灯体或反射镜上并可通电的灯座。
技术介绍
现有的灯座结构一般是,具有一端开口、另一端有底的中空状灯座本体,灯座本体的底部内具有大于所述开口的空间,其内设有第一接触片;以及嵌装在所述灯座本体内侧壁上的两端弯起的第二接触片,在灯座本体的底部设有被两个密封塞封住的导线束孔,两个密封塞中央开设有导线束通过孔,两根导线束分别通过该两个密封塞的导线束通过孔而与灯座本体内的各所述接触片的一端连接。例如在汽车的组合后灯中,将安装有灯泡的灯座安装于灯体上作为一种后雾灯的灯具,灯泡在由灯体与透镜围成的灯室内发光,并用来连接外部电源。图7表示现有的具有上述结构的灯座D用于汽车用组合后灯的应用例。 如图7所示,灯座D上安装有灯泡E,灯座D通过其上的卡脚j而被固定在灯体C上,由此,灯泡E就通过灯座D而定位在灯体C上,外部电流通过导线束dl、 d2及灯座D的接触片(未图示)将电能输入灯泡E,灯泡E就发出光线,经由固定于灯体C的反射镜B的反射,并透过透明的透镜A折射进行照明或发出特定信号。 但是,由于灯泡E通过其侧壁和底部(未图示)这二个接触部位而安装在灯座D上,因此,灯座D中的一个导线d2插入导线束孔内而直接与第二接触片连接并伸出灯座(参照图7),这种结构必然导致灯座轴向方向长度太长。另外,因为导线拐弯需要一定大小的圆弧,且灯座本体底部的导线束孔的开口方向不一致(互相垂直),因此使得两根导线束的走向不一致(非平行走向),所以现有的灯座D要求较大的空间。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灯具后部空间即图7中灯座D的右侧空间较小,为拆换灯泡E带来不便 2、连接在灯座D上的导线向后即向图7的右侧延伸后拐弯,导致在安装和拆卸灯座D时,空间被进一步压縮,手部先接触导线使其弯曲的可能性高,导线被弯曲后,在长时间的高温和振动环境下,导线容易断裂或造成导线绝缘外套的磨损,从而对整车构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也对更换灯泡的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灯座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灯具中的灯座,可使两个导线束的走向一致,縮小灯座轴向方向上的长度,节省灯具后部空间即降低对安装空间的高要求,便于拆换和安装,且安装后不会造成导线弯曲,可提高灯座的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适合应用于不同结构和尺寸的灯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灯具中的灯座,具有一端开口 (10a)、另一端有底的中空状灯座本体(IO),所述灯座本体的底部内具有大于所述开口的空间(10b),该空间内设有V形状第一接触片(1);嵌装在所述灯座本体内侧壁上的两端弯起的第二接触片(2),在灯座本体的底部分别设有各自被第一密封塞(5)和第二密封塞(6)封住的第一导线束孔(7)及第二导线束孔(8),所述第一、第二密封塞的中央分别开设有第一导线束通孔及第二导线束通孔,第一导线束(jl)的一端(dl)通过所述第一导线束通孔而与所述灯座本体内的所述第一接触片一端(la)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导线束孔的孔中心线互相平行并垂直于所述灯座本体的中空轴线,在所述灯座本体的底部内具有通过所述第二导线束孔而安装的长条状第三接触片(3),第二导线束(j2)的一端(d2)通过所述第二导线束通孔而与所述灯座本体内的所述第三接触片一端(3a)相连接,所述第三接触片另一端(3b)与所述第二接触片的弯起尾部(2a)接触连接。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三接触片的中部冲切翻起有倒剌(3S5),该倒剌嵌入形成在所述灯座本体内的底部的凹部(10c)内。 另外,所述第三接触片另一端形成有将该接触片翻起叠压的翻起部(3S4),形成厚度(3t),其大于所述第三接触片自身厚度,且所述第二接触片弯起尾部形成有向上弯起的、端部相对的两个弯折(2S3),所述第三接触片的所述翻起部插入在由该两个弯折的端面(2c)至所述第二接触片弯起尾部的表面(2d)所形成的间隙(2t)内而与所述第二接触片接触连接。 另外,最好所述翻起部的所述厚度大于所述间隙。 采用本技术汽车灯具中的灯座,由于灯座本体底部的导线束孔的开口方向一致,故使得二个接插件互相平行且垂直灯座本体的中空轴线,可减小灯座本体中空轴线方向上的尺寸,从而可增大灯具后部的空间,便于拆换安装在灯体上的灯座。