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的分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18319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对在分离部件上加热后的混杂物加压,使混杂在混杂物中的熔融树脂附着于分离部件,从而与未熔融的树脂分离时,采用将表面形状最适化的部件作为分离部件,以高纯度从废旧家电制品等中分离回收树脂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废旧家电制品的再资源化为目的,从混杂有树脂片的混杂 物中分离树脂的技术。
技术介绍
近年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型的经济活动引起了温室效应 和资源枯竭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构建循环型社会,曰本自平成13年4月起全面施行了家电再利用法,废旧空调、电视机、冰箱 冰柜、洗衣机的再利用被定为义务。以往,无用的家电制品在家电再利用工厂粉碎后,利用磁力、风力、 振动等将不同材料分离回收,进行再资源化。尤其是金属材料,通过使用比重分选装置或磁力分选装置,能以高纯度回收铁、铜、铝等不同材料, 实现高再资源化率。另一方面,树脂材料中,作为轻比重物质的聚丙烯(PP)可通过使用了 水的比重分选与高比重物质分离,以较高纯度回收。然而,使用了水的比 重分选中,产生大量的排水和比重相近的PS(聚苯乙烯)和ABS(丙烯腈苯乙 烯丁二烯)无法分离均已成为大问题。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考虑了与树脂材料再资源化相关的上述问题的分离方法。专利文献1是利用了作为分离对象的2种树脂的熔融温度差的分离方 法,该方法是加热一对耐热钢制滑动面,使其达到作为分离对象的2种树脂 的熔融温度的中间温度,使作为分离对象的2种树脂通过上述加热的滑动面 的间隙,只使熔融温度较低的树脂附着于上述加热的滑动面,藉此分离2种 树脂。此外,专利文献2是利用了树脂材料间的介质损耗的不同的分离方法。5该方法是对混有2种以上树脂的混杂物施加电磁波等来施以介质加热,利用 因不同树脂材料的发热特性不同而导致的熔融特性差异进行分离。利用这 些方法,既不产生排水,也不受树脂材料比重的影响。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实开平4-1268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234031号公报专利技术的揭示然而,专利文献1的方法用于PP和PS等与其它物质的粘附性低的低极性 分子物质时,熔融树脂的附着强度变得不稳定,无法进行高纯度的分离。 此外,如果将低融点树脂与高融点树脂同时通过经加热的滑动面的间隙, 则会发生未熔融的高融点树脂附着于熔融了的低融点树脂,无法分离的问 题。此外,专利文献2的方法由于无法进行介质损耗特性相近的树脂材料的 分离,因此高纯度的回收较为困难。本专利技术是解决上述已有问题的专利技术,其目的是提供不产生排水、不受 树脂材料的比重及介质损耗特性影响的树脂材料的高纯度分离方法。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l的具有如下特征预先将混杂有熔融温度不同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混杂物的粒径均一化至设定好的范围内,将上述粒径均一化后的混杂物载置于分离部件上,对载置于上述分离部件上的上述混杂物加热,使其达到上述熔融温度不同的2种以上的树脂 中的2种树脂的熔融温度之间的温度,对上述加热后的混杂物加压,使混杂 在上述加压后的混杂物中的熔融树脂附着于上述分离部件,从而将树脂分 离;该分离部件的载置该混杂物的一侧的表面上具有凹部或凸部中的至少 一方,相邻的凹部或凸部的距离不到该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上述凹部或上 述凸部的高度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且上述凹部或凸部的直径不到 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本专利技术2的具有如下特征预先将混杂有熔融温度不同 的3种以上的树脂的混杂物的粒径均一化至设定好的范围内,作为第l分离 步骤,将上述粒径均一化后的混杂物载置于分离部件上,对上述混杂物进行第1次加热,使其达到比上述熔融温度不同的3种以上的树脂中的任意2种以上的树脂的熔融温度低的温度,再对上述第l次加热后的混杂物进行第l 次加压,使混杂在上述第l次加压后的混杂物中的熔融树脂附着于上述第l 分离部件,藉此与混杂在上述第l次加压后的混杂物中的未熔融的混杂物分 离,该分离部件的载置该混杂物的一侧的表面上具有凹部或凸部中的至少 一方,相邻的凹部或凸部的距离不到该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上述凹部或上 述凸部的高度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且上述凹部或凸部的直径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接着,作为第2分离步骤,将上述第l分离步骤中 