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636101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12-13 12:36
本申请的线束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套管本体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第一自由端能够与第二自由端可拆卸连接,以使套管本体合拢并合围形成有容置腔,容置腔用于收容线束;第一自由端沿着套管本体的轴向方向依次形成有多个第一凸台,多个第一凸台在第一自由端上相互连接,第二自由端沿着套管本体的轴向方向依次形成有多个第二凸台,多个第一凸台与多个第二凸台一一对应,并且,第一凸台能够与对应的第二凸台凹凸配合,以使第一自由端与第二自由端连接。本申请的线束套管套装方便,且能够防止线束裸露至套管本体外,避免线束磨损或擦伤的情形发生,并避免水对线束腐蚀和沙石对线束的磨损,从而对线束起到保护的作用;且该线束套管稳定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线束保护的相关,特别是涉及一种线束套管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多样化发展,常用的汽车线束也随之增加,线束作为电器的通路电线如同血管一样传送信息和提供电力,因此为了保护整个线路的通畅和完整,需要对线束进行有效的保护。

2、目前,现有的汽车线束大部分用波纹套管来实现对线束的保护,为了便于装进线束,波纹套管沿轴向开口设置,线束放置进入波纹套管后,一般采用胶带缠绕波纹套管或者用扎带捆扎波纹套管的方式来实现开口的封闭。然而,胶带缠绕的方式即费工又费胶带,成本较高,且不易散热;用扎带隔段捆扎波纹套管的方式,在没有扎带捆扎的地方容易出现开口,这样裸露部分的线束容易磨损或擦伤,且水和沙石容易进入波纹套管内,导致线路腐蚀和沙石磨损线束的情形发生,从而造成电路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线束套管。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线束套管,包括套管本体,所述套管本体具有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套管,包括套管本体(10),所述套管本体(10)具有第一自由端(11)和第二自由端(12),所述第一自由端(11)能够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2)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套管本体(10)合拢并合围形成有容置腔(101),所述容置腔(101)用于收容线束(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11)具有抵接平面(1111),所述抵接平面(1111)沿着所述套管本体(10)的径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凸台(111)能够通过所述抵接平面(111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凸台(121)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凸台(111)从对应的所述第二凸台(1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套管,包括套管本体(10),所述套管本体(10)具有第一自由端(11)和第二自由端(12),所述第一自由端(11)能够与所述第二自由端(12)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套管本体(10)合拢并合围形成有容置腔(101),所述容置腔(101)用于收容线束(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11)具有抵接平面(1111),所述抵接平面(1111)沿着所述套管本体(10)的径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凸台(111)能够通过所述抵接平面(111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凸台(121)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一凸台(111)从对应的所述第二凸台(121)上脱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平面(11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抵接平面(1111)沿着所述套管本体(10)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11)的宽度朝向所述第二自由端(12)的方向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占榜黄一丰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诗兰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