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基转移酶突变体、蔗糖合成酶突变体及其在合成莱鲍迪苷M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61414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10-14 2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糖基转移酶突变体、蔗糖合成酶突变体及其在合成莱鲍迪苷M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定向进化理论对野生型糖基转移酶、野生型蔗糖合成酶进行改造,获得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和蔗糖合成酶突变体。通过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和蔗糖合成酶突变体共表达菌株催化莱鲍迪苷D得到莱鲍迪苷M,催化效率优于野生酶。通过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和蔗糖合成酶突变体共表达菌株完全催化110 g/L莱鲍迪苷D得到莱鲍迪苷M仅需要20 h,转化率达到97%,莱鲍迪苷M产量达到122 g/L,有效地提升了原料转化率、莱鲍迪苷M产率,同时缩短了合成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基因工程,具体涉及糖基转移酶突变体、蔗糖合成酶突变体及其在合成莱鲍迪苷m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1、甜叶菊是一种源于南美洲的菊科草本植物,其所含的甜菊糖苷具有甜度高、热量极低、稳定性好等特点,被誉为“第三代健康糖源”和“最佳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主要存在于甜叶菊叶片中,含量最多的为甜菊苷stevioside(占叶片干重的5~10%)、莱鲍迪苷a(rebaudioside a)(占叶片干重的2~4%)和莱鲍迪苷c(rebaudioside c)(占叶片干重的1~2%),其余的50多种糖苷如莱鲍迪苷d、莱鲍迪苷m、莱鲍迪苷e等则含量极低。

2、甜菊糖苷甜度约为蔗糖的200~350倍,而热量仅为蔗糖的200~300分之一,是一种优质的甜味剂替代品,已被应用于巧克力、酸奶、果酱、饮料中。研究表明,甜菊糖苷在辅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结肠炎、肝硬化等方面均有作用,故甜菊糖苷在食品、饮品及药物领域具备广阔应用空间。

3、甜菊糖苷具有共同的甜菊醇单元,在此结构上通过在甜菊醇单元的c-13和c-19位上添加不同数量和类型的糖基,形成口味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和蔗糖合成酶突变体;其中,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由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的野生型糖基转移酶的第85位亮氨酸突变为甘氨酸、第136位丝氨酸突变为赖氨酸、第140位精氨酸突变为脯氨酸、第175位亮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第239位的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以及第422位的酪氨酸突变为谷氨酸;

2.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突变体的基因。

3.一种表达盒,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因。

4.一种重组表达载体,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因。

5.一种重组菌,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

【技术特征摘要】

1.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糖基转移酶突变体和蔗糖合成酶突变体;其中,糖基转移酶突变体由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的野生型糖基转移酶的第85位亮氨酸突变为甘氨酸、第136位丝氨酸突变为赖氨酸、第140位精氨酸突变为脯氨酸、第175位亮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第239位的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以及第422位的酪氨酸突变为谷氨酸;

2.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突变体的基因。

3.一种表达盒,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因。

4.一种重组表达载体,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因。

5.一种重组菌,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清华盖晓燕聂在建程保华郑海军韦红夫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三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