的未熔融的混杂物载置于分离部件上,对载置于上述第2分离部件上的在上 述第1分离步骤中未熔融的混杂物进行第2次加热,使其达到在上述第l分离 步骤中未熔融的混杂物所含的任意2种树脂的熔融温度之间的温度,对上述 第2次加热后的混杂物进行第2次加压,使混杂在上述第2次加压后的混杂物 中的熔融树脂附着于上述第2分离部件,藉此将树脂从上述第l分离步骤中 未熔融的混杂物中分离,该分离部件的载置该混杂物的一侧的表面上具有 凹部或凸部中的至少一方,相邻的凹部或凸部的距离不到该混杂物的最小 粒径,上述凹部或上述凸部的高度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且上述凹 部或凸部的直径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本专利技术3的具有如下特征预先将混杂有熔融温度不同 的3种以上的树脂的混杂物的粒径均一化至设定好的范围内,作为第l分离 步骤,将上述粒径均一化后的混杂物载置于分离部件上,对载置于上述第l 分离部件上的上述混杂物进行第l次加热,使其达到比上述熔融温度不同的 3种以上的树脂中的任意2种以上的树脂的熔融温度高的温度,对上述第l次 加热后的混杂物进行第l次加压,使混杂在上述第l次加压后的混杂物中的 熔融树脂群附着于上述第l分离部件,藉此与混杂在上述第l次加压后的混 杂物中的未熔融的混杂物分离,该分离部件的载置该混杂物的一侧的表面 上具有凹部或凸部中的至少一方,相邻的凹部或凸部的距离不到该混杂物 的最小粒径,上述凹部或上述凸部的高度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且 上述凹部或凸部的直径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接着,作为第2分离步 骤,将附着于上述第l分离部件的树脂群从上述第l分离部件剥离,将上述被剥离的树脂群载置于第2分离部件上,对载置于上述第2分离部件上的树 脂群进行第2次加热,使其达到载置于上述第2分离部件上的树脂群所含的 任意2种树脂的熔融温度之间的温度,对上述第2次加热后的树脂群进行第2 次加压,使混杂在上述第2次加压后的树脂群中的熔融树脂附着于上述第2 分离部件,藉此将树脂从附着于上述第l分离部件的树脂群中分离,该第2 分离部件的载置该混杂物的一侧的表面上具有凹部或凸部中的至少一方, 相邻的凹部或凸部的距离不到该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上述凹部或上述凸部 的高度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且上述凹部或凸部的直径不到上述混 杂物的最小粒径。该1 3的专利技术的1种形态具有如下特征分离部件的载置混杂物的一侧 的表面具有凹部,上述分离部件的相邻凹部的距离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 粒径,上述凹部的深度为40um以上且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且上述 凹部的直径为50um以上且不到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该1 3的专利技术的1种形态可以具有如下特征分离部件的载置混杂物的 一侧的表面具有圆柱状凸部,上述分离部件的相邻圆柱状凸部的距离不到 上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上述圆柱状凸部的高度为50um以上且不到上述混 杂物的最小粒径,且上述圆柱状凸部的底面直径为100um以上且不到上述 混杂物的最小粒径。该1 3的专利技术的1种形态可以具有如下特征分离部件的载置混杂物的 一侧的表面具有表面粗糙度Ra为O. 6 y m以上且不到55 u m的凹凸。本专利技术l可以具有如下特征混杂物中含有PS及ABS,加热至11(TC以上 且125"C以下的温度。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树脂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将混杂有熔融温度不同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混杂物的粒径均一化至设定好的范围内, 将所述粒径均一化后的混杂物载置于分离部件上,该分离部件的载置该混杂物的一侧的表面上具有凹部或凸部中的至少一方,相邻的凹部或 凸部的距离不到该混杂物的最小粒径,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的高度不到所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且所述凹部或凸部的直径不到所述混杂物的最小粒径, 对载置于所述分离部件上的所述混杂物加热,使其达到所述熔融温度不同的2种以上的树脂中的2种树脂的熔融温 度之间的温度, 对所述加热后的混杂物加压,使混杂在所述加压后的混杂物中的熔融树脂附着于所述分离部件,从而将树脂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岛环生西川和孝宫坂将稔矶见晃田端大助中裕之和田义则佐藤靖之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