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回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86234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微差压工作型的止回阀中,防止阀芯(1)的打开状态下的振动实现静音化。在主体接头(10)内配置阀座部件(20)、阀芯(1),使阀芯(1)在阀座部件(20)与阻挡部(104)之间移动。阀芯(1)包括圆板部(14)和第一导向部(11)、第二导向部(12)以及第三导向部(13)。在阀芯(1)的第二导向部(12)的下端形成斜面(12a)。在第三导向部(13)的下端也形成同样的斜面。利用从阀座部件(20)的阀口(21)流出的流体对第二导向部(12)的斜面(12a)和第三导向部的斜面加力,向与导向部(11)相反的一侧对阀芯(1)加力。用该流体产生的作用力在将第二导向部(12)和第三导向部向阀室(103)的内壁(103a)按压的同时,使阀芯(1)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流体的力处于开阀状态并通过阀芯的自重处于闭阀状态的低差压工作型的止回阀
技术介绍
—直以来,在蒸汽压縮式冷冻循环中,作为构成循环回路的要素多使用止回阀。止回阀以利用流体的正向的流动成为开阀状态而形成流道,并利用反向的流动成为闭阀状态而封闭流道作为目的。而且,作为该止回阀,一般来讲有以下结构为了使闭阀状态变得可靠以及确保设置姿势的自由度,用弹簧对阀芯加力的结构;以及为了减少开阀时的开阀压力损失而除掉对阀芯加力的弹簧,而是利用阀芯的自重成为闭阀状态的"微差压工作型"的结构。近年来,大多要求对环境的考虑和节能及低噪音化,存在使用"微差压工作型"的止回阀的倾向。作为该"微差压工作型"的差压阀,例如有日本实开昭63-37873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日本特开2008-223927号公报(专利文献2)公开的阀。 专利文献1的阀如下,阀芯具备圆板形状的圆板部,由于该圆板部配置成密封面与流体的流动方向垂直,因此阻力系数非常大,以低差压也容易打开阀。然而,由于以低差压工作,因此存在在阀芯与主体的间隙振动而容易产生异常声音的问题。 专利文献2的阀用于解决上述问题,使阀芯的重心从移动方向的中心轴偏心,并且使阀芯绕垂直于移动方向的轴旋转,通过与支架的摩擦力及间隙的消除而实现静音化。 即使专利文献2的阀能够实现静音化,但是若以倾斜阀芯的程度使重心倾斜,则流体的压力损失变大,在这方面有改进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其课题是提供一种以低差压也容易进行开阀,且能够确保大流量,而且能得到静音性的止回阀。 方案1的止回阀将阀芯插入设在导管内的阀座部与阻挡部之间,该阀芯具有圆板部和比该圆板部的外周突出的多个导向部,利用邻接的上述导向部之间在上述圆板部的外周形成流体的通道,该止回阀的特征是,具备流体加力构件,该流体加力构件设在上述阀芯上,并且在上述阀芯开阀时受到由上述流体的流动所引起的力并对上述阀芯向与流道方向正交的方向加力。 方案2的止回阀在方案1记载的止回阀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流体加力构件由形成于上述导向部的上述阀座部侧的端部的斜面构成。 方案3的止回阀在方案1记载的止回阀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流体加力构件由形成于上述导向部的径向侧面的倾斜面构成。 方案4的止回阀将阀芯插入设在导管内的阀座部与阻挡部之间,该阀芯具有圆板部和比该圆板部的外周突出的多个导向部,利用邻接的上述导向部之间在上述圆板部的外周形成流体的通道,该止回阀的特征是,具备流体加力构件,该流体加力构件设在上述阀芯上,并且在上述阀芯开阀时利用上述流体的压力对上述阀芯向与流道方向正交的方向加力。 方案5的止回阀在方案4记载的止回阀的基础上,上述流体加力构件构成为利用形成于上述导向部的周向侧面上的翼形弯曲面从上述流体受到升力。 方案6的止回阀在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止回阀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流体加力构件由形成于上述阀芯的上述阀座部侧的底面上的斜面构成。 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效果。 根据方案1的止回阀,在开阀时,利用邻接的导向部之间的通道得到大流量。而且,由于流体加力构件受到由流体的流动所引起的力并对阀芯向正交于流道方向的方向加力,因此在阀芯的一侧向导管的内壁被按压的同时阀芯移动。其结果,阀芯与导管反复碰撞时的碰撞音消失,得到静音性。 根据方案2或3的止回阀,得到与方案l相同的效果。 根据方案4的止回阀,在开阀时,由于利用邻接的导向部之间的通道得到大流量,并且,流体加力构件受到流体的压力并对阀芯向正交于流道方向的方向加力,因此在阀芯的一侧向导管的内壁被按压的同时阀芯移动。其结果,阀芯与导管反复碰撞时的碰撞音消失,得到静音性。 根据方案5的止回阀,得到与方案4相同的效果。 