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游艇拖车的主架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01166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游艇拖车的主架体,其包括截面呈方形框状、单杆式的第一、第二、第三架体,在第一、第二架体的末端分别固定有叉接架,在第二、第三架体的首端分别固有连接套管,叉接架与连接套管间由两连接件相连接,使第一、第二、第三架体间抵面邻接,邻接的架体间的折叠是通过保留架体折叠接触侧的一连接件实现;其还包括两轮组枢接架体,每一轮组枢接架体分别经两连接件对应装配在与第三架体中部两侧对称固定的叉接架上而构成轮组枢接桥,两轮组枢接架体与第三架体间的合拢是通过保留架体间近侧连接处的一连接件而实现。其具有结构简单、构件少、成本低、重量轻、搬移方便的优点,可折叠、合拢存放,占用空间小,组装快速。(*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其他车辆的部件,尤其是一种可折叠的游艇拖车的主架体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户外水上休闲活动日益增多,小型游艇 也逐渐进入家庭中。小型游艇的存放因缺少专用停泊码头而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 前,大多数家庭均采用的是随车拖曳的方式。例如在2002年10月2日公开的专利号为 01337238. 6的中国外观设计专利"输送船舶用的拖车",其拖车的主架体是一以杆体围设形 成的框式架体,该架体前端收縮成弧形状后与牵引架相连接。上述公开文件中所公开的拖 车,其框式主架体结构固定,为不可拆连接。其存在着体积大而占用存放空间、重量重而搬 移不便及成本高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拖车主架体结构固定、不可拆而造成的存放空间大、搬移不 便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构件少、成本低、组装快速,移动方便、可折叠存 放的游艇拖车的主架体。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游艇拖车的主架体,其特 征在于其包括截面呈方形框状、单杆式的第一、第二、第三架体,在第一、第二架体的末端 分别固定有叉槽呈垂直向的叉接架,在所述的第二、第三架体的首端上、下两端面上分别对 称固定有呈水平向的连接套管,第一、第二架体末端叉接架与对应的第二、第三架体首端上 的连接套管间由两连接件相连接,使第一、第二、第三架体间抵面邻接,邻接的架体间的折 叠是通过保留架体间折叠接触侧的一连接件而实现;其还包括两轮组枢接架体,每一轮组 枢接架体分别经两连接件对应装配在与第三架体中部两侧对称固定的叉接架上而构成轮 组枢接桥,两轮组枢接架体与第三架体间的合拢是通过保留两轮组枢接架体与第三架体近 侧的一连接件而实现。 所述的分别固定在第一、第二架体末端、叉槽呈垂直向的叉接架,是在第一、第二 架体的末端垂直两侧端面上对称固定的连接板构成。 所述的由叉接架、连接件装配在第三架体中部两侧的两轮组枢接架体,其枢接端 上分别固定有护罩安装架。 所述的末端固定有叉接架的第一架体,其首端设有牵引架装配孔。 本技术主架体主要包括单杆式的第一、第二、第三架体及装配于第三架体两侧的轮组枢接架体,其结构简单、构件少、成本低;其架体的截面呈方形框状,材料重量轻而搬移方便;架体间均采用了叉接架、连接件连接,实现了可拆连接,其可折叠、合拢存放,占用空间小,并且可快速组装。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立体的结构图。 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构件合拢状态立体图。 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折叠状态立体图。 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折叠、合拢终了状态立体图。 图5是本技术使用状态结构参考图。图中1.第一架体,2.第一叉接架,3.接套管,4.第二架体,5.第二叉接架,6.连接 ^ ,..第三架体,801.轮组枢接架体,802.轮组枢接架体,9.第三叉接架,1001.连接螺 栓,1002.连接螺栓,1101.连接螺栓,1102.连接螺栓,1201.护罩安装架,1202.护罩安装 架,1301.连接螺栓,1302.连接螺栓,1401.连接螺栓,1402.连接螺栓,15.牵引架装配孔, 16.定位装置件,1701.艇舷支托件,1702.艇舷支托件,18.艇底支托件,1901.轮组,1902. 轮组,20Q1.护罩,20Q2.护罩。 套管,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一种游艇拖车的主架体,其包括单杆式的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4、第三架体7。