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轴的轴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297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转轴的轴筒结构,所述的轴筒具有基部,而基部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有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且第一侧壁末端朝向第二侧壁弯曲延伸有第一抵压部,并使第一抵压部内壁的弯曲弧度小于轴杆的外径,让轴杆在穿入轴筒后,轴杆可让第一抵压部产生整体的扩张弹性变形,使第一抵压部以较小的弹性变形量,即可与轴杆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以使转轴的寿命延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笔记型电脑、电子字典、个人数字助理(PDA)以及双页式电子产品等使用的转轴结构,尤指利用轴筒整体的扩张弹性变形,使轴筒以较小的弹性变形量,即可与轴杆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以使转轴寿命延长的轴筒结构。
技术介绍
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使用到转轴装置,如笔记型电脑、电子字典、个人数字助理(PDA)以及双页式电子产品等,都必须借助转轴装置达到掀翻开关的功用,然而,转轴装置在长期的使用下,随着翻掀开关的次数增加,必然会产生弹性疲乏,而渐渐无法使用。 请参阅图9以及图IO所示,由图9中可清楚得知,现有技术所使用的转轴装置A为设置有轴筒Al以及转轴A2,而轴筒Al具有基部All,且基部All两侧向上延伸有侧壁A12,并在其中一侧壁A12末端弯折延伸有抵压部A13,使转轴A2穿入轴筒Al内时,凭借转轴A2外缘与轴筒A1内所产生的摩擦力,避免盖体掀开、关闭时施力不当造成碰撞毁损等问题,然而,由图10中可清楚看出,所述的轴筒Al在设计时,其内部的垂直距离a为小于转轴A2的直径,而抵压部A13的内壁弧度约相等于轴筒A1外径,使转轴A2穿入轴筒A1内后,将抵压部A13向上顶起,使抵压部A13产生位移,进而产生摩擦力。 但上述现有产生摩擦力的方式具有相当大的缺失,原因在于,当转轴A2将抵压部A13向上顶起时,抵压部A13与侧壁A12延伸弯折处b,为会形成弹性变形,以使抵压部A13产生下压力,因此,抵压部A13的下压力为全部凭借抵压部A13与侧壁A12弯折处b所产生,进而容易产生弹性疲乏造成摩擦力降低,使转轴A2装置的寿命降低,并会产生电子产品碰撞毁损等问题发生。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相关业者所亟欲研发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轴的轴筒结构,解决现有结构容易产生弹性疲乏造成摩擦力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种转轴的轴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筒具有基部,而基部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有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且第一侧壁末端朝向第二侧壁弯曲延伸有第一抵压部,并使第一抵压部内壁的弯曲弧度小于轴杆的外径,让轴杆在穿入轴筒后,使第一抵压部产生整体的扩张变形。其中所述的轴筒的基部内表面设置有抵持在轴杆的抵持部。 其中所述的轴筒的基部内表面设置有抵持在轴杆的抵持部,且抵持部是与基部一体成型所制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种转轴的轴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筒具有基部,而基部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有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且第一侧壁末端一侧朝向第二侧壁弯曲延伸有第一抵压部,并在第二侧壁在第一抵压部的两侧分别朝向第一侧壁弯曲延伸有第二抵压部,且第一抵压部内壁与第二抵压部内壁的弯曲弧度小于轴杆的外径,让轴杆在穿入轴筒后,使第一抵压部与第二抵压部分别产生整体的扩张变形。其中所述的轴筒的基部内表面设置有抵持在轴杆的抵持部。 