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534870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确保胎面表面的良好耐磨耗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带束层耐久性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充气子午线轮胎包括:环状胎体(5),被接合保持在至少一对胎圈芯(4)之间;两层带束增强层(8a、8b),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增强元件构成,且被设置在胎体(5)的胎冠区的外侧且胎面胶(7)的内侧;及带束层(10),由两个子带束层(9a、9b)形成,且被设置在带束增强层的轮胎径向外侧,一个子带束层的带束层帘线和另一个子带束层的带束层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面E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其中,由两个子带束层(9a、9b)限定的带束层帘线交叉区的宽度w↓[1]被设定在轮胎宽度W的65%至90%的范围内,带束增强层(8a、8b)的最大宽度w↓[0]被设定在轮胎宽度W的60%至85%的范围内,且带束层半径比被设定为不大于0.06,带束层半径比是在轮胎被以标准内压充气的状态下从轮胎轴线测量的带束层的在轮胎赤道面处的半径(R↓[0])和带束层的在带束层侧端位置处的半径(R↓[1])之间的差值(R↓[0]-R↓[1])与带束层一半宽度的(w/2)的比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用作诸如卡车、公共汽车等重载荷车 辆用轮胎、工业车辆用轮胎、施工车辆用轮胎等的充气子午线轮胎,所述轮胎具有由包括沿胎面的周向以直线状或以锯齿 状延伸的帘线、单丝(filament)等的增强元件构成的带束增 强层;和设置在带束增强层的外周侧以与带束增强层重叠的带 束层(belt)。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提出了 一种在确保胎面表面的良 好耐磨耗性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止带束层分离的技术。
技术介绍
设置有用于增强带束层的带束增强层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 示例包括日本特开平2-208101号公才艮。日本特开平2-208101号公报的轮胎包括被接合保持在至 少一对胎圈芯之间的环状胎体;至少两层交叉带束层,所述至 少两层交叉带束层被设置在胎体周围并且由作为增强元件的多 根帘线或单丝以相对于包括胎体的中央圆周的平面,即赤道面, 以10°至40°的范围内的倾斜角度彼此交叉而构成,使得一个 子带束层的帘线或单丝和另 一个子带束层的帘线或单丝相对于 赤道面彼此相反地倾斜,并且使得胎体的主体通过交叉带束层 而被增强;以及至少一个胎冠增强层,所述至少一个胎冠增强 层被设置在交叉带束层的下方,并且由通过将作为增强元件的 形状为波浪状或锯齿状的多根帘线或单丝布置成沿着赤道面成 为整体而形成的条状物来构成。根据所述轮胎,推测实现了有 助于有效抑制交叉带束层的分离的加强胎冠部,但没有关心其 自身中发生的分离和轮胎制造中的其他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近年来,随着要求车辆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底盘(chassis)而导致的充气4仑胎的扁平率(aspect ratio)逐 渐增大,当轮胎以标准内压充气时,胎面部的径向膨胀逐渐增 大且前述的现有技术如上所述不能完全解决像这样的轮胎大径 向膨胀问题。结果,像由于胎面部的径向膨胀的幅度的增大而 导致的带束侧端部的早期分离和由此所引起的带束层耐久性的 劣化的问题现在凸显出来。由于具有相对大的扁平率的轮胎呈现出胎面胎肩部附近的 特别大的径向膨胀幅度,因此,已经提出了将由沿轮胎周向延 伸的增强元件构成的带束增强层布置在到达胎面胎肩部附近的 宽度方向的宽范围。然而,在带束增强层的宽度被无意地制作 得很大的情况下,当使轮胎与地面接触时,由于在轮胎的侧视 图中带束层朝着轮胎径向的内/外侧弯曲,在带束增强层和沿轮 胎径向与该带束增强层相邻的子带束层之间的层间橡胶中发生 带束层沿轮胎周向的延伸,所述延伸在带束增强层和子带束层 之间差别很大。结果,沿轮胎周向的较大剪切力被施加至带束 增强层和子带束层,产生了所述剪切力容易导致这些层之间分 离的问题。另外,如上所述,随着子带束层的侧端和带束增强层的侧 端远离轮胎赤道面,即,随着这些层的宽度增大,如上所述的 沿轮胎周向的剪切力增大。因此,在具有较大扁平率的轮胎中, 当为了抑制轮胎的胎面部的径向膨胀而进一步加宽带束增强层 的宽度时,这两层之间产生的分离具有更严重的影响。另 一方面,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增强元件构成的带束增强 层在面内(in-plane)剪切方向几乎没有刚性,所述刚性是相 对于胎面宽度方向和轮胎周向的面内剪切力输入的刚性,所述刚性对于胎面的磨损具有显著影响。由此,沿面内剪切方向的 刚性由至少两层子带束层的带束层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面的倾 斜角度和各带束层帘线中帘线交叉区的各自宽度来限定。因此, 通过增大前述剪切刚性,使得胎面表面的磨损量在其宽度方向 上变得平均。考虑到此,应该理解的是,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加宽带束 增强层和子带束层导致带束层耐久性的劣化,然而加宽交叉子 带束层在提高耐磨耗性方面是必要的。