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54970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枢纽器,包括一枢轴及一转动装设于所述枢轴的旋转承架,所述枢纽器进一步包括一转动装设于所述枢轴的固定承架,所述枢轴包括一枢设于固定承架的第一轴杆及一枢设于旋转承架的第二轴杆,所述旋转承架与所述第二轴杆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所述固定承架与所述第一轴杆之间的摩擦力,所述旋转承架设一抵推部,所述枢轴突设一挡止部,相对所述枢轴旋转所述旋转承架,作用于枢纽器的扭力较小,当所述挡止部挡止所述抵推部时,继续旋转所述旋转承架,所述旋转承架带动所述枢轴相对固定承架同步转动,作用于枢纽器的扭力变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枢纽器
技术介绍
枢纽器一般装设于翻盖装置的上盖及底座间,以使上盖相对底座开启及闭合。一 般来说,枢纽器包括一枢轴、一固定装设于枢轴的固定承架及一转动装设于枢轴的旋转承 架,该旋转承架及固定承架分别与上盖及底座相固定,使得上盖可相对于底座旋转。旋转承 架与枢轴之间的摩擦力使上盖在旋转过程中可定位于预定位置。然而,上盖在开启时,现有 枢纽器的旋转承架与枢轴之间的摩擦力不变,手感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可变扭力的枢纽器。一种枢纽器,包括一枢轴及一转动装设于所述枢轴的旋转承架,所述枢纽器进一 步包括一转动装设于所述枢轴的固定承架,所述枢轴包括一枢设于固定承架的第一轴杆及 一枢设于旋转承架的第二轴杆,所述旋转承架与所述第二轴杆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所述固定 承架与所述第一轴杆之间的摩擦力,所述旋转承架设一抵推部,所述枢轴突设一挡止部,相 对所述枢轴旋转所述旋转承架,作用于枢纽器的扭力较小,当所述挡止部挡止所述抵推部 时,继续旋转所述旋转承架,所述旋转承架带动所述枢轴相对固定承架同步转动,作用于枢 纽器的扭力变大。优选地,所述抵推部的两端分别形成一抵推面,所述挡止部的两端对应形成与所 述抵推部的两抵推面抵接的挡止面。优选地,所述固定承架包括一枢转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杆的轴套,所述旋转承架包 括两具有相同内径且同轴的第一轴套及第二轴套以枢转套设于所述第二轴杆。优选地,所述旋转承架包括一固定片,固定片的一侧缘设有一切口,沿着所述切口 的两侧分别逆时针、顺时针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轴套及所述第二轴套,所述第二轴杆依次穿 设所述第二轴套及第一轴套。优选地,所述第二轴套于远离所述第一轴套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二轴套与所述固定 片形成的自由端处突设所述抵推部,沿着所述抵推部形成一收容所述挡止部的切口。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杆及第二轴杆之间突设一凸轮,所述第二轴杆邻近所述凸轮 的位置沿着周缘突设所述挡止部。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杆及第二轴杆之间突设一凸轮,所述凸轮于邻近所述第二轴 杆的一端突设所述挡止部。优选地,所述凸轮于邻近所述第一轴杆的一端突设一卡挡部,所述卡挡部两端分 别形成一卡挡面,所述固定承架包括一轴套,所述轴套的一端对应凸轮的卡挡部突设一定 位部,所述固定承架的定位部的两端分别形成一与所述凸轮的卡挡部的卡挡面卡挡的定位3 本技术枢纽器,旋转承架与枢轴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固定承架与枢轴之间的摩 擦力,在枢轴上设有一挡止部,旋转承架上设有一抵推部,旋转旋转承架使得旋转承架的抵 推部与枢轴的挡止部抵接,带动枢轴同步运动,作用于枢纽器的扭力增大,使得枢纽器具有 可变扭力。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技术枢纽器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2的使用状态图。图4是本技术枢纽器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的另一方向视图。 图6是图4的立体组装图。 