本技术可适合于不同结构和尺寸的灯具,能提高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汽车灯具中灯座的主视图。 图2a是表示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2b是表示图1中D-D线的剖视图。 图2c是表示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2d是表示图1中C-C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d中A部的放大示图。 图4是表示本技术的汽车灯具中灯座的各零件(除了接插件外)的装配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技术的汽车灯具中灯座的各零件装配后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技术的灯座安装在灯具灯体上的应用状态图。 图7是表示以往的汽车灯具中的灯座被安装在灯具灯体上后的应用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说明书附图1 6对本技术的灯具中的灯座的具体结构和优点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汽车灯具中灯座的主视图。图1所示的汽车灯具中的灯座具有一端开口 10a、另一端有底的中空状灯座本体IO(参照图2a),灯座本体10的底部内具有大于开口 10a的空间10b,该空间10b内设有V形状第一接触片1 ;嵌装在灯座本体10内侧壁(未图示)上的两端弯起的第二接触片2。 图2c所示,第二接触片2中部冲压翻起有倒剌2S5,第二接触片2通过该倒剌2S5而嵌装在灯座本体10的内侧壁上。第二接触片2的弯起头部2b为自由端,与灯泡侧壁接触。 另外,在该灯座本体10上,如图2a、图2b所示,在灯座本体10的底部分别设有各自被第一密封塞5和第二密封塞6封住的第一导线束孔7及第二导线束孔8,第一、第二密封塞5、6的中央分别开设有第一导线束通孔及第二导线束通孔(未图示),第一导线束jl的一端dl通过第一导线束通孔而与灯座本体10内的第一接触片1 一端la相连接。 上述的V形状第一接触片1通过其台阶1S1和侧边1S2而与灯座本体内的底部平面配合,且V形状的一侧面lc贴合在底部平面上,由此被限定二个方向的移动。而V形状第一接触片1另一端lb为自由端,具有弹性,与灯泡(未图示)底部接触。 在本实施例的灯座中,上述的第一、第二导线束孔7、8的孔中心线(未图示)互相平行,并垂直于灯座本体10的中空轴线。 在灯座本体10的底部内具有通过第二导线束孔8而安装的长条状第三接触片3(参照图2b和图4)。第二导线束j2的一端d2通过第二导线束通孔而与灯座本体10内的第三接触片3 —端3a相连接,第三接触片3另一端3b与第二接触片2的弯起尾部2a接触连接,以传递电流。 第三接触片3的中部也冲切翻起有倒剌3S5,该倒剌3S5嵌入形成在灯座本体10内的底部的凹部10c中,保证第三接触片3不脱出。 实施例2 除了上述实施例1的结构外,如图2a、图2b、图4所示,灯座的第三接触片3另一端3b形成有将该接触片翻起叠压的翻起部3S4,形成厚度3t,其大于第三接触片3自身厚度,且第二接触片2的弯起尾部2a形成有向上弯起的、端部相对的两个弯折2S3,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灯具中的灯座,具有:一端开口(10a)、另一端有底的中空状灯座本体(10),所述灯座本体的底部内具有大于所述开口的空间(10b),该空间内设有V形状第一接触片(1);嵌装在所述灯座本体内侧壁上的两端弯起的第二接触片(2),在灯座本体的底部设有分别被第一密封塞(5)和第二密封塞(6)封住的第一导线束孔(7)及第二导线束孔(8),所述第一、第二密封塞的中央分别开设有第一导线束通孔及第二导线束通孔,第一导线束(j1)的一端(d1)通过所述第一导线束通孔而与所述灯座本体内的所述第一接触片一端(1a)相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第二导线束孔的孔中心线互相平行并垂直于所述灯座本体的中空轴线,  在所述灯座本体的底部内具有通过所述第二导线束孔而安装的长条状第三接触片(3),  第二导线束(j2)的一端(d2)通过所述第二导线束通孔而与所述灯座本体内的所述第三接触片一端(3a)相连接,  所述第三接触片另一端(3b)与所述第二接触片的弯起尾部(2a)接触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园李志兵邓冀巍陈衍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