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313692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可作为携带式的救援电力,如汽、机车用蓄电池等等,其主要由一蓄电池及一承装座所组成,该承装座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承装座上方成型有一提把,外部成型有一个以上的定位柱,组设于该容置空间内的蓄电池电连接组设于承装座外部的一电连接端口,其中,蓄电池的正极接点及负极接点,分别电连接第一电源接线及第二电源接线,第一及第二电源接线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第一及第二电性夹具,该第一及第二电性夹具于未使用时,分别固定于该定位柱,可供以使用者通过两电源接线传输电力,且蓄电池被收纳于承装座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借助蓄电池与承装座组设后形成一体化,可供满足使用者便于携带蓄电池及救援电力的需求。(*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可供储存电能,本技术尤指一种可供作为救援电力的便携式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的汽机车或电动车内,均组设有一组蓄电池作为发动的电力来源,请参阅图 1,图中所示为一般现有的蓄电池立体外观图,如图中所示的蓄电池10,其使用时,将两电源 接线(11、12)的其中一端,分别夹设于蓄电池10上端的正极101及负极102,而另一端则夹 设于另一蓄电池的正极及负极即可进行充电;当一般汽机车内部装设的蓄电池没电时,需 借助外部的电力进行充电,此时,则需要准备另一颗具有充足电力的蓄电池,或是借助另一 辆汽机车内部装设的蓄电池,经由上述的充电方式对车辆内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然而,此种 充电方式必需自行准备蓄电池或借助另一辆汽机车的协助才得以进行,极为不便;再者,一 般的蓄电池10在进行充电或传输电力时,需通过电源接线(11、12)来进行电力传输,而蓄 电池10及电源接线(11、12)为两独立的元件,造成使用者在携带时产生遗失及携带不便的 困扰,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人以多年来从事相关产品设计的经验,针对蓄电池进 行充电时的需求考量,进行相关的分析及研究,期能设计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产品, 因此,本技术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携带及使用的便携式充电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便携式充电装置,其主要由一蓄电池及一承装座所 组成,该承装座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该承装座外部成型有一个以上的定位柱,组设于该容 置空间内的蓄电池电连接组设于承装座外部的一电连接端口,其中,蓄电池的正极接点及 负极接点,分别电连接第一电源接线及第二电源接线,第一及第二电源接线的另一端分别 电连接第一及第二电性夹具,该第一及第二电性夹具于未使用时,分别固定于该定位柱,而 承装座外部成型有一提把部,借以让使用者便于拿取蓄电池。而且,该承装座外部还成型有一线槽,让使用者便于拿取蓄电池整理外露的电源 接线,达到便于携带及使用的目地。本技术由于具有上述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便携式充电装置将一蓄电池的正极及负极分别电连接两电源接线,使 两电源接线常态下与蓄电池连接成为一体,并可通过两电源接线一端组设的电性夹具进行 电流的传输,再将蓄电池置于一承装座内,借助承装座外部成型的一提把部及一线槽,使蓄 电池可轻易被使用者拿取携带及将两电源接线完成收纳整理,便于携带及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一般现有的蓄电池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图3为本技术的构件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单元组成示意图。图6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完成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蓄电池 101正极102负极11电源接线 12电源接线 20便携式充电装置201承装座 202蓄电池 2011定位柱2021正极 2011,定位柱 2022负极2012提把204第二电源接线2013线槽2041电性夹具 2014壳体2042导电环2014,壳体2043极性标示图 2015容置空间206电源检查装置2016握持部208短路保护装置2016,握持部 2017凹槽203第一电源接线2031电性夹具 2032导电环2033极性标示图205电连接端口 