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06884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由填充有主要成分为液体的封入体(2)的填充小室(13)、和填充空气的空小室(14)构成,填充小室(13)至少与一个空小室(14)相邻,在将填充小室(13)和相邻的空小室(14)之间进行划分的肋部(12)的至少一个上形成脆弱部(15)。在脆弱部(15)断裂后,利用从填充小室(13)向空小室(14)流动的封入体(2)的流通阻力,可以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置在车门装饰件、前立柱、保险杠等的内部,对碰撞时等的冲击 能量进行吸收的冲击吸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装置不仅用于汽车,还可以用于各种领 域。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冲击吸收装置,已知通过由活塞将液体压缩而缓和冲击的液压缓冲装 置,以及一边使空气从排气针孔(air pin hole)逸出一边利用空气压缩阻力吸收冲击能量的装置等。另外,近年来还经常使用在车门装饰件内配置大量的树脂肋部,利用树脂肋部产 生压曲或龟裂而吸收冲击能量的冲击吸收装置。作为该树脂肋部,通常由有底筒状的外壁 部和格子状的肋部构成,该格子状的肋部将形成于外壁部的内部空间中的内部空间划分为 多个小室。但是,在使用液压缓冲装置吸收冲击的方法中,由于没有液体的排出路径,所以回 弹进行作用,难以高效地吸收冲击能量。另外,需要一定的在冲击力施加的方向上的高度尺 寸。另外,在使用具有排气针孔的中空蛇腹状的冲击吸收体,一边使空气从排气针孔 逸出一边利用空气压缩阻力吸收冲击能量的情况下,也需要一定的在施加冲击的方向上的 高度尺寸,无法应用于狭窄的部位或无法产生一定的高度尺寸的部位。另外,在通过树脂肋部发生压曲或龟裂而吸收冲击能量的冲击吸收装置中,虽然 通过适当设定树脂肋部的形状和材质而稳定地产生压曲状态,但由于材质及成型条件不同 等使龟裂的产生状况不稳定。因此,不得不随着材质的变更等而每次变更树脂肋部的形状 等,存在模具制作费用以及工时增加的问题。因此,在日本特开平09-254727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冲击吸收装置,其由下述部 分构成主体,其具有由板状的外壁部包围而成的中空部;封入体,其填充在中空部中,主 要成分为液体;以及通孔,其设置在主体上,连通中空部和外部,利用施加在主体上的冲击 的力而将封入体逐渐向外部排出,该冲击吸收装置构成为,利用封入体通过通孔时的阻力 吸收冲击。根据该冲击吸收装置,对于较小的冲击,伴随着主体变形而封入体在中空部内移 动,由此实现缓冲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向主体施加较大的冲击能量,则随着主体的变形,中 空部的容积缩小,利用与此相伴的应力而将封入体从通孔中挤出。并且,在封入体通过通孔 时,摩擦阻力起作用,伴随着封入体被逐渐挤出,中空部的容积逐渐缩小,由此可以高效地 吸收冲击能量。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1-139341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冲击吸收装置,其具有第1 吸收部,其利用肋部的压曲而吸收冲击能量;以及第2吸收部,其利用将封入体向外部排出 时的流通阻力而吸收冲击能量。4另外,在日本特开2000-272447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冲击吸收装置,其由可塑性 变形的壳体部和收容在壳体部内的流体构成,利用通过冲击作用时的壳体内压上升而从设 置在壳体部上的小径孔排出流体所产生的阻力,吸收冲击能量。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09-25472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1-139341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0-2724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利用肋部的压曲而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装置的情况下,在与例如人体头 部等具有曲面的碰撞物碰撞的情况下,首先,碰撞物与冲击吸收装置进行点接触,使一个肋 部压曲,然后,通过碰撞物压缩冲击吸收装置,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而多个肋部压曲。另一方 面,利用肋部的压曲而吸收冲击能量的结果,碰撞物具有的能量逐渐减少。即,与碰撞物具有的能量减少相反地,接触面积增大,在冲击吸收装置的每个单位 面积上施加的力加速减少。因此,在冲击吸收的后期,难以使肋部压曲,其结果,存在产生触 底现象而使来自冲击吸收装置的反作用力增大的问题。