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后涵道引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21745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可调后涵道引射器,该引射器位于发动机尾部,内外涵道气流的掺混处,它由:铰接销轴、外机匣、中介机匣、斜槽铰接头、滑道、斜槽、作动环、连杆一、连杆二、连杆三、连杆四、连杆铰接凸耳、平动锥体、封严胀圈、封严套筒、液压作动器、液压作动器铰接凸耳组成。通过对该机构进行的运动学仿真计算证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满足变循环发动机在不同状态时对内外涵道掺混面积的不同需求,可以使发动机很好的完成工作模式的转换即完成变循环。整个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构思科学,可靠性高,它在航空航天发动机技术领域里具有广泛地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后涵道引射器,其特征在于:该引射器位于发动机尾部内外涵道气流的掺混处,它由:铰接销轴、外机匣、中介机匣、斜槽铰接头、滑道、斜槽、作动环、连杆一、连杆二、连杆三、连杆四、连杆铰接凸耳、平动锥体、封严胀圈、封严套筒、液压作动器、液压作动器铰接凸耳组成;滑道和液压作动器分别固定在外机匣的内外壁上;四个连杆及斜槽通过铰接销轴相互连接;平动锥体通过铰接销轴与液压作动器连接并在外机匣内壁上滑动;所述铰接销轴,是圆柱形金属轴,不同连接处,其铰接销轴的直径和长度会各有不同;所述外机匣,沿周向均匀分布,并与滑道的位置相对应,其通过铰接销轴与连杆三的顶端铰接头相铰接;所述平动锥体,是一个底部带有圆环面的锥形薄壁筒体,在筒体的内壁面及外壁面上沿周向均匀分别安装有四组内壁铰接凸耳及外壁铰接凸耳,内、外壁铰接凸耳分别通过铰接销轴与连杆四及液压作动器的活塞杆头部相铰接;在平动锥体底端圆环面的外壁面上加工有两条圆环槽,槽的截面呈矩形;所述封严胀圈,是横截面为矩形的金属圈,圈上开有45度的斜切口,封严胀圈的外径和与它们相接触的外机匣内径相同,它安装在平动锥体上的两个圆环槽内;所述封严套筒,是一个圆柱筒形件,筒外部加工有安装边,内部有4个圆柱形腔体,套筒中央开有一个通孔,通孔孔径与液压作动器的活塞杆外径相同;所述液压作动器,为航空发动机用液压传动机构,包括活塞杆和液压缸两部分;所述液压作动器铰接凸耳,每组凸耳由两个头部呈半圆形、主体呈锥形的凸块组成,共4组,沿周向均匀的安装在外机匣的后段上,通过液压缸上的铰接销轴与液压缸相铰接。,是圆柱形薄壳筒体,不同的阶段位置有不同的直径,而且因为安装平动椎体,外机匣被分割成前后两段,两段通过外机匣安装边用螺栓连接,在外机匣后段垂直于轴线的环面上沿周向均匀的开有等直径的圆孔4个;所述中介机匣,是圆柱形薄壳筒体,在其周向均匀的开有20个矩形开口,矩形开口的大小与斜槽底端外轮廓的大小相等,在每个矩形开口前端外壁面上都安装有斜槽铰接头,一周共安装有20个;所述斜槽铰接头,其头部是中间有通孔的圆柱体,尾部呈矩形板状固定在中介机匣上;所述滑道,每组滑道由两个固定在外机匣内壁上的矩形块组成,沿周向均匀的分布在外机匣上;所述斜槽,是一个“L”形的槽体,槽侧壁前端头部呈半圆形,并在两端壁面上开有通孔,在槽底前端两侧设置有两个铰接头,通过铰接销轴与斜槽铰接头相互铰接,在槽底尾端设置有伸出的用于封严的边缘;所述作动环,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荣桥刘阳申秀丽胡殿印樊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