图7是图6的使用状态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枢轴10,40第一轴杆11,41第二轴杆12,42凸轮13,46挡止部14,47挡止面140,470固定承架20,50固定片22、32、52、62轴套24,54固定孔220、320、520、620旋转承架30,60第一轴套34,64第二轴套36,66切口322、362、541、662、622抵推部360,660抵推面364,664卡挡部49卡挡面490定位部540定位面54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本技术枢纽器的第一较佳实施方式包括一枢轴10、一固定承架 20及一旋转承架30。枢轴10包括一圆柱状的第一轴杆11、一圆柱状的第二轴杆12及一位于第一轴杆 11与第二轴杆12之间的凸轮13。第二轴杆12邻近凸轮13的位置沿圆周突设一弧形的挡 止部14,挡止部14两端分别形成一挡止面140。固定承架20用来外接并固定于翻盖装置的底座(图未示)。固定承架20包括一 固定片22,贯穿固定片22开设两固定孔220,用于将固定承架20固定于翻盖装置的底座。 固定片22的一侧缘逆时针弯折延伸形成一轴套24。枢轴10的第一轴杆11可转动地穿设 于轴套24内,第一轴杆11在轴套24内枢转时与轴套24之间的摩擦力为Tl。旋转承架30用来外接并固定于翻盖装置的上盖(图未示)。旋转承架30包括一 固定片32,贯穿固定片32开设若干固定孔320,用于将旋转承架30固定在翻盖装置的上 盖。固定片32的一侧缘于中部位置设有一切口 322。该侧缘于切口 322的两侧分别延伸形 成具有相同内径且同轴的一第一轴套34及一第二轴套36,以供枢轴10的第二轴杆12转动 穿设。第二轴杆12在第一轴套34及第二轴套36内枢转时与第一轴套34及第二轴套36 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为T2。第一轴套34是自固定片32的该侧缘逆时针弯折而成,第二轴套 36是自固定片32的该侧缘顺时针弯折而成。第二轴套36于远离第一轴套34的一端靠近 固定片32沿轴向凸设一弧形的抵推部360,沿着抵推部360形成一切口 362。抵推部360 的两端分别形成一抵推面364。请结合参照图2,组装时,枢轴10的第一轴杆11穿入固定承架20的轴套24,轴套 24的一端贴着凸轮13。枢轴10的第二轴杆12依次穿入旋转承架30的第二轴套36及第 一轴套34,枢轴10的挡止部14容置于第二轴套36的切口 362内。第二轴杆12与第一轴 套34及第二轴套36之间的摩擦力T2小于第一轴杆11与轴套24之间的摩擦力Tl。在本 实施方式中,轴套24与第一轴套34及第二轴套36的内径相同,第一轴杆11的直径大于第 二轴杆12以使第二轴杆12与第一轴套34及第二轴套36之间的摩擦力T2小于第一轴杆 11与轴套24之间的摩擦力Tl。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于轴套24内部及第一轴杆11上 设置摩擦纹,以增大第一轴杆11与轴套24之间的摩擦力;或者使第一轴杆11与第二轴杆 12的直径相同,通过减小轴套24内径或增大第一轴套34及第二轴套36的内径以使第二轴 杆12与第一轴套34及第二轴套36之间的摩擦力T2小于第一轴杆11与轴套24之间的摩 擦力Tl。请同时参照图3,开启翻盖装置的过程中,由于旋转承架30与枢轴10之间的摩擦 力T2小于固定承架20与枢轴10之间摩擦力Tl,刚开始仅需较小的扭力使该旋转承架30 克服旋转承架30与枢轴10之间的摩擦力T2而相对枢轴10转动。当旋转承架30的一抵 推面364与枢轴10的一挡止面140抵接后继续旋转时,由于旋转承架30要带动枢轴10同 步旋转,需较大的扭力使旋转承架30克服枢轴10与固定承架20之间的摩擦力Tl而使旋 转承架30与枢轴10相对固定承架20转动。关闭翻盖装置的过程中,刚开始仅需较小的扭 力使该旋转承架30相对枢轴10转动。当旋转承架30的另一抵推面364与枢轴10的另一 挡止面140抵接后继续旋转时,需较大的扭力使旋转承架30与枢轴10相对固定承架20转 动。请参照图4,本使用新型枢纽器的第二较佳实施方式包括一枢轴40、一固定承架 50及一旋转承架60。枢轴40包括一圆柱状的第一轴杆41、一圆柱状的第二轴杆42及一位于第一轴杆41及第二轴杆42之间的凸轮4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枢纽器,包括一枢轴及一转动装设于所述枢轴的旋转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枢纽器进一步包括一转动装设于所述枢轴的固定承架,所述枢轴包括一枢设于固定承架的第一轴杆及一枢设于旋转承架的第二轴杆,所述旋转承架与所述第二轴杆之间的摩擦力小于所述固定承架与所述第一轴杆之间的摩擦力,所述旋转承架设一抵推部,所述枢轴突设一挡止部,相对所述枢轴旋转所述旋转承架,作用于枢纽器的扭力较小,当所述挡止部挡止所述抵推部时,继续旋转所述旋转承架,所述旋转承架带动所述枢轴相对固定承架同步转动,作用于枢纽器的扭力变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宾
申请(专利权)人:康准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