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粘弹性流体-抛光液介电泳复合效应的抛光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74668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20 1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具有粘弹性流体‑抛光液介电泳复合效应的抛光头,在柔性抛光布的内侧设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与增幅台之间填充有粘弹性流体;所述绝缘层中设有配套使用后能够产生非均匀电场的正电极和负电极。该抛光头在工作时产生了非均匀电场,使抛光液产生介电泳效应,有效减缓抛光液中的磨粒受抛光盘离心力作用流出加工区域,增加磨粒数量以及其在加工区域内驻留时间,提高抛光效率和抛光液分布均匀性,且粘弹性流体的柔性形变使加工区域载荷分散均匀,从而提高了加工后工件表面均匀性,解决了曲面抛光中工具面型贴合能力低、表面均匀性差的问题,同时,粘弹性流体会响应振动频率增加粘度转化为弹性固体,提供抛光时所需压力,保障材料高效去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精密加工,特别涉及具有粘弹性流体-抛光液介电泳复合效应的抛光头


技术介绍

1、抛光是零件高精度、高质量表面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零件表面通过抛光后,可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零件的表面,特别是大尺寸表面的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的抛光技术一直是超精密加工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获得高质量、高精度零件加工表面的抛光方法主要有磁流变抛光、剪切增稠流体抛光、磨料流抛光、磨料水射流抛光、离子束抛光、气囊抛光、计算机控制弹性小抛光头抛光技术等,其中计算机控制弹性小抛光头抛光技术可实现对大尺寸工件表面面形控制,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重复精度高、执行速度快等优势,广泛的应用于抛光零件大尺寸表面。但这项技术实现主要依赖于弹性抛光头与工件表面贴合度以及工作区的抛光液分布均匀性;传统弹性抛光头仍然存在面型贴合能力差的问题,影响加工区域载荷分布;同时加工区域的抛光液受弹性小磨头高速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影响,分布不均匀,且得不到充分利用。

2、如何解决传统计算机控制弹性小磨头抛光技术中小磨头与零件加工表面面型贴合问题,改善加工区域的载荷分布,并提高加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具有粘弹性流体-抛光液介电泳复合效应的抛光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轴(1),所述连接轴(1)上套设有导电滑环(2);所述连接轴(1)的下端设有呈筒状的抛光头主体支架(4),所述抛光头主体支架(4)内同轴设有连接基座(3);所述连接基座(3)呈上大下小的阶梯轴状,其大端与抛光头主体支架(4)固定连接,小端连接有中空式振动增幅器(7);所述中空式振动增幅器(7)包括中空管和设于中空管下端的增幅台,所述中空管和增幅台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中空管内设有振动电机(6),所述振动电机(6)与导电滑环(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抛光头主体支架(4)下端设有柔性抛光布(10),柔性抛光布内侧设有绝缘层...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粘弹性流体-抛光液介电泳复合效应的抛光头,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轴(1),所述连接轴(1)上套设有导电滑环(2);所述连接轴(1)的下端设有呈筒状的抛光头主体支架(4),所述抛光头主体支架(4)内同轴设有连接基座(3);所述连接基座(3)呈上大下小的阶梯轴状,其大端与抛光头主体支架(4)固定连接,小端连接有中空式振动增幅器(7);所述中空式振动增幅器(7)包括中空管和设于中空管下端的增幅台,所述中空管和增幅台形成阶梯状结构,所述中空管内设有振动电机(6),所述振动电机(6)与导电滑环(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抛光头主体支架(4)下端设有柔性抛光布(10),柔性抛光布内侧设有绝缘层(13);所述绝缘层(13)与增幅台之间填充有粘弹性流体(14);所述绝缘层(13)中设有正电极(11)和负电极(12),所述正电极(11)和负电极(12)分别与导电滑环(2)的两个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正电极(11)和负电极(12)配套使用能够产生非均匀电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粘弹性流体-抛光液介电泳复合效应的抛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幅台的下侧成组设有振动传导片(7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粘弹性流体-抛光液介电泳复合效应的抛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13)与增幅台之间设有抛光布控形支架(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粘弹性流体-抛光液介电泳复合效应的抛光头,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乾发聂文涛张程麒吕冰海陈泓谕王佳焕韩云晓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