单杆式结构的主架体结构简单、构件少。如图1所示,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4、第三架体7的截面呈方形框状,此种结构的架体材料重量轻而方便搬移,其相对成本低。 在图1中,在第一架体l的末端固定有叉槽呈垂直向的第一叉接架2,第二架体4的末端固定有叉槽呈垂直向的第二叉接架5。该叉接架可以是一叉形的连接架,也可以是在第一、第二架体的末端垂直两侧端面上对称固定的梯形连接板构成。本技术优先采用的是在第一、第二架体的末端垂直两侧端面上对称固定的梯形连接板构成方案。 如图1所示,在第二架体的首端上、下两端面上对称固定有呈水平向的连接套管3 (其中下端面上的连接套管,图中不可见)。在第三架体的首端上、下两端面上对称固定有呈水平向的连接套管6 (其中下端面上的连接套管,图中也不可见)。 在图1中,第一架体1末端第一叉接架2与第二架体4首端上的连接套管间采用对 称设置的螺栓1401、 1402连接,使第一架体1与第二架体4之间实现了抵面邻接;第二架体 4末端第二叉接架5与第三架体7首端上的连接套管间也两样采用对称设置的螺栓1301、 1302连接,使第二架体4与第三架体7间实现了抵面邻接。 在图1中,其还包括两轮组枢接架体801 、 802 。 在第三架体中部的固定连接第三叉接架9,该叉接架9的叉槽相对于架体对称设 置,呈水平向、且90。限位。 轮组枢接架体801分别由两连接螺栓1001、 1002装配在第三架体中部第三叉接架9的一侧叉槽内,并处于最大工作位置;轮组枢接架体802分别由两连接螺栓1101、1102装配在第三架体中部第三叉接架9的另一侧叉槽内,并处于最大工作位置。 处于最大工作位置的两轮组枢接架体801 、802构成一轮组枢接桥。 在图2中,两轮组枢接架体801、802与第三架体7间的合拢是这样实现的保留轮组枢接架体801与第三架体7近侧的连接螺栓1002、轮组枢接架体802与第三架体7近侧的连接螺栓1101,使两轮组枢接架体分别绕相应的连接螺栓在第三叉接架9的叉槽内转动,而与第三架体7合拢。 在图3中,邻接的架体间的折叠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架体1与第二架体4之间保留 其折叠接触侧的连接螺栓1402、第二架体4与第二架体7之间保留其折叠接触侧的连接螺 栓1301,使架体分别绕相应的连接螺栓转动,而折叠。 如图4所示,折叠的架体1、4、7及合拢的轮组枢接架体802(轮组枢接架体801图 中不可见),其体积小,减少了存放空间。 为了实现其与功能部件的快速装配,如图1所示,在轮组枢接架体801、802的枢接 端上分别对应固定有护罩安装架1201、1202。在第一架体的首端开有牵引架装配孔15。 图5是本技术使用状态结构参考图。在图5中,在单杆式的第一架体1、第二 架体4、第三架体7上分别装配功能部件,如定位装置件16、艇舷支托件1701、 1702、艇底支 托件18。在轮组枢接架体801、802的枢接端上枢接轮组1901、 1902。在护罩安装架1201、 护罩安装架1202(图中未标记)装配护罩2001、2002。本技术组装可快速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 修改或等同替换,其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中。权利要求一种游艇拖车的主架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截面呈方形框状、单杆式的第一、第二、第三架体,在第一、第二架体的末端分别固定有叉槽呈垂直向的叉接架,在所述的第二、第三架体的首端上、下两端面上分别对称固定有呈水平向的连接套管,第一、第二架体末端叉接架与对应的第二、第三架体首端上的连接套管间由两连接件相连接,使第一、第二、第三架体间抵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游艇拖车的主架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截面呈方形框状、单杆式的第一、第二、第三架体,在第一、第二架体的末端分别固定有叉槽呈垂直向的叉接架,在所述的第二、第三架体的首端上、下两端面上分别对称固定有呈水平向的连接套管,第一、第二架体末端叉接架与对应的第二、第三架体首端上的连接套管间由两连接件相连接,使第一、第二、第三架体间抵面邻接,邻接的架体间的折叠是通过保留架体间折叠接触侧的一连接件而实现;其还包括两轮组枢接架体,每一轮组枢接架体分别经两连接件对应装配在与第三架体中部两侧对称固定的叉接架上而构成轮组枢接桥,两轮组枢接架体与第三架体间的合拢是通过保留两轮组枢接架体与第三架体近侧的一连接件而实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历涛
申请(专利权)人:荣成市龙河金属加工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