另外,由于压曲后的肋部残骸残留在中空部中,所以在冲击吸收的后期,在承受冲 击的受压板部和与其相对的对向板部之间存在肋部的残骸,在受压板部和对向板部与肋部 的残骸抵接的时刻,负荷急剧上升,其结果,也存在产生触底现象而使来自冲击吸收装置的 反作用力增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冲击吸收装置中,重要的在于在进行压缩变形的期间所吸收的能量 的量,该能量的量以负荷一行程曲线的面积表示。即,可以进行压缩变形的距离即冲击吸收 行程越长,吸收冲击的量越大。但是,在现有的冲击吸收装置中,必须估计上述肋部残骸的 高度而设定冲击吸收行程,需要设计为与肋部残骸的高度相应地使行程增加。因此,存在成 为大型的冲击吸收装置、需要较大的配置空间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即使冲击吸收行程与现有技术 相同,也使得可吸收的能量的量增加。解决上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受压板部,其被施加冲击;对向板部,其与受压板部之间隔着间隔而相对;以及格 子状的肋部,其连结受压板部和对向板部,并且在受压板部和对向板部之间划分多个小室,多个小室由填充有主要成分为液体的封入体的填充小室、和填充空气的空小室构 成,填充小室至少与一个空小室相邻,在将填充小室和相邻的空小室之间进行划分的该肋 部的至少一个上形成脆弱部,在向使受压板部和对向板部彼此接近的方向施加冲击时,通过使肋部压曲而吸收 冲击能量,并且通过压缩封入体而吸收冲击能量,在脆弱部断裂后,利用从填充小室向空小 室流入的封入体的流通阻力,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解决上述课题的另一个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主体,其具有由板状的外壁部包围而成的中空部;封入体,其填充在中空 部中,主要成分为液体;以及通孔,其设置在主体上,将中空部和外部连通,利用向主体施加 的冲击的 而将封入体逐渐向外部排出,该冲击吸收装置构成为,利用封入体通过通孔时的阻力而吸收冲击,主体具有被施加冲击的受压板部、和与受压板部之间隔着间隔而相对的对向板 部,不具有向中空部内凸出的肋部或者划分中空部的肋部,通过冲击而使受压板部和对向 板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变形,使受压板部无限接近对向板部。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第1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装置,首先碰撞物与受压板部进行点接触,通过肋部的 变形和封入体被压缩而吸收冲击能量。在冲击能量较大,大于或等于在这种程度下所吸收 的冲击能量的情况下,首先,将最接近接触点的一个肋部压曲,然后,通过碰撞物按压受压 板部,使接触面积逐渐增大,从而多个肋部压曲。然后,利用肋部的压曲和封入体的压缩而 吸收冲击能量。另外,吸收冲击能量的结果,虽然碰撞物所具有的能量逐渐减少,但是碰撞物与冲 击吸收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在冲击吸收装置的每个单位面积上施加的力加速减少。 但是,在该过程中,肋部的脆弱部断裂,封入体从该断裂部向相邻的空小室流入。因此,消除 由于封入体的压缩引起的回弹,并且利用封入体的流通阻力吸收冲击能量。通过使利用封入体的流通阻力而吸收的能量,与利用肋部的压曲或者封入体的压 缩而吸收的能量相比较小,从而即使在冲击吸收装置的每个单位面积上施加的冲击能量减 少,也可以高效地吸收冲击能量。其结果,在冲击吸收的后期也可以吸收冲击能量,可以延 缓触底现象的产生。即使是存在填充小室与其他填充小室相邻的情况也没有问题,但封入体难以流入 相邻的填充小室。因此,优选填充小室仅与多个空小室相邻。优选填充小室以及空小室形成剖面为正六边形的筒状。如果这样设置,则可以将 填充小室和空小室紧密地配置为蜂巢状,提高与冲击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强度。另外,可 以使封入体从填充小室向相邻的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受压板部,其被施加冲击;对向板部,其与该受压板部之间隔着间隔而相对;以及格子状的肋部,其连结该受压板部和该对向板部,并且在该受压板部和该对向板部之间划分多个小室,多个该小室由填充有主要成分为液体的封入体的填充小室、和填充空气的空小室构成,该填充小室至少与一个该空小室相邻,在将该填充小室和相邻的该空小室之间进行划分的该肋部的至少一个上形成脆弱部,在向使该受压板部和该对向板部彼此接近的方向施加冲击时,通过使该肋部压曲而吸收冲击能量,并且通过压缩该封入体而吸收冲击能量,在该脆弱部断裂后,利用从该填充小室向该空小室流入的该封入体的流通阻力,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户谷千春古谷宗雄末永清白木雄彦薮谷茂片桐胜广伊藤克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