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结构、发动机冷却润滑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398673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1-10 2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底壳结构、发动机冷却润滑系统和车辆,油底壳结构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具有储油腔;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油底壳本体中,且所述隔板与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内壁连接,所述隔板将所述储油腔分隔形成上储油腔和下储油腔;连通控制阀,所述连通控制阀设置在所述隔板上,且与所述上储油腔以及所述下储油腔连通;所述连通控制阀被配置为:当所述上储油腔的润滑油温度不小于开启温度值时,所述连通控制阀打开,当所述上储油腔的润滑油温度小于开启温度值时,所述连通控制阀关闭。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对油底壳中润滑油中的水分进行去除,从而保证机油的使用性能,抑制机油的氧化和变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油底壳结构、发动机冷却润滑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1、传统发动机工作时,尤其是增压直喷类强化型发动机中,各个相对运动的部件,如气缸与活塞环、主轴承、连杆轴承、涡轮增压器轴承、凸轮轴轴承等工作表面都是在相当高的负荷及滑动速度下工作,这样必然会导致摩擦而受损。为保证发动机长期可靠的工作,机油必须保证具备良好的特性。

2、在发动机做功的过程中,燃烧室的高压可燃混合气会通过活塞组与气缸之间的间隙部分漏入曲轴箱内,造成窜气。特别对于氢气发动机,燃烧产物主要是水,窜气的成分为未燃的氢气、水蒸气和废气等。其中水蒸气凝结回流到润滑系统的油底壳,过量的水会乳化机油,降低机油的使用性能,加速机油的氧化和变质。

3、因此,需要一种油底壳结构、发动机冷却润滑系统和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底壳结构、发动机冷却润滑系统和车辆,能够对油底壳中润滑油中的水分进行去除,从而保证机油的使用性能,抑制机油的氧化和变质。

2、为达此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采用隔热材料制成,或所述隔板(2)的表面设置有隔热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控制阀(3)为感温控制阀,所述感温控制阀的感温部位于所述上储油腔(1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连通控制阀(3)设置在所述安装孔中,且所述连通控制阀(3)与所述隔板(2)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通控制阀(3)之间的间隙。

5.发动机冷却润滑系...

【技术特征摘要】

1.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采用隔热材料制成,或所述隔板(2)的表面设置有隔热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控制阀(3)为感温控制阀,所述感温控制阀的感温部位于所述上储油腔(1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2)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连通控制阀(3)设置在所述安装孔中,且所述连通控制阀(3)与所述隔板(2)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连通控制阀(3)之间的间隙。

5.发动机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循环系统(5)、润滑油循环系统(4)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结构,所述润滑油循环系统(4)与油底壳本体(1)的上储油腔(11)连通,用于驱动储油腔中的润滑油循环,所述冷却循环系统(5)用于对润滑油循环系统(4)中的润滑油进行热交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循环系统(4)包括依次相互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金恒姜泽雨张春丰徐秀华耿文娟阮佳晨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