207蜂鸣器209发光装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图中所示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如图中所示的便携式充电装置20,其由一承装座201、一蓄电池202、两电源接线(第一电源接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 所组构而成,其中,承装座201的两侧边,分别成型有一定位柱(2011、2011,),且承装座201 的上方成型有一提把2012,可供使用者提取,并在邻近提把2012的平面上组设有一电连接 端205,可供以一电源线电性插接,其可提供直流电转交流电、直流电等电性插接的功能; 另,提把2012的上端,成型有一组线槽2013 ;承上,蓄电池202被收纳于承装座201的中, 且蓄电池202分别与两电源接线(第一电源接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完成电连接,此 两电源接线(第一电源接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分别由承装座201内部延伸而出,并 布设于线槽2013中,使两电源接线(第一电源接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可被整齐的收 纳,而且,在两电源接线(第一电源接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的其中一端,则分别组设 有电性夹具(分别为第一电性夹具2031、及第二电性夹具2041),两电性夹具(第一电性夹 具2031、及第二电性夹具2041)在非使用状态时,可分别夹持于承装座201两侧的定位柱 (2011、2011,),使两电源接线(第一电源接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形成固定状。请参阅图3,图中所示为本技术的构件示意图,请搭配参照图2,如本图中所 示的便携式充电装置20,其承装座201由两壳体(2014、2014’ )组成,并以卡榫接合或螺 丝螺合等方式完成组合,且两壳体(2014、2014’ )内部呈中空状,其完成组设后,内部可形 成有一容置空间2015,可供容置蓄电池202 ;再请参照图2,承上所述,承装座201由两壳 体(2014、2014,)所组合而成,故,在承装座201外部所成型的提把2012及定位柱(2011、 2011,),分别在两壳体(2014、2014,)组合后形成,也可直接成型于其中一壳体上,譬如在 两壳体(2014、2014,)的上端,分别成型有一握持部(2016、2016,),此两握持部(2016、2016’)在两壳体(2014、2014’)完成组合后,形成如图2中所示的提把2012,而定位柱 (2011,2011')的形成方式也相同;再者,承装座201外部所成型的提把2012及定位柱 (2011、2011,),也可直接成型于其中一壳体(2014、2014,)上,譬如提把2012直接成型于 壳体2014或壳体2014,上端,而不通过握持部(2016、2016,)组合的方式形成,而两定位 柱(2011、2011’)也可直接成型于壳体2014或壳体2014’两侧,或可分别成型于两壳体 (2014,2014')的其中一侧边,而电连接端口 205组设于两握持部(2016、2016,)的其中一 平面上,并与蓄电池202呈电连接;又,两壳体(2014、2014’ )内部成型有一凹槽2017,可 在两壳体(2014、2014’)组合后形成一穿孔;蓄电池202上端具有一正极接点2021及一负 极接点2022,其分别与两电源接线(第一电源接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的一端呈电连 接,其第一电源接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与蓄电池202电连接的一端,可分别组设有一导 电环(2032、2042),供第一电源接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可分别套设于蓄电池202的正 极接点2021及负极接点2022形成电连接,以完成快速组设,而在两电源接线(第一电源接 线203、第二电源接线204)的另一端,分别组设有电性夹具 (第一电性夹具2031、及第二电 性夹具2041);再者,两电性夹具(第一电性夹具2031、及第二电性夹具2041)在常态下与 蓄电池202形成电连接,且,蓄电池202与两电源接线(第一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充电装置,其包括:  一个承装座,内部具有一个容置空间,该承装座上方成型有一个提把,该承装座外部成型有一个以上的定位柱;  一个蓄电池,上端具有一个正极接点及一个负极接点,该蓄电池组设于该容置空间内;  一个电连接端口,组设于该承装座外部,该电连接端口电连接于该蓄电池;  一个第一电源接线,其中一端电连接于该蓄电池的该正极接点,该第一电源接线的另一端,电连接有一个第一电性夹具;  一个第二电源接线,其中一端电连接于该蓄电池的该负极接点,该第二电源接线的另一端,电连接有一个第二电性夹具;以及  该第一电性夹具及该第二电性夹具于常态未使用时,分别固定于该定位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俊义
申请(专利权)人:百乐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