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技术中的双壳贝类种苗培育技术,是在生产规模下对牡蛎、贻贝、菲律宾蛤仔和泥蚶等贝类苗种进行高密度蓄养的一种设施和培育方法。具体说是一种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双壳贝类苗种蓄养(保苗)的主要方式为室内大池保苗、室外土池保苗和海上保苗。以壳长3mm的菲律宾蛤仔为例,由于现有设备技术含量低、可控性差,海区和土池保苗的密度一般只有5~20粒/cm2,而室内大池保苗的密度最大也只能达到100粒/cm2。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育苗场占地面积大,可控程度差;换水间隔时间长,(室内蓄养)倒池劳动强度大,致使水环境容易恶化;饵料密度不易掌握,经常由于缺乏饵料而影响稚贝的生长速度;贝苗暂养的密度不容易控制,分布不均匀,直接影响了贝类幼虫的摄食和正常生长发育。总之,现有的双壳贝类稚贝蓄养设施及工艺落后,占地面积大,能源浪费较严重,蓄养效率低,水中培育环境较差,不利于贝类苗种的生长;稚贝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直接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其结构合理、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包括培育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装置主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由上部的管状结构蓄养室与底部的倒置帽状底座组成培育器,在培育器底座和上部管状蓄养室之间设置一层筛绢,饵料和进水导管经底座的侧壁引入到培育器的底部;在管状蓄养室内上部设有外面为筛绢的滤鼓,有一排水管一端接在滤鼓上,另一端穿过培育器管状蓄养室侧壁上部的排水口伸出培育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包括培育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装置主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由上部的管状结构蓄养室与底部的倒置帽状底座组成培育器,在培育器底座和上部管状蓄养室之间设置一层筛绢,饵料和进水导管经底座的侧壁引入到培育器的底部;在管状蓄养室内上部设有外面为筛绢的滤鼓,有一排水管一端接在滤鼓上,另一端穿过培育器管状蓄养室侧壁上部的排水口伸出培育器。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器由玻璃钢制造,筛绢周边夹紧在玻璃钢蓄养室和玻璃钢底座之间,并用螺丝和橡胶垫圈固定。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和蓄养室之间的筛绢型号为120~20目;滤鼓上附筛绢的型号为120~20目。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育器内壁涂层为食品胶衣,且各个连接处光滑无裂缝。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饵料导管为流速可调的静脉输液管。6.一种利用上述培育装置的双壳贝类稚贝高密度培育方法,在其它大型容器或高密度培育装置内将双壳贝类幼体培养到附着变态,成为稚贝,将壳长300微米左右的稚贝选入高密度培育器中培养,其特征在于双壳贝类稚贝在培育器中的密度至少为5000粒/cm2,饵料随进水由饵料和进水导管引入培育器底部,废水流经滤鼓和排水管从培育器上部的排水口流出;培育器中流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慧,方建光,朱建新,于守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