鉴于上述事实,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确保胎面表面 的良好耐磨耗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带束层耐久性的充气子 午线轮胎。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包括环状胎体,所述胎 体被接合保持在至少一对或多对胎圏芯之间,即环状胎体具有 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的子午线结构;至少一层带束增强层, 所述带束增强层由沿轮胎周向以直线状或锯齿状等延伸的包括 帘线、单丝等的增强元件构成,并且被设置在环状胎体的胎冠 区的外侧且形成胎面表面的胎面胶的内侧;以及带束层,所述 带束层由至少两个子带束层形成,并且被设置在带束增强层的 轮胎径向外侧, 一个子带束层的带束层帘线和另 一个子带束层 的带束层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面彼此相反地倾斜,其中,由至 少两个子带束层限定的带束层帘线交叉区的宽度被设定在轮胎 宽度的65%至90%的范围内,带束增强层的最大宽度被设定在 轮胎宽度的60%至85%的范围内,并且带束层半径比被设定为 不大于0.06,该带束层半径比是在轮胎被以标准内压充气的状 态下从轮胎的轴线测量的带束层在轮胎赤道面处的半径(Ro) 和从轮胎的轴线测量的带束层在带束层侧端位置处的半径(Ri)之间的差值(Ro-RO与带束层一半宽度的比值。在本专利技术中,"轮胎被以标准内压充气的状态,,表示轮胎与 适用轮辋组装在 一 起并且以规定的气压进行充气的状态,轮胎上不施力口负荷o在上面的定义中,"适用轮辋"表示根据轮胎的规格由下面 的标准所规定的轮辋。"规定的气压"表示根据最大负荷能力由 下面的标准规定的气压。"最大负荷能力"表示根据下面的标准 可以施加在轮胎上的最大质量。本专利技术中,"空气,,可以用例如氮气等惰性气体替代。 在本专利技术中,"标准"表示在轮胎被制造或使用的地区有效 的工业标准。作为如上所述的这种标准的示例包括美国的轮胎和轮辋协会的"YEARBOOK",欧洲的欧洲轮胎和轮辋技术组 织的"STANDARDS MANUAL"和日本的日本汽车轮胎制造 协会的"JATMA YEAR BOOK"。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带束层半径(Ro、 R。"表示,当多 个子带束层具有相同的宽度时,在带束层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 处测量的半径,以及,当多个子带束层具有不同宽度时,在具 有最大宽度的子带束层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处测量的半径。在 通常的轮胎中,半径(Rq)等于或大于半径(Ri)。另外,"带束层一半宽度"表示从赤道面到具有最大宽度的 子带束层的侧端的带束层宽度。另外,"轮胎宽度"表示从轮胎的总宽度除去轮胎侧面处的 图案、字母等之外所获得的截面宽度。在上述轮胎中,带束增强层和在带束增强层的外周侧与带 束增强层相邻的子带束层的在带束增强层的侧端位置处的沿厚 度方向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优选地在带束增强层的增强元件的 直径的1.8至7.0倍的范围内。于轮胎赤道面的倾斜角度优选地在30。至70°的范围内。另外,在上述任意一方面的轮胎中,由至少两个子带束层 限定的带束层帘线交叉区的宽度被设定为比带束增强层的最大宽度宽o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至少三个子带束层的带束层帘线彼此交叉 的情况下,"带束层帘线交叉区的宽度,,表示由子带束层中的两 个子带束层的带束层帘线限定的最大交叉宽度。在本专利技术的l仑胎中,胎面半径比被设定为不大于0.07,该 胎面半径比是在轮胎被以标准内压充气的状态下从轮胎的轴线 测量的胎面表面在轮胎赤道面处的半径(ro)和从轮胎的轴线 测量的胎面表面在胎面侧端位置处的半径(ri )之间的差值(r0 -n)与胎面一半宽度的比值。在上述轮胎中,优选的是,使在带束增强层和在带束增强 层的外周侧与带束增强层相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包括: 环状胎体,所述胎体被接合保持在至少一对胎圈芯之间; 至少一层带束增强层,所述带束增强层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增强元件构成,并且所述带束增强层被设置在所述胎体的胎冠区的外侧且胎面胶的内侧;以及 带束层 ,所述带束层由至少两个子带束层形成并且被设置在所述带束增强层的轮胎径向外侧,一个子带束层的带束层帘线和另一个子带束层的带束层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面彼此相反地倾斜, 其中,由所述至少两个子带束层限定的带束层帘线交叉区的宽度被设定在轮胎宽度 的65%至90%的范围内,所述带束增强层的宽度被设定在所述轮胎宽度的60%至85%的范围内,并且带束层半径比被设定为不大于0.06,所述带束层半径比是在所述轮胎被以标准内压充气的状态下从所述轮胎的轴线测量的所述带束层的在所述轮胎赤道面处的半径(R↓[0])和从所述轮胎的轴线测量的所述带束层的在带束层侧端位置处的半径(R↓[1])之间的差值(R↓[0]-R↓[1])与带束层一半宽度的比值。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川雄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