根据方案6的止回阀,不仅具有方案1 5的效果,而且在流量少时容易受到升力。其结果,具有在提升量小时的静音性方面的效果。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止回阀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止回阀的阀芯的俯视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阀芯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阀芯的图。 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阀芯的图。 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阀芯的图。 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阀芯的图。 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阀芯的图。 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七实施例的阀芯的图。 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八实施例的阀芯的图。 图中 1-阀芯,11、12、13-导向部,14_圆板部,12a、13a-斜面(流体加力构件),10-主体接头(导管),20_阀座部件(阀座部),104-阻挡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止回阀的实施方式。而且,在以下说明中的"上下"的概念与附图中的上下相对应。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止回阀的局部纵剖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止回阀的阀芯1的俯视图,图3是阀芯1的侧视图,图3(A) 、 (B) 、 (C)是分别从图2的A、B、C方向观察的图。 该止回阀1具备作为"导管"的主体接头10、作为"阀座部"的阀座部件20以及阀芯1。主体接头10对圆筒形的直管的两侧进行縮管而形成直径小的导入管部101和导出管部102,并且在其中央部形成直径大的阀室103。而且,通过该主体接头10的縮管而在导出管部102与阀室103的边界部分形成阻挡部104。在阀座部件20在中央形成有阀口 21,该阀座部件20在阀室103内配置在导入管部101侧,并利用敛缝部10a进行敛缝固定。另外,在阀室103的内面与阀座部件20之间利用0形密封圈30进行密封。而且,阀芯1插入到阀座部件20与阻挡部104之间。 阀芯1是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部件,该阀芯1包括三个导向部11、12、13和圆锥状的圆板部14。导向部11、12、13形成于圆板部14的周围,其一部分从圆板部14的外周突出。而且,通过该导向部12、13被阀室103的内周面滑动引导,阀芯1可以在阀座部件20与阻挡部104之间上下移动。另外,圆板部14的圆锥的底面部的周围成为密封面14a。 根据以上结构,在流体不流动的场合,或者从导出管部102反向流入流体的场合,阀芯l落座在阀座部件20上并由密封面14a关闭阀口 21。另一方面,若流体的流动成为正向,并且从导入管部101流入流体,则阀口 21内的流体的压力变得比阀芯1的相反侧即阀室103的压力高。然后,通过两压力的差压,阀芯1从阀座部件20分离并在阀室103内移动,阀芯1的导向部11、12、13的端部与阻挡部104抵接,阀芯1成为全开状态。此时,流体从圆板部14的外周通过邻接的导向部11、12、导向部12、13、导向部13、11之间流到导出管部102。即,利用邻接的导向部之间在圆板部14的外周形成流道。 如图3(A)、(B)、(C)所示,三个导向部11、12、13其阀座部件20侧的端部呈彼此不同的形状。第一导向部ll以山形突出于阀座部件20侧而在两侧形成斜面lla、llb。第二导向部12形成有朝向第一导向部11侧的一个斜面12a。而且,第三导向部13在与第二导向部12的相反侧形成有朝向第一导向部11侧的一个斜面13a。即,第一 第三导向部11、12、13相对于包括图2所示的线P和阀芯1的中心轴的平面,形成为反射对称的形状。 而且,产生图3(A) 、 (B) 、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止回阀,将阀芯插入设在导管内的阀座部与阻挡部之间,该阀芯具有圆板部和比该圆板部的外周突出的多个导向部,利用邻接的上述导向部之间在上述圆板部的外周形成流体的通道,该止回阀的特征在于,  具备流体加力构件,该流体加力构件设在上述阀芯上,并且在上述阀芯开阀时受到由上述流体的流动所引起的力,并对上述阀芯向与流道方向正交的方向加力。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户岛和人木下峰夫池田忠显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