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罩盖的冲击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63455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安装在车辆罩盖的前缘从而保护行人的冲击吸收装置。该冲击吸收装置包括被固定到在车辆罩盖内部的机体架上并且具有形成在其前端的导向部分的固定构件,安装到导向部分的顶面上并且具有规定抗扭刚度的缓冲构件,该缓冲构件的中心部分以凸形形状弯曲,每个都设置在缓冲构件的中心部分和两端中以支承车辆罩盖的前缘的第一和第二支承件,以及安装到缓冲构件的顶面并且可滑动地支承第一支承件的导向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罩盖的冲击吸收装置,并且特别地涉及一种 在车辆罩盖的前缘处提供的冲击吸收装置,该装置可以吸收通过车辆 罩盖的前缘的碰撞作用到行人的冲击,由此将行人受伤的危险最小化。
技术介绍
在被车辆碰撞时保护行人免受伤害的行人安全的法规已经在1999 年实施并且公示。自2002年法规的规定已经在欧洲进一步升级。 图1是解释行人碰撞测试的车辆的立体图。根据行人安全法规,如图1所示,行人安全试验在限定于车辆10 的罩盖的顶面上的四个区域(图1中的A, B, C以及D)中进行。安全 试验包括成年人头部测试区域A,孩子头部测试区域B,上腿形状测试 区域C以及下腿形状测试区域D。上腿形状测试区域C设计用于估计对大腿和臀部伤害的危险。更 具体地,测量发生在大腿和臀部处的骨折的挠曲力矩和直接作用在大 腿和臀部的总作用力从而评定通过车辆碰撞对行人的伤害危险。根据上腿形状测试区域C的测量值,为了保护行人的大腿和臀部, 用于吸收冲击的冲击吸收装置安装在罩盖的前缘。图2是表示传统的冲击吸收装置的横截面视图。所述冲击吸收装置包括设置在罩盖13的前缘内部的具有阻尼力的 形成构件20,从而当行人被车辆的罩盖13撞击时,形成构件20缓冲 与罩盖相对的对行人的大腿和臀部的冲击,从而将行人伤害的危险最小化。然而,由于行人的大腿和臀部是凸曲线表面,大腿和臀部的仅一 部分由冲击吸收装置的形成构件20缓冲,并且因此碰撞部分没有有效 地支承。因此,对行人伤害的危险最小化是有限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部分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是为了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 体背景的理解,并且不应该作为确认或任意形式的建议,即该信息构 成已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当保持由现有技术已经获得的优点的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各个 方面旨在解决在现有技术中发现的问题。为了显著地将行人受到伤害的危险最小化,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 提供一种安装在罩盖的前缘的冲击吸收装置,该罩盖的前缘有效地支 承被车辆碰撞的行人的大腿和臀部的大部分。为了完成这些方面,提供有一种安装在罩盖的前缘的冲击吸收装 置以保护行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可以包括被固定到在罩盖内部的机体架上并且具有形成在其前端的导向部分的固定构件;安装到导 向部分的顶面上并且具有规定抗扭刚度的缓冲构件,缓冲构件的中心 部分以凸形形状向罩盖弯曲;设置在缓冲构件的中心部分中从而在车 辆的冲击期间支承车辆罩盖的前缘的第一支承件;至少固定到缓冲构 件的远端从而在车辆的冲击期间支承车辆的前缘的第二支承件;以及 安装到缓冲构件的顶面并且可滑动地支承第一和第二支承件的导向构 件。在导向部分的顶面上可以形成凹形圆表面从而允许缓冲构件在车 辆冲击时以凹形形状弯曲。第一支承件的前端可以比第二支承件的前端更邻接罩盖的前缘。 第一和第二支承件可以大体上彼此平行。第一支承件的纵轴可以大体 上与前缘的法向矢量平行。第一和第二支承件可以在其前端具有支承部分,从而增加支承区 域。第一支承件可以在其后端部具有突起从而在预定距离中限制第一 支承件的移动。第一和第二支承部分可以可移动地插入并且固定到形成于第一和第二支承件的前端的接收槽中,并且弹性构件插入到接收 槽中从而弹性地支承支承部分。弹性构件可以是弹簧。 缓冲构件可以是板簧。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中, 一种安装在罩盖的前缘以保护行人的冲 击吸收装置,可以包括被固定到在罩盖内部的机体架上并且具有形 成在其前端的导向部分的固定构件;安装到导向部分的顶面上并且具 有规定抗扭刚度的缓冲构件,缓冲构件的中心部分以凸形形状向罩盖 弯曲;设置在缓冲构件的中心部分中从而在车辆的冲击期间支承车辆 罩盖的前缘的第一支承件;至少固定到缓冲构件的远端从而在车辆罩 盖的冲击期间支承车辆的前缘的第二支承件;以及安装到缓冲构件的 顶面并且可滑动地支承第一和第二支承件的导向构件,其中凹形圆表 面形成在导向部分的顶面上从而在车辆冲击时允许缓冲构件以凹形形 状弯曲,第一支承件的前端比第二支承件的前端更邻接车辆罩盖的前 缘,并且第一和第二支承件在其前端具有支承部分以增加支承区域。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的特征和优点,其将在本文所一并 包括的附图中加以明确或更详细地阐明,该附图伴随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 施方式部分,其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原理。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解释行人碰撞测试的典型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传统的冲击吸收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典型的冲击吸收装置的横 截面图。