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571085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以及具备进入该贯通孔内的轴部的栓状体。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的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 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施加制动的阻尼器装置 的改良。技术背景具有如下空气阻尼器,即、具备活塞和缸体,并且在缸体的关闭的一端形 成由圆筒孔和圆锥孔构成的阶梯孔,将该阶梯孔从缸体的外侧用具备中心孔的 橡胶板覆盖(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空气阻尼器中,利用通过活塞的后退而 产生于缸体内的负压将橡胶板引入到阶梯孔的圆锥孔内并使其中心孔缩小,从 而使活塞难以后退(即,对活塞的后退施加制动力)。可是,在该空气阻尼器中,由于很难严密地设定该橡胶板的中心孔的缩小 程度,所以很难将上述制动力调节为所期望的大小,另外,在橡胶板时效老化 的场合,导致制动力发生变化。另外,在汽车的工具箱等中,为了在容纳于内 部的物品的重量轻的场合和重的场合打开速度不发生变化,要求利用这种空气 阻尼器不管容纳于内部的物品的有无轻重都使打开速度大致为一定。专利文献1:特公平4 - 48658号公报(第2页第4栏33行 第3页第5 栏4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这种阻尼器装置中容易进行制动力的调 节,且使已设定的制动力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另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 将该阻尼器装置用于汽车的工具箱等时,不管容纳于内部的物品的有无轻重都 使该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总是保持大致一定。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中,将阻尼器装置做成具备以下 (1) ~ (4)的结构的装置。(l)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2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3) 具备栓状体,该栓状体具备可移动地进入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 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4) 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的轴部的 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如果活塞体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缸体内 的压力发生变化,因而栓状体的轴部也在贯通孔内移动,该轴部的向贯通孔内 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实际上不存在理想流体,所有流体具有一定的粘性,所 以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大,则通过间隙的范围变长,从而流体难以通过,另一方 面,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小,则通过间隙的范围变短,从而流体容易通过。由此, 典型地,通过对活塞体的后退移动或相对后退移动施加制动,并且对活塞体的 前进移动或相对前-进移动不施加制动,/人而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向某一方向的 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另外,缸体内的压力按照活塞体的移动速度发生变 化,移动速度变得越快,则利用该压力变化,上述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 寸越大,能够对活塞体作用较大的制动力,因而如果预先使活塞体与工具箱等 的开闭连动而移动,则能够将与其容纳物的重量对应的大小的制动力作用在该 工具箱等上。即、在容纳物较重且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大时,由活塞体引起的 压力变化较大,因此上述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量也变大,对该打开作用较 大的制动力。另一方面,在容纳物轻且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小时,由活塞体引 起的压力变化较小,因此上述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量也变小,对该打开作 用较小的制动力。因此,就该工具箱等的打开而言,与容纳物的有无轻重无关, 利用该阻尼器装置总是成为大致一定。另外,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中,将阻尼器装置做成具 备以下(1) ~ (4)的结构的装置。(l)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 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人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2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3)具备栓状体,该栓状体具备可移动地进入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4)在^r状体的轴部具备节流构造,在该轴部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 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时,该节流构造使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的流体的 通过间隙发生变化。才艮据该结构,以栓状体的轴部的移动为契机,使流体在通过间隙进一步难 以通过,或者进一步容易通过,能够使上述制动力明显加大或者减少并起作用。如果预先使栓状体的轴部随着从进入到贯通孔的前端侧朝向其基部侧逐 渐变粗,则在增加轴部的向贯通孔的进入尺寸时,能够使流体进一步难以通过 通过间隙。另外,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中,将阻尼器装置做成具 备以下(1) ~ (6)的结构的装置。(1) 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 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2)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通气孔;(3) 具备栓状体,该栓状体具备可滑动地进入该通气孔中的轴部;(4) 具备该栓状体的加力机构;(5 )上述栓状体的轴部具备从该轴部中的位于缸体的内方侧的轴端开始 的沿着其滑动方向的槽,在该槽的终端侧形成有使该槽的深度及宽度的双方或 任一方减少的节流部;(6 )利用上述加力机构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定位于缸体的通气孔的 外方,并且利用由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向的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产 生的压力变化,在使上述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进入通 气孔内。若活塞体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接近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 向进行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缸体内的空气通过栓状体的轴部的槽和通气孔的内 面之间进行排气。若活塞体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 向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由于缸体内成为负压,所以在栓状体的轴部作用向活塞 体的移动方向拉动的方向的力,栓状体在使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进行移动。如6果栓状体这样移动,则由于上述节流部进入到通气孔内,所以空气难以净皮吸入缸体内,对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由此,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力。由于具备使通气孔中的空气的流路变窄或者变宽的功能的栓状体仅仅通过这种移动发挥这些功能,因而不会发生这些功能时效丧失之类的老化。如果预先将节流部构成为,使栓状体的轴部的槽的终端侧的槽底形成为锥形面状,则节流部的向通气孔的进入量变得越多,能够使对活塞体的移动的阻力变得越大。这种场合,在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较慢时,节流部向通气孔的进入量较小,因而产生较小的对该活塞体甚至制动对象物的制动力,在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较快时,节流部向通气孔的进入量较大,因而能够产生较大的对该活塞甚至制动对象物的制动力。有时在上述栓状体上还预先形成有在使其轴部进入到通气孔中的状态下与缸体侧的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此时,预先将缸体的内部深处由隔开筒状体的隔板构成,在该隔板的外侧并在筒状体上形成呈窗口状的被配合部,并且,栓状体具有一体具备轴部的头部,并且在该头部具备进入上述被配合部中的呈爪状的配合部。这种场合,通过从构成缸体的筒状体的隔板的外侧向该筒状体内使轴部进入到通气孔中而装入栓状体,从而使配合部与被配合部配合,能够维持使栓状体的轴部进入该通气孔中的状态。另外,通过该被配合部和通气孔,能够确保向缸体的吸气和排气。另夕卜,还具备罩,该罩将构成上述缸体的筒状体中的位于隔板外侧的筒端以在与该隔板之间容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以及, 具备可移动地进入到该贯通孔内的轴 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的栓状体, 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的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3-30 091728/2007;JP 2007-5-29 142680/20071.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以及,具备可移动地进入到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的栓状体,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的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2. —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 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其特 征在于,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以及, 具备可移动地进入到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的栓状体,在栓状体的轴部具备节流构造,在该轴部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时,该节流构造^吏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的流体的通过间隙发生变化。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栓状体的轴部随着从进入到贯通孔的前端侧朝向其基部侧逐渐变粗。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栓状体形成有在使其轴部进入到贯通孔中的状态下与缸体侧的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林俊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