其中所述的轴筒的基部内表面设置有抵持在轴杆的抵持部,且抵持部是与基部一体成型所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利用使轴筒的第一抵压部内壁弯曲弧度小于轴杆的外径,使轴杆可让第一抵压部产生整体的扩张弹性变形,使第一抵压部以较小的弹性变形量,即可与轴杆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以使转轴的寿命延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示意图(一 ); 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示意图(二 ); 图5是本技术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6是本技术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技术又一较佳实施例的轴筒俯视图 图8是本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图9现有转轴的侧视剖面示意图(一 ); 图10现有转轴的轴筒侧视剖面示意图(二 )。 附图标记说明l-轴筒;ll-基部;111_抵持部;112_定位部;12-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一抵压部;15-第二抵压部;2-转轴部;21_轴杆;22_固定部;A_转轴装置;Al-轴筒;All-基部;A12-侧壁;A13-抵压部;A2-转轴。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以及图2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的转轴设置有轴筒1以及转轴部2,其中 所述的轴筒1具有基部ll,而基部11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有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且第一侧壁12末端朝向第二侧壁13弯曲延伸有第一抵压部14,并使第一抵压部14内壁的弯曲弧度小于轴杆21的外径,而基部11内表面设置有抵持部lll,且基部ll一侧延伸有可供定位于预设位置的定位部112。 所述的转轴部2设置有轴杆21,而轴杆21 —侧连接有可供定位于预设位置的固定部22。 请参阅图3以及图4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本技术在组构时,是将轴杆21插入轴筒1的第一抵压部14与抵持部111之间,由于第一抵压部14内壁的弯曲弧度小于轴杆21的外径,且第一抵压部14为由第一侧壁12末端弯曲延伸,所以第一抵压部14与第一侧壁12连接处的应力大于第一抵压部14末端的应力,因此,当轴杆21插入轴筒1的第一抵压部14与抵持部111之间时,所述的第一抵压部14末端为会受到轴杆21所推挤产生弹性变形,且其变形量为末端最大,而越靠近第一抵压部14与第一侧壁12连接处则变形量越小,使整个第一抵压部14产生整体的扩张弹性变形,所以其可以较小的弹性变形量,即可达到与轴杆21所需产生的摩擦力,可延长第一抵压部14产生弹性疲乏的时间,以使转轴的寿命延长。 再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其轴筒1具有基部ll,而基部11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有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且第一侧壁12末端一侧朝向第二侧壁13弯曲延伸有第一抵压部14,并在第二侧壁13在第一抵压部14两侧分别朝向第一侧壁12弯曲延伸有第二抵压部15,使第一抵压部14与第二抵压部15成交错状,且第一抵压部14与第二抵压部15的轴心也会成偏心交错,而第一抵压部14内壁与第二抵压部15内壁的弯曲弧度小于轴杆21的外径,并在基部11内表面设置有抵持部111,且基部11 一侧延伸有可供定位于预设位置的定位部112。 凭借上述结构,当将轴杆21插入轴筒1的第一抵压部14、第二抵压部15与抵持部111之间,同样的,由于第一抵压部14内壁与第二抵压部15的弯曲弧度小于轴杆21的外径,因此,当轴杆21插入轴筒1内时,所述的第一抵压部14末端与第二抵压部15末端为会受到轴杆21所推挤产生弹性变形,且其变形量为以末端最大,使整个第一抵压部14与第二抵压部15产生整体的扩张弹性变形,所以其可以较小的弹性变形量,即可达到与轴杆21所需产生的摩擦力,可延长第一抵压部14与第二抵压部15产生弹性疲乏的时间,以使转轴的寿命延长。 然而,由于第一抵压部14与第二抵压部15为分别由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朝相对方向延伸弯折,使第一抵压部14与第二抵压部15的轴线成交错状,因此,当轴杆21插入轴筒1的第一抵压部14、第二抵压部15与抵持部111之间时,轴杆21可受到较为均匀的抵压力,使轴杆21相对运转更平稳、顺畅,而更可延长使用寿命。 再请参阅图8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轴的轴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筒具有基部,而基部两侧分别向上延伸有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且第一侧壁末端朝向第二侧壁弯曲延伸有第一抵压部,并使第一抵压部内壁的弯曲弧度小于轴杆的外径,让轴杆在穿入轴筒后,使第一抵压部产生整体的扩张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秋显
申请(专利权)人:元镫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