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莲传专利>正文

惯性哑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79814 阅读:3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惯性哑铃,包括一外筒以及一内筒,其中,外筒的两端封闭,靠近外筒筒身的前端面设有至少一第一通气孔,靠近外筒筒身的后端面设有至少一第二通气孔;而两端封闭的内筒以可相对滑动的方式容置于外筒内,内筒中设有至少一配重件,且内筒的长度小于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之间的距离。由此,当使用者晃动外筒时,内筒即会阻塞外筒一侧的通气孔而形成缓冲,避免内筒对外筒造成强力冲击,以提升训练效果,并确保使用安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哑铃,尤指一种在外筒中设有可相对于外筒滑动的内筒,以 提供晃动训练模式的惯性 铃。
技术介绍
对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各种健身器材而言,例如脚踏车健身器材、臂力训练器 等,其购买费用高且体积相当庞大,并不是相当适合在一般家庭中使用。而由于哑铃体积 小、易于储存,无需花费太多的金钱即可购得,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且可以做到身体多部 位的重量训练,以随时锻炼身体,因此,已成为一般社会大众所常使用的健身器材之一。惟,公知的哑铃大多为一体制造成型,由于整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在进行手臂握举 的运动时,哑铃的重心大都是在手握的中心位置。因此,所能达到的健身训练方式固定,在 功能上即显得单调,容易让使用者失去兴趣,而降低训练效果。有鉴于此,为了改善上述的缺点,使惯性 铃不仅能提供握举的训练方式,且能提 供一种晃动的训练模式,以提高使用乐趣,并达到不同程度的运动健身效果,创作人积多年 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惯性哑铃,由在一外筒中设有一可相对于外筒 滑动的内筒结构,俾能在使用者晃动外筒时,由内筒滑动所产生的瞬间加速度以增加训练 负载,从而提高使用乐趣,并提升训练效果。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惯性哑铃,由在一外筒中设有一内筒,并在外 筒两侧分别设有通气孔的结构,俾能在内筒滑动并阻塞外筒一侧的通气孔时,能形成缓冲 效果,以避免内筒对外筒造成强力冲击,而可提升训练效果,并确保使用安全。为达上述创作的目的,本技术所设的惯性哑铃包括一外筒以及一内筒。该外 筒的两端封闭,包括一筒身、一前端面及一后端面,筒身靠近前端面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一 通气孔,筒身靠近后端面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二通气孔;而该内筒以可相对滑动的方式容 置于外筒内,内筒的前、后两端封闭,内筒的长度小于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之间的距 离,且内筒中设有至少一配重件。实施时,本技术更包括一第一缓冲件及一第二缓冲件,该第一缓冲件定位于 外筒的前端面与内筒的前端之间,而第二缓冲件定位于外筒的后端面与内筒的后端之间。因此,本技术达到了有益的技术效果1、本技术能提供握举的训练方式,且能由内筒滑动所产生的加速度,以增加 训练负载,从而提供一种晃动的训练模式,因此,不但可有效提高使用乐趣,且可提升训练 效果。2、本技术能在进行晃动的训练模式时,让空气及缓冲件形成缓冲的效果,以 避免内筒对外筒的一端造成强力的冲击,因此,不但在使用时更为顺畅稳定,且可确保使用安全。为便于对本技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兹详述于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部份元件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部份组合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筒中容纳配重件时的组合剖面图。图4、图5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惯性哑铃1 ;外筒2 ;筒身21 ;前头套22 ;前端面221 ;后头套23 ;后端面231 ;第一 通气孔24 ;第二通气孔25 ;内筒3 ;内筒身31 ;前管塞32 ;后管塞33 ;第一缓冲件4 ;第二缓 冲件5 ;配重件6。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所示,其为本技术惯性哑铃1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外筒2、一内 筒3、一第一缓冲件4及一第二缓冲件5。该外筒2包括一筒身21、一前头套22及一后头套23。