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16234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触控面板,主要将复数条第一电极与复数条第二电极分别并列设置于一第一基板与一第二基板,其中各第一电极与各第二电极分别具有至少一条第一支线与至少一条第二支线,接着设置一个具有多数穿孔的绝缘层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之间,使各第一电极的第一支线与各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于各穿孔的位置呈交错而形成一触控感应区;由此,即使第一电极的第一支线或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因受到过大的外力而断裂,也不会造成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发生短路或讯号不良的状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触控面板有关,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降低因电极断裂而发生 短路的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的一种公知触控面板1,主要包含有一第一基 板2、复数条并列设置于第一基板2的第一ITO导电膜3、 一第二基板4、 复数条并列设置于第二基板4的第二 ITO导电膜5与复数个设于该些第一 ITO导电膜3与该些第二 ITO导电膜5之间的间隔物6。'当第二基板4受外力按压而变形时,在受压部位范围内的至少一条第 一 ITO导电膜3将会变形而与对应的第二 ITO导电膜5相接触,以产生电 压变化。然而,由于第一 ITO导电膜3是随着第二基板4的变形而与第二 ITO 导电膜5相接触,若第二基板4受到较大的外力触压或因长期受触压变形 时,对应受压部位的第一 ITO导电膜可能会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而断裂, 如此一来,将会造成整条第一ITO导电膜断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可降低因电极断裂而造成短 路或讯号不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包含有 一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复数条并列设置的第一电极,设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各该电极 具有至少一条第一支线;--第二基板,具有一相对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复数条并列设置的第二电极,设于该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各该第二电极具有至少一条第二支线,该第二支线与该第一支线呈交错;以及一绝缘层,设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之间,并具有复数个穿孔,各该穿孔分别对应各该第一电极的第一支线与各该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使各该第一电极的第一支线与各该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于各该穿孔的位置形成一触控感应区。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各该第一电极具有一第一主线,该第一支线由该第一主线延伸而出,各该第二电极具有一第二主线,该第二支线由该第二主线延伸而出。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些第一电极的第一主线呈长条状,各该第一支线垂直地由各该第一主线延伸而出,该些第二电极的第二主线亦呈长 条状且与第一电极的第一主线呈交错,各该第二支线垂直地由各该第二主线延伸而出,并垂直各该第一支线。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绝缘层的该些穿孔呈矩阵排列。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各该第一电极的第一主线具有复数个梯形段 而呈梯形波浪状,该第一支线由其中一该梯形段的底边延伸而出,各该第 二电极的第二主线具有复数个锥形段而呈锯齿状,该第二支线由其中一该 锥形段的尖端延伸而出,并垂直该第一支线。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各该第一电极具有复数条第一支线,该些第 一支线分别由该些第一主线的梯形段的底边延伸而出,各该第二电极具有 复数条第二支线,该些第二支线分别由该些第二主线的锥形段的尖端延伸 而出,并垂直该些第一支线。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绝缘层的该些穿孔形成于该些第一电极的 第一支线与该些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垂直交错的位置。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的至少其中之一是由聚亚酰胺(Polyimide, PI)所制成。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皆是由聚亚酰胺 (Polyimide, PI)所制成。所述的触控面板,其中,各该第一电极与各该第二电极皆由铜所制成。 简言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面板包含有一第一基板、复数条第一电极、 一第二基板、复数条第二电极与一绝缘层。该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供该些第一电极并列设置;各该第一电极具有至少一条第一支线;该第二基板具有一相对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供该些第二电极并列设置;各该第二电极具有至少一条第二支线,该第二支线与该第一支线呈交错;该绝缘层设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之间,并具有复数个穿孔,各该穿孔分别对应各该第一电极的第一支线与各该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使各该第一电极的第一支线与各该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于各该穿孔的位置形成一触控感应区。由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当外力触压任一个触控感应区,对应该触控感应区的第一电极的第一支线与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将会接触而产生电压变化。即使该第一支线或该第二支线受到过大的外力而断裂,也不会影响到各该第-一电极或各该第二电极的主线,以有效避免造成各该第一电极或各该第二电极短路或讯号不良。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触控面板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公知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取下第二基板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取下第二基板的俯视图。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IO)第一电极(30)第二基板(40)第二主线(52)穿孔(62)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70)第一基板(20)第一主线(32)第二表面(42)第二支线(54)触控感应区(64)第一电极(80)第一表面(22)第一支线(34)第二电极(50)绝缘层(60)第一主线(82)梯形段(822)第二电极(90)第二支线(94)底边(824)第二主线(92)绝缘层(IOO)第一支线(84)锥形段(922)穿孔(102)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功效所在,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请参阅图3与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板10,该触控面板10包含有一第一基板20、复数条第一 电极30、 一第二基板40、复数条第二电极50与一绝缘层60,其中第一基板20由可挠性的聚亚酰胺(Polyimide, PI )所制成,其具有一第一表面22。该些第一电极30由铜所制成,分别具有一呈长条状的第一主线32,该些第一主线32并列设置于第一基板20的第一表面22,且各第一主线32垂直延伸出复数条第一支线34。请配合参阅图4,第二基板40亦由可挠性的聚亚酰胺(Polyimide, PI)所制成,具有一相对第一表面22的第二表面42。该些第二电极50同样由铜所制成,分别具有一呈长条状的第二主线52,该些第二主线52并列设置于第二基板40的第二表面42而与该些第一主线32呈垂直交错,且各第二主线52垂直地延伸出复数条第二支线54,各第二支线54与各第一支线34亦呈垂直交错。绝缘层60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所制成,设于该些第一电极30与该些第二电极50之间,并具有复数个呈矩阵排列的穿孔62,如图5所示,各穿孔62分别对应各第一电极30的各第-支线34与各第二电极50的各第二支线54,使各第一电极30的各第一支线34与各第二电极50的各第二支线54于各穿孔62的位置形成一触控感应区64,如图4所示。当手指或触控笔触碰任一触控感应区64,对应该触控感应区64的第-一电极30的第一支线34与第二电极50的第二支线54将会接触而产生电压变化。若该触控感应区64所受到的外力过大而造成对应该触控感应区64的第一支线34或第二支线54断裂时,因连接断裂的第一支线34或第二支线54的第一主线32或第二主线52仍连接有其它条第一支线34或第二支线54,使得邻近的触控感应区64仍能发挥作用,故可有效降低第一主线32或第二主线52因其中一条第一支线34或第二支线54断裂而发生短路或讯号传输不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亦可有多种变化,如图6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包含有: 一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 复数条并列设置的第一电极,设于该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各该电极具有至少一条第一支线; 一第二基板,具有一相对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 复数条并列设置的第二电极,设于该 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各该第二电极具有至少一条第二支线,该第二支线与该第一支线呈交错;以及 一绝缘层,设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之间,并具有复数个穿孔,各该穿孔分别对应各该第一电极的第一支线与各该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使各该第一电极的 第一支线与各该第二电极的第二支线于各该穿孔的位置形成一触控感应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辉龙陈圣伟
申请(专利权)人:奇信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