图4是示出了在启动之前的图3的典型的冲击吸收装置的横截面图。图5是示出了在启动期间的图3的典型的冲击吸收装置的横截面图。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方面的典型的冲击吸收装置的 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说明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的细节,各个实施例的例子在附图 中示出并且在下文中说明。尽管将结合典型的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应 当理解该说明并不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那些典型的实施例。相反地, .本专利技术不仅旨在覆盖典型的实施例,而且覆盖包含在由所附的权利要 求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替换、修改、等同形式以及其 它实施例。参照图3至图6现在将详细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冲击 吸收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罩盖的冲击吸收装置ioo构成为将由车辆碰撞的行人的大腿和臀部受到伤害的危险最小化。如图3所示, 该装置包括紧固到插入在罩盖13的前缘与散热器护栅(未示出)之间 的机体架12上的固定构件110,设置在固定构件110的前端处的缓冲 构件120,设置在缓冲构件120的顶面上的第一和第二支承件130和 140,以及固定第一支承件130从而第一支承件130在固定构件110中 滑动的导向构件150。固定构件110构成为将冲击吸收装置100固定到机体架12上。固 定构件110的远端被插入并且固定到在机体架12上形成的接合凹槽 中,并且导向部分111形成在固定构件110的前端处从而引导缓冲构 件120的稳定变形,这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导向部分111具有足够支承缓冲构件120的垂直宽度和大体上足 够覆盖罩盖13的整个前端的水平面积。凹形圆表面llla形成在导向 部分111的顶面上从而引导凸形缓冲构件120的被压下的变形。缓冲构件120构成为吸收从罩盖13传递的冲击,并且包括固定到 导向部分111的顶面并且具有规定抗扭刚度的缓冲部分121,该缓冲部 分121的中心部分以凸形形状弯曲,并且凸缘部分122从缓冲部分121 的两端向罩盖13弯曲并且支承第二支承件140。更具体地,当凸形缓冲部分121的中心部分被压下时,缓冲部分 121的中心部分偏斜并且由导向部分111的圆表面llla的中心部分支 承。同时,当与圆表面llla接触的同时,缓冲部分121的两端上升, 从而缓冲部分121夹持到凸形形状中以提供抗扭刚度。第一和第二支承件130和140插入到罩盖13与缓冲构件120之间从而将来自罩盖13的冲击传递至缓冲构件120。更具体地,第一支承件130的下端由缓冲部分121的中心部分支 承,并且其上端布置为与罩盖13的底面邻接。第二支承件140的下端 被固定到形成在缓冲部分121的两端处的凸缘部分122上,并且其上 端布置为与罩盖13邻接。如图4所示,通过缓冲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装在车辆罩盖的前缘从而保护行人的冲击吸收装置,包括: 固定构件,其被固定到在车辆罩盖下方的机体架上并且具有形成在其前端的导向部分; 缓冲构件,其安装到导向部分的顶面上并且具有规定抗扭刚度,该缓冲构件的中心部分具有初始的朝向 车辆罩盖的凸形形状; 第一支承件,其设置在缓冲构件的中心部分中从而在车辆罩盖的冲击期间与车辆罩盖的前缘接合; 至少一个第二支承件,其固定到缓冲构件的远端从而在车辆罩盖的冲击期间支承车辆罩盖的前缘;以及 导向构件,其安装到缓 冲构件的顶面并且可滑动地支承第一和第二支承件。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8-5-30 10-2008-00507431、一种安装在车辆罩盖的前缘从而保护行人的冲击吸收装置,包括固定构件,其被固定到在车辆罩盖下方的机体架上并且具有形成在其前端的导向部分;缓冲构件,其安装到导向部分的顶面上并且具有规定抗扭刚度,该缓冲构件的中心部分具有初始的朝向车辆罩盖的凸形形状;第一支承件,其设置在缓冲构件的中心部分中从而在车辆罩盖的冲击期间与车辆罩盖的前缘接合;至少一个第二支承件,其固定到缓冲构件的远端从而在车辆罩盖的冲击期间支承车辆罩盖的前缘;以及导向构件,其安装到缓冲构件的顶面并且可滑动地支承第一和第二支承件。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凹形圆表面形成在导 向部分的顶面上从而允许缓冲构件在车辆罩盖冲击时弯曲成凹形形 状。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第一支承件的前端比 第二支承件的前端更邻接车辆罩盖的前缘。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支承件大 体上彼此平行布置。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第一支承件的纵轴大 体上与前缘的法向矢量平行。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支承件在 其前端具有支承部分以增加支承区域。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吸收装置,其中第一支承件在其后端 具有突起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祐澈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