该筒身21呈圆管状,其内部 中空,且具有一前端及反向于该前端的后端;而前头套22及后头套23分别为一具有开口的 圆形塑胶套,该前头套22套接于筒身21的前端,该后头套23套接于筒身21的后端,以封 闭筒身21的前、后两端,并在筒身21的前、后两端形成一前端面221及一后端面231。另, 数个贯穿筒身21的圆孔形成于靠近前端面221的位置,该等圆孔做为第一通气孔24 ;数个 贯穿筒身21的圆孔形成于靠近后端面231的位置,该等圆孔做为第二通气孔25。该内筒3包括一内筒身31、一前管塞32及一后管塞33。该内筒身31呈圆管状, 其内部中空,供容纳一沙包,该沙包做为配重件6 (如图3所示),所述的配重件6也可为铁 块。该内筒身31具有一前端及反向于该前端的后端;该前管塞32套接于内筒身31的前 端,而后管塞33套接于内筒身31的后端,以封闭内筒3的前、后两端,并使内筒3的长度小 于第一通气孔24与第二通气孔25之间的距离。再者,该外筒2的前端面221的后端结合一圆形泡棉,该泡棉做为第一缓冲件4,并 使该第一缓冲件4定位于外筒2的前端面221与内筒3的前管塞32之间;而该外筒2的后 端面231的前端结合另一圆形泡棉,该泡棉做为第二缓冲件5,并使该第二缓冲件5定位于 外筒2的后端面231与内筒3的后管塞33之间。实施时,所述的第一缓冲件4及第二缓冲 件5也可为弹簧、橡胶、塑胶或压缩空气,同样具有缓冲的效果。请参阅图4所示,其为本技术惯性哑铃1的使用状态图,其中,该内筒3容置 于外筒2内部,且该内筒3可相对于外筒2滑动。当使用者手握外筒2并向前晃动时,由内 筒3及配重件6的重量,即可压缩前管塞32前端的空气,由外筒2的第一通气孔24向外逸 出,同时让外筒2外部的空间经由第二通气孔25进入外筒2内部。而如图5所示,当内筒 3继续向前滑动时,由于内筒3前端的筒壁封闭第一通气孔24,将使内筒3前端的剩余空气 形成缓冲,并配合第一缓冲件4的作用,避免内筒3的前管塞32对外筒2的前端面221造 成强力冲击。同样的,当外筒2向后晃动时,也可由内筒3后端的空气及第二缓冲件5的作用,避免内筒3的后管塞33撞击外筒2的后端面231。因此,本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技术能提供握举的训练方式,且能由内筒滑动所产生的加速度,以增加 训练负载,从而提供一种晃动的训练模式,因此,不但可有效提高使用乐趣,且可提升训练 效果。2、本技术能在进行晃动的训练模式时,让空气及缓冲件形成缓冲的效果,以 避免内筒对外筒的一端造成强力的冲击,因此,不但在使用时更为顺畅稳定,且可确保使用安全。综上所述,依上文所揭示的内容,本技术确可达到创作的预期目的,提供一种 不仅能提供握举的训练方式,且能提供一种晃动的训练模式,以提高使用乐趣,并达到不同 程度的运动健身效果的惯性 铃。以上对本技术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 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与范围之内可对其进行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是它们都将落入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一种惯性哑铃,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筒,其两端封闭,包括一筒身、一前端面及一后端面,该筒身靠近前端面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一通气孔,该筒身靠近后端面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二通气孔;以及一内筒,以可相对滑动的方式容置于外筒内,该内筒的前、后两端封闭,该内筒的长度小于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之间的距离,且该内筒中设有至少一配重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惯性哑铃,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一缓冲件及一第二缓冲件, 该第一缓冲件定位于外筒的前端面与内筒的前端之间,该第二缓冲件定位于外筒的后端面 与内筒的后端之间。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惯性 铃,其特征在于,该外筒的两端分别套接一前头套及 一后头套,该外筒的前头套上形成一前端面,而外筒的后头套上形成一后端面。4.如权利要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惯性哑铃,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筒,其两端封闭,包括一筒身、一前端面及一后端面,该筒身靠近前端面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一通气孔,该筒身靠近后端面的位置设有至少一第二通气孔;以及一内筒,以可相对滑动的方式容置于外筒内,该内筒的前、后两端封闭,该内筒的长度小于第一通气孔与第二通气孔之间的距离,且该内筒中设有至少一配重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莲传
申请(专利权)人:杨莲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