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70000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涉及蓄电池制造领域。现有产品中,蓄电池极柱一般是螺栓型的,连接电极的导线端子由螺栓型极柱拧在蓄电池上的极柱座内,因热胀冷缩会导致极柱与极柱座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而导线端子被拧在极柱座内的,无法增大其散热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螺栓型极柱改进为长方体型,方便在其两端开通孔,其中一端固接极柱座并与之连为一体不会松动,另一端为电极引出端。由于极柱为长方体的,引出蓄电池电极的片状导线端子可以紧贴在极柱上,不仅方便增大导线端子的散热面积,而且导线端子与极柱的连接方式灵活,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制造领域,具体地说是蓄电池电极的引出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蓄电池引出极柱一般是螺栓型的,在使用时,引出电极的导线端子由螺栓 型极柱拧在蓄电池上的极柱座内。在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极柱会产生热量,因热胀冷缩 会导致极柱与极柱座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需要定期重新拧紧螺栓。具上述结构的蓄电池不仅使用不方便,而且由于极柱需要时常松紧,很容易造成 蓄电池极柱的螺纹磨损打滑,导致蓄电池的极柱与极柱座连接不紧密,当大电流放电时引 起发热、打火现象,严重的会引起火灾,存在安全隐患。此外由于导线端子被拧在极柱座内的,无法增大其散热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改进了极柱结构,使得极柱 与极柱座连接牢固。本技术的进一步目的是将导线端子连接于极柱上且位于极柱座 外,方便增大其散热面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包括一极柱和一连接极柱的 极柱座,极柱呈长方体,两端开通孔,其一端插入极柱座,另一端外露。改进极柱的结构,将 其由螺栓型改进为长方体型,方便在其两端开通孔,其中一端固接极柱座并与之连为一体 不会松动,另一端(也就是外露端)为电极引出端,通孔处连接导线端子,导线端子呈片状 并紧贴在极柱的侧壁上,在导线端子上与极柱的通孔对应处打孔。导线端子外接导线输出 电流,由于极柱是长方体的,片状导线端子很方便紧贴在极柱上,其与极柱的连接可通过螺 栓和螺母紧固,也可由弹片、拉簧夹紧,无需在极柱通孔内攻螺纹,简化制作工序,且不会出 现因为螺纹磨损导致的连接松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技术采取如下措施所述的极柱座为铸件,并在其顶部边沿倒20°圆角。极柱座顶部边沿倒20°圆角 方便蓄电池加盖。所述的极柱插入极柱座端的通孔里充满构成极柱座的原料金属。浇铸极柱座时, 极柱先放入浇铸模具内,浇铸过程中极柱的插入极柱座端的通孔里充满金属液,使得极柱 与极柱座成为一体,两者连接紧密,不会出现松动。所述的极柱两端的通孔各有两个且相互正交。两个正交的通孔可以实现在极柱有 限的长度实现贯通极柱的四个侧壁,使得四个侧壁上都可以连接导线端子,增加导线端子 的散热面积。同时,使得极柱插入极柱座端的通孔的内部体积增大,浇铸极柱座时进入通孔 的金属液增多,极柱和极柱座的连接更加牢固。所述的极柱的材料为纯铜,且在其表面镀锡。纯铜的极柱电阻小,所以蓄电池放电 时由极柱导致的压降较小,对蓄电池输出的电压影响较小,且铜的导热性较好,纯铜极柱散热效果较好,其强度优于现有技术的铅;表面镀锡使得极柱座浇铸时容易跟极柱接合。所述的极柱座顶面上设置正负极性标志,该标志为红色或者黑色分别代表正极或 者负极,设置该标志防止正负极接错。本技术的突出优点在于改进极柱的结构,将其由螺栓型改进为长方体型,方 便在其两端开通孔,其中一端固接极柱座并与之连为一体不会松动,另一端为电极引出端。 由于极柱为长方体的,引出蓄电池电极的片状导线端子可以紧贴在极柱上,不仅方便增大 导线端子的散热面积,而且导线端子与极柱的连接方式灵活,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剖视图;图2为图1右视结构示意及极柱通孔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描述。参见图1-3,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包括一长方体状的极柱1,极柱1两端各开两个 相互正交的通孔3,其一端插入极柱座2,另一端外露。极柱座2为铸件,浇铸极柱座2时, 极柱1先放入浇铸模具内,浇铸过程中极柱1的插入极柱座2端的通孔里充满金属液,使得 极柱1与极柱座2成为一体,两者连接紧密,不会出现松动。极柱座2的顶部边沿倒20°圆 角5方便蓄电池加盖,顶面上设置正负极性标志4,涂上红色或黑色分别表示正极或负极。极柱1采用纯铜制成,且在其表面镀锡,纯铜的极柱电阻小,所以蓄电池放电时由 极柱1导致的压降较小,对蓄电池输出的电压影响较小,且铜的导热性较好,纯铜极柱1散 热效果较好,其强度优于现有技术的铅;表面镀锡使得极柱座2浇铸时容易跟极柱1接合。所述的极柱1外露端的通孔3处连接导线端子,导线端子呈片状并紧贴在极柱1 的侧壁上,在导线端子上与极柱1的通孔3对应处打孔。导线端子外接导线输出电流,由于 极柱1是长方体的,片状导线端子很方便紧贴在极柱上,其与极柱1的连接可通过螺栓和螺 母紧固,也可由弹片、拉簧夹紧,无需在极柱通孔内攻螺纹,简化制作工序,且不会出现因为 螺纹磨损导致的连接松动。极柱1上的通孔3有两个且正交贯通极柱的四个侧壁,使得极 柱1四个侧壁上都可以连接导线端子,增加导线端子的散热面积。权利要求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包括一极柱(1)和一连接极柱(1)的极柱座(2),其特征在于极柱(1)呈长方体,两端开通孔(3),其一端插入极柱座(2),另一端外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柱座(2)为铸 件,并在其顶部边沿倒20°圆角(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柱(1)插入极 柱座(2)端的通孔(3)里充满构成极柱座(2)的原料金属。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柱(1)两 端的通孔(3)各有两个且相互正交。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柱(1)的材料 为纯铜,且在其表面镀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柱座⑵顶面 上设置正负极性标志(4)。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涉及蓄电池制造领域。现有产品中,蓄电池极柱一般是螺栓型的,连接电极的导线端子由螺栓型极柱拧在蓄电池上的极柱座内,因热胀冷缩会导致极柱与极柱座之间的连接出现松动,而导线端子被拧在极柱座内的,无法增大其散热面积。本技术将螺栓型极柱改进为长方体型,方便在其两端开通孔,其中一端固接极柱座并与之连为一体不会松动,另一端为电极引出端。由于极柱为长方体的,引出蓄电池电极的片状导线端子可以紧贴在极柱上,不仅方便增大导线端子的散热面积,而且导线端子与极柱的连接方式灵活,使用方便。文档编号H01M2/30GK201601171SQ200920314348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9日专利技术者唐伟成 申请人: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卧龙灯塔电源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蓄电池电极引出装置,包括一极柱(1)和一连接极柱(1)的极柱座(2),其特征在于:极柱(1)呈长方体,两端开通孔(3),其一端插入极柱座(2),另一端外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伟成
申请(专利权)人